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沉埋海底800年“南海一号”初露峥嵘

2009-09-28 09:43:09 未知

船舷甲板千年不烂 珍宝无数需10年挖掘

  经过十多位考古潜水员历时40天的“水晶宫”探宝,“南海Ι号”首期试挖掘工程昨天(27日)圆满完成。本次挖掘发现,这艘浸泡海底800多年的古木船船体木质保存完好。


南海Ⅰ号的发掘现场,沉箱和船体一起露出水面50厘米。曾强 人民图片网


“南海一号”考古发掘进入关键阶段,现场已测出船舷位置。曾强 人民图片网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馆长张万星告诉记者,根据事先安排工程进度,首次露脸的水底“沉箱”昨晚再次灌水,实行水底“沉睡”保护。张万星透露,“南海Ι号”挖掘进展顺利,博物馆可望在今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发掘现场:淤泥保护 船舷甲板千年不烂

  站在观望台向下俯瞰,在长60米、宽40米、高12米的世界首个室内抢救水下文物的特殊海水“水晶宫”内,露出的这只长30.4米、宽9.8米、高逾4米且锈迹斑斑的铁沉箱里,就是令世人瞩目的“南海Ι号”船体。广东省水下考古队的10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做第一阶段最后试挖掘收尾工作。

  古船甲板平面上共被挖出4个探方,每个约4平方米。其中1个位于古船左前舷,3个位于船体中部。考古人员说,船中间的3个探方都发现有瓷片、陶器之类的文物。探方中的文物分布在多个夹板层次之间,每个夹板之间都藏着大量的陶器、碗碟等文物,被小心翼翼地清洗、整理、移出。而最大的发现就是:确定了船体两边船舷的存在。裸露出来的小部分船舷木质特别厚、坚硬,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

  让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博士魏峻惊叹的是,“南海Ι号”试挖掘取样部位的部分上甲板完好无损。在过去,通常国内出水的清代以前的古沉船几乎没有一艘能保住“上甲板”。

  由船舷和甲板的建造木板的颜色依然保持黄色色调,可以推断因碳化而产生的黑点部位不多。“这要归功于覆盖在南海Ι号周边的淤泥。”魏峻博士说,这些淤泥土质细密,“犹如混凝土,从而为南海Ι号提供了天然的厌氧保护条件。因为,厌氧菌能排斥其他生物的存在,从而有效地防止船体的氧化。”

  海水浸泡 水晶宫缺循环系统

  张万星介绍,目前安放“南海Ι号”的“水晶宫”在保护上主要采取“环境模拟保护模式”,就是把“南海Ι号”浸泡在海水中,尽量保持其原始的生存状态。而用来浸泡的海水,先是通过海边沙层的渗透过滤,再抽取到一个固定的水池当中。“对抽取到水池当中的海水,还要进行厌氧处理。”张万星说,所谓的厌氧处理,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杀死海水中的氧化物,从而防止对船体的侵蚀。

  据张万星介绍,目前“水晶宫”的海水排放系统只是简单的“抽进多少、排出多少”,这与南海Ι号的保护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加快力度建设一个海水自动循环系统,从而更好保护南海Ι号古沉船。

  博物馆展馆解密:逛六展馆 游客沉船宝贝一起看

  张万星说,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将水下沉船考古现场发掘与游客开放观光相结合的动态博物馆,但具体如何结合,考古部门最终还是要根据南海Ι号的保护方案最后才能确定。

  张万星说,按照“水晶宫”的设计,届时游客可以从两个观察点观看到南海Ι号的水下发掘现场,其中最有特色的观测点在水晶宫的二楼,模仿海洋馆的设计,通过东西各长30多米、南北各长20多米亚克力透明胶板,可以清晰观看整个发掘过程。

  据了解,整个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由五个不同的拱形建筑构成,6个不同主体展馆中,一号展馆是主展厅,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南海Ι号文化精品展和中国水下考古三个主题;二号展馆是序厅;三号馆就是著名的“水晶宫”,其中分水下观光走廊和考古工作平台;四号展馆是出土文物保护以及展馆管理设备存放地;五号馆为办公区;六号馆则套在Ι号馆中,主要是展览“南海Ι号”的文物精品。

  张万星说,博物馆的建设已经进入了设备调试的最后阶段,沉船展示和沉船考古展览、南海Ι号珍品展览等五大展览区的验收工作结束后,就可以进行布展。

  罗汉头型脸型像老外

  一尊长度只有七八厘米、近乎墨绿色的石制罗汉造像(见左图),人物表情和衣饰还依稀可辨,有趣的是头像鼻子特别挺直,头型脸型都像老外。


从南海1号发掘出来的罗汉造像

  据专家介绍,以前打捞“南海Ι号”时,曾发现过一尊观音的挂饰,当时以为是船员自用物品,但现在发掘的罗汉造像,是新的发现,这对考古学者对造像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命题。

  珍宝无数 “瓷器一摞摞排列”

  “文物取样都集中在2、3、4号探方,在所开掘的2号探方还找到了南海Ι号的隔舱板,完好船体的雏形初现。更重要的,就在这表面层之下,在船体中部的3个探方里,发现了整整齐齐放置的古代瓷器。”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显得兴奋和激动。“我们只是提取了船舱表面的200多件文物,并没往下挖。而就在这些层面以下,瓷器密密麻麻地一摞摞排列,从上到下,数量却是非常之大。”(广州日报》)

  水下考古便于保护文物

  据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介绍,本次对“南海一号”的试掘工作有三个目的:首先是检验在博物馆里进行挖掘工作是否可行;其次是检验“南海一号”在沉箱中的状况;最后是要提取文物样本做文物保护试验,为今后大规模发掘做好文物保护的方案。

  “本次试掘采用水下考古和陆上考古综合作业的方式。”魏峻说,陆上考古的方式便于测绘和采集样本,而水下考古的方式便于保护文物。试掘先是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水下考古作业,用抽泥机将淤泥逐渐清除,并收集表层的文物样本。自9月21号起抽排水晶宫的海水,等水位降至7米,沉箱表层露出水面后,再进行陆地考古。

  “南海一号”确是海上丝绸之路之商船

  整体打捞的“南海一号”进入水晶宫后,通过模拟水环境的方案进行保存。“这种保存方式为世界首创,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各界对‘南海一号’的保存情况高度关注。”魏峻说。

  从4个探方对船体的定位情况来看,两端船舷距沉箱的边缘均有1.3米,而隔舱板也整体与长距垂直,这表明“南海一号”在沉箱中的位置放得很正,没有偏斜。

  国家考古工作队队员、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张万星介绍说,在水环境进行考古作业的技术要求、考古人员在水下的停留时间和海水的能见度等都是试掘工作中的难点。来自广东各地的十几位考古工作者克服困难完成了对“南海一号”表层文物的取样研究。

  魏峻说,发掘文物不是此次试掘的重点,所以此次是发掘的文物只有200多件。但从4个探方可见,除表层的文物碎片外,船舱内的瓷器保存完好并成摞叠放。目前可见的瓷器,来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浙江龙泉等几大南宋名窑,与前次发掘出土的瓷器大体一致。

  石器现阿拉伯纹饰 

  此次发掘的文物中,有两件特别的石器。其一是带有鸡冠花纹的石砚台和一个石罗汉挂坠。鸡冠花纹石砚台倒置后是一个高脚玻璃杯的造型,张万星介绍说,鸡冠花纹和高脚酒杯是当时阿拉伯世界国家的流行纹饰,由此也可进一步证明“南海一号”的确是海上丝绸之路沉没的商船。

  古船再次入水沉睡

     试掘文物出土后被立刻存入海水中浸泡,维持其水下环境,然后送至国家文物局进行文化保护研究。具体的文物保存方案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出来。对“南海一号”的大规模发掘必须等到切实的文物保护方案出来后才能进行。

  张万星说,由于“南海一号”沉入海中被淤泥覆盖,细致的淤泥形成了像混凝土一样的保护层,氧气和藻类等都被隔绝于外,导致“南海一号”保存完整。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筹建一个新的海水循环系统,海水经过臭氧处理后只剩下厌氧菌,这个循环系统建成后,将更有效地保护“南海一号”。

  据张万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争取在年底向公众开放,届时,公众可以通过与沉箱平行的观光台直接目击考古人员的水下考古作业,见证“南海一号”逐步显现真容。(新华网广州 黄浩苑)

  文物以民窑瓷器为主,发现捆扎瓷器的草绳

  “南海Ⅰ号”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在前期的打捞过程中,考古专家曾发现过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比如瓷器、漆器、鎏金腰带、金手镯、木梳等,如同封存了一个宋代海贸生活的片段。

  但是为期40余天的试掘工作,在文物上并无太多惊喜,主要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铁锅。魏峻告诉记者,出水瓷器种类上也没有新突破,主要是以前发现过的景德镇瓷器。

  昨天的考古现场,考古专家慢慢从泥泞的探方中清理出景德镇小碟和花色碗,以及福建德化窑的大口碗———像北方人吃面用的大碗。而之前,曾在船上发现的磁灶窑、龙泉窑等类型,却没有出水。

  尽管种类有限,但出水瓷器却非常完整、光可鉴人。它们白中带青,是赫赫有名的影青瓷,胎壁十分薄,却印满花纹。有关专家称,类似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每件售价达几十万美元。

  考古专家从探方中清理出一整摞花口浅盘,中间刻有莲花瓣,有趣的是,这一整摞瓷器中夹杂着草绿色凝结物,被考古专家判定为捆扎瓷器的草绳。“草绳这种有机物,历经数百年海水浸泡,能保存下来又是一大奇迹。”

  “根据试掘的结果,‘南海Ⅰ号’肯定是一艘商船,瓷器主要是民用的外销瓷。”魏峻说,古船甲板下大约有4米深,里头装的是满满当当的瓷器。

  对话: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考古试掘工作,堪称国内水下考古工作“拓荒”式的探索,极具开创性、挑战性。本报记者专访了此次试掘工作领队、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博士。

  古船基本完好捞上来了

  记者:有专家认为,试掘不展开,两年前的整体打捞就无法断定成功与否。

  魏峻:是的。这次我们发掘了3个探方,总共大概16平方米,分别在古船的前部和中部,考古专家们在试掘过程中,了解到古船船舷基本完好,古船在沉箱中的位置也相当端正。这说明,我们确实成功将古船打捞上来了。

  一直有专家质疑,古船在打捞过程可能破损。从目前试掘出来的船舷和文物来看,木质船体坚硬如初,船舱内整摞瓷器也基本完整,少有破损,这初步证明,整体打捞方案是成功的,没有对古船和文物造成损害。

  彻底打开沉箱可能要十年

  记者:之前有专家认为,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可能散架?

  魏峻:现在打开沉箱,确实可能散架。有专家称,先将古船上的文物掏出来,然后打开沉箱,再对古船船体加固,但我们认为,由于张力和内部结构的改变,现在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很可能会散架。

  所以,我们在打开沉箱前,必须考虑好怎么支撑整个古船。或者一段一段切割沉箱,一层一层发掘文物,或者发掘一小部分,留给后人发掘一部分,这些都要等试掘工作结束后,根据科学实验的结果,由国家文物局专家拍板。

  可以肯定的是,“南海Ⅰ号”发掘过程必将十分漫长,可能十年之久。另外,这次试掘结束后,未来一到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要等本次试掘的文物充分研究、科学实验后,提出一整套科学的提取方案。

  整船瓷器出水后如何脱盐脱水?打开沉箱后,木质船体如何不松垮?试掘提取的文物,将带回去展开专门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再对古船动手脚。(《南方日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郭志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