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故事】花石纲的前世今生
2016-09-06 22:40:30 未知
宋代在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和国力都很软弱的时期,但在文化方面却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学家认为: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与当时的宗法政治制度及其哲学体系一样,在内向封闭的境界中不断完善,从外向拓展转向纵深开掘,文化艺术更加精微细腻,追求内省和意境,所谓“写意山水”的诗画艺术已趋于成熟,山水诗词、山水书画、山水园林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艮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由宋徽宗兴建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园囿。
宋徽宗是一位精于书画、艺术素养极高的皇帝。他登位之初,皇嗣不兴,有方士说京都东北隅地势过低,如能增高,皇嗣就会繁衍。徽宗很相信方士的话,命令人工培土成岗阜。事也凑巧,不久皇室中果然生了几个男孩。徽宗十分高兴,于是在政和年间决定大兴工役筑山。因其位于皇城的东北角,在八卦中属于“艮”方位,所以称为艮岳。
艮岳的具体主持者是多有才艺的宦官梁师成。徽宗与梁师成二人都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真是珠联璧合,使艮岳具有浓郁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意趣。在修建之前,经过周详的规划设计,然后绘成图纸,按照图纸修建。这说明我国古代园林早已具备比较科学的设计施工程序了。徽宗经营此园,不惜花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为了广搜江南的石料和花木,还在平江府(今苏州)特设专门机构“应奉局”,大事搜集奇峰怪石、名花异卉,运往都城卞京。这就是帝皇营建园囿,耗费国力,伤劳民力,最后激起民愤的“花石纲”,可以说,北宋王朝的覆灭,与此不无关系。
艮岳方圆十余里,是大内御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总体布局为“左山右水”。园林的主体山脉模仿天台、雁荡、凤凰(杭州)、庐山等奇伟之势而筑万松岭、寿山,先用土筑成,再加上石料堆叠成大型土石山。山上又叠石峰,多为太湖石峰,其规模和艺术水平都堪称当时之最。寿山主峰高90步,为全园最高峰,上建“介亭”,可远眺“长波远岸,弥十余里”。东面有两峰峙立,列障如屏,有瀑布下注雁池,池水清冽。雁池西北有大方沼,沼之西有凤池;水源由西北角引来景龙江之水,入园后取名“曲江”,环绕山峰,从西面注入凤池,由雁池流出园外,形成完整的水系。园中有百余处以游赏为主的亭阁楼观等建筑,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有农家风光的田圃,有植药材为主的药寮。由此可见,艮岳是一座少皇家气而多天然色的人工山水园。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梁,都城人民避难于艮岳。当时恰好天降大雪,百姓无以为薪。徽宗迫于形势,只得下令拆屋为薪。一时间,上百座建筑毁拆殆尽。卫士击碎石峰为炮,山峦石峰夷为平地……一代瑰丽壮观的园林付之东流,一个朝代也随之灭亡了。
然而,“花石纲”的重要石材“太湖石”却成为后世造园中的上选要素,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现代依然有迹可考的花石纲大型假山,当属苏州狮子林了。
狮子林
元末临济宗代表人物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迎接惟则来苏州,特在城东北建造了一座寺庙。惟则见寺院内的太湖石峰形状如狮子,也为纪念自己的师父明本得法于天目山狮子岩边的狮林禅院,便起名为狮子林。
苏州狮子林作为寺庙园林,糅合了浓郁的文人内涵,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一脉相承,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园之初,一批文人雅士便与狮子林结下渊源。据《吴县志》记载:狮子林假山是由朱德润、赵善长、徐幼文等诗人画家共商而迭就的。园林建成后,又有众多文人来往狮子林,或作文,或赋辞,或题诗,或画画。尤其是大画家倪云林所绘《狮子林图》,乃成千古名画,后被清乾隆皇帝命人临摹,并在他六下江南中,七游狮子林(其中一次下江南,往返苏州时两进狮子林),三次题匾额,赋诗十首,还将狮子林分别仿建于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中,成为中国园林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佳话。
狮子林以现存元代最大的湖石假山而成名,有“假山王国”的美誉。1200平方米的大型假山群,全部用湖石堆叠,建起了立体的仿自然的迷宫。游人进入假山,“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东西。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
太湖石
花石纲使太湖石叠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对太湖石的欣赏却早在唐朝就已经盛行,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赏石大家,他不仅玩石、赏石、鉴石、咏石,还写下了著名的《太湖石记》,对后世的赏石理论、赏石方法影响深刻。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中国人对石的崇拜,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自然宗教信仰的民族基因,从《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压在巨石下到《红楼梦》中女娲炼石补天遗留的顽石,可谓一脉相承。宋人孔传在《云林石谱序》中把石作为天地之骨,又说:“天地至精之器,结而为石”,视石具有返璞归真的自然美。崇拜石头也即对自然的崇拜。宋代的米芾发明了品石的四个标准:“瘦、皱、漏、透”,几乎成为后世品评太湖石的唯一准绳。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把“一卷代山”而造城市山林、“招飞来峰”而置于平地的手法概括得淋漓尽致:大山要“气魄胜人”,小山要空灵剔透,壁山如穷崖绝壁,石洞似“真居幽谷”,从而构造出虚实相间、意境无穷的天地,达到如读“唐宋诸大家”的艺术境界,赋予了假山峰石的文化内涵,大为提升了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
具有典型人文气质的掇石叠山很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内容。假山峰石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对山石的喜爱和欣赏,在庭园有限的空间里,略置一二奇石,或叠构一座山体,咫尺之间便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它使人“不下堂筵”、“不出城郭”,便能享受到“林泉之乐”,从而达到妙造自然的艺术境界。
留园冠云峰
叠山自然不可无水,在中国文化词典中山水总是紧密相连的,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经过千锤百炼的叠山理水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特别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最为典型,山水是全园的骨架和血脉,山水相依,山因水活,水随山转的山水组合,往往为一园主景。尤以水为构成江南水乡清秀景色的布局中心,其形式有湖、池、溪、湾、涧、泉、瀑等,或以聚为主,聚分结合;或参差曲折,细流潺湲;或水绕山流,萦环如带;或瀑布三叠,奔泻而下。园主利用城市水网之密,多引池水与外河相通。或别设暗窦引水入园,园内亭廊桥阁峰石无不凌波依水。
在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怡园、鹤园、壶园、听枫园等池底俱有土井,以利于保持活水,池鱼越冬,生机不息。水多则桥多,以梁式石板曲桥为主,矮栏平架,凌波生姿;亦有拱桥,廊桥。叠山按其功能、造型、结构、用石等,分别有池山、园山、厅山、楼山、书房山、峭壁山、壁山、洞山;在用材上,分别有石山、土山、石包土山;孤置峰石或点石也是常用的手法,如有江南四大峰石之称的苏州留园“冠云峰”、苏州织造府“瑞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和杭州西湖“绉云峰”。在江南园林中,山水最佳者,当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和耦园的黄石假山。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