
徐龙森:画廊的文化身份与生存空间(3)
2005-05-30 15:52:53 徐龙森
——确立画廊的艺术史观和文化身份
在短期内画廊业的文化身份无法在中国得到认同,更时常遭到莫明的非议,这是一个习惯现象,需要画廊付出非凡的努力才能改变。 重新定位也是一种发现,我甚至觉得,挖掘中国早期油画的工作也许比只关注这十几年的画家更有现实意义。一方面中国早期油画由于历史的原因已处于被损坏、淹没的状态中,极待抢救、梳理,使其浮出历史的尘埃。另一方面,中国早期油画家们,他们既是中国油画事业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各类艺术教育的建立者、创始人。重新审视他们的历史功绩和他们如何将西方艺术样式做出了东方式的诠释是极具有人文价值的。而第二代油画家的作品不能和前辈混为一谈,也许他们不那么成熟但有文化上的意义。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解放后大多担任了各大艺术院校的系主任,他们是现在画家老师的老师。他们的作品纯粹,有文化使命感,在文化使命感的感召下他们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和艺术上的探索。但在近百年油画史中,他们的价值和地位被低估了,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是让他们的价值在艺术史上能够得到恰如其分的回归。这也是思考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把这步做好了才是最当代、最前卫、最现代、也是最民族的,对当代艺术也是最有启示的。 古根海姆美术馆馆长曾说,如果我们以为今天的美术仅仅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那么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比起来,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放宽历史的视界,确立画廊的艺术史观,才是有抱负画廊的所为。画廊也在撰写美术史,黄专在文章中敏感地提到:“艺术家和艺术品以商业化的方式进入历史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史的最基本的方式。”披沙沥金,挖掘出第一代和第二代油画的宝藏,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世界一流的画廊。 目前就以上海这一全国起步最早和最具有规模的画廊现状来看,可以大致划分成几种形式:“学术型”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目光,基本上能站在美术史的角度来落实自己的市场运作行为,为画廊业的开拓、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名品店型”的,看名气看作品,但没有自己的审美定向,但是也为当代艺术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相当作用;“买办型”的,市场完全在外,以种种不成熟的形式和渠道进入世界“艺术工业”的大循环,实质是为形势所逼的弱势心理,但目前声势日益做大;“杂货店型”的,本身缺乏价值判断的体系,完全被动地跟着市场走;还有一些画廊是以亏本为前提经营的,从推动艺术来讲可敬可佩,但画廊还是要通过买卖而非赞助来解决自己的生存之道。一家具有国际地位,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化形象的画廊,必须有自己的艺术史观作为支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确立画廊的文化身份,摆脱画廊在当下的个体户身份。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