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工业遗产 也是文物

2016-11-22 17:52:19 兰玲 李亚峰 陈力方

  编者按:工业遗产,不是“破烂”是文物。11月14日《山西日报》一则报道称,山西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研究填补省内空白。这一课题拟定出山西省45项首批工业遗产保护清单目录,打包推出了13个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项目。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以及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既包括工厂、车间、作坊、矿物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文物,还包括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现代工业遗产大省,尤其是“一五”期间的太原,形成了南北跨越40公里的工业走廊,一度领跑全国。如今留下的许多工业遗产已成为山西乃至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本期以此为话题,为山西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鼓与呼,以期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此的关注和重视。

  工业遗产大省的责任

    今天,“文化旅游强省”已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热词。在楼阳生省长明确指出“要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之后,承载着城市文化、经济记忆与工业传统的山西工业遗产,也在渐次凋零中,迎来了冬日暖阳。

  山西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评审会吁请,山西省要紧急保护现有的工业遗产项目。从“民间疾呼”到“庙堂出手”,山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终于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常说山西是地上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其实山西也是工业遗产大省。特别是太原,国家“一五计划”中,太原成为全国重点工业建设的五大城市之一,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项目中,太原就有11项,排名全国第三。据初步统计,仅太原市的工业遗存就有260余处,不仅数量可观,且具有鲜明的地域和产业特色,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大多进入风烛残年。由于对工业遗产保护认识上的缺失,在许多人眼里,被废弃或即将停产的工业场所成为落后的象征。纵观山西各地,那些承载并书写了山西辉煌历史的老厂房、老机器,许多都走上了整体拆迁再开发的路子;有的尽管保留了下来,却迟迟不能被有效地保护利用。

  曾在中国工业史上显赫一时的太原矿山机器厂,老厂房在2008年让位于房地产开发,被夷为平地。这个前身由阎锡山创办、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曾经代表着山西最先进生产力的老工业巨人,如今已成为致力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界人士心中永远的痛!

  就在山西工业遗产渐次凋敝的同时,国内一些省市的工业遗产开发却搞得如火如荼,一大批工业遗产被开发为工业旅游项目。当然了,山西也一直在行动!从2010年底,山西省国资委启动“山西工业遗产保护”工程开始,陆续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是,庞大的山西工业遗存,需要更加系统的保护手段和措施。如今,山西迎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或将为山西工业遗产开启创造性保护的新篇章!

  兰玲

  工业化进程的活标本

    山西文化的厚重尽人皆知。五千年华夏文明,哪一个章节都离不开山西。山西人的文化自信可以从地上文物的品位、数量、品质上得到满足。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山西从来不曾缺席。如晋商文化,领一时风气之先广受称道,与之相对应,山西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有过的辉煌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就拿窄轨铁路来说,不明就里的人们一般认为,山西封闭保守,是刻意为之。殊不知建窄轨铁路实属无奈之举。简单地说,就是缺钱,又想建设,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只好缩小轨距,先让火车跑起来。到后来,全国车同轨,窄轨铁路自然也就消失了。遗憾的是,一小段也不曾留下。换个角度理解,留下这么一小段作为物证,可以用来证明山西在工业化过程中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至少可以证明窄轨虽窄,总比没有要进步得多,说明山西没有掉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座元代古戏台是文物,一座废弃的矿井、一台生锈的机床也是文物。人类从农耕文明走过工业文明,每一段文明都有特别的印记。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发现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年代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居然片瓦不存,该是怎样一种失落。那些曾经推动过历史进步的文化符号,一旦消失了就意味着历史长河的断流。这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对历史的尊敬。试想,当我们乘坐时速三百公里的高铁快速奔向目的地时,忽然看到一列悠然驶过的绿皮车,是不是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

  既然如此,旅游这个词的内涵是不是可以再丰富一些?转山转水看古庙之外,可不可以把工业遗迹也列入旅游目录?山西正逢转型跨越换档期,有些产业可能已经落伍了,有些产能可能过剩了,但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的背景永远不会过时,作为历史的文化的符号,他们不应当被遗忘,更不能被遗弃。

  所幸山西不缺文化,也不缺有识之士,山西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已经破题。这是对文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更是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我们翘首以待。

  李亚峰

  激活是最好的保护

    十年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被首次提出;七年前,“工业遗产”首次被列入中国文物范畴;六年前,“山西工业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一年前,太化工业遗址公园工程正式拉开帷幕;今年9月,晋华纺织厂旧址改建的“晋华1919”园区开始施工……在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中,工业遗产,那些镌刻着工业文明进程的旧厂房、旧机器正在从历史深处苏醒。虽然,保护的速度远远没赶上消逝的速度,但日渐清晰的思路和行动让人信心倍增,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不再只是说辞,不再是叨陪末座,而已内化为一种普遍的认知。

  如今,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正当其时。无论是太钢的飞机库、太化的造粒塔、太重的起重机,还是成片的苏式建筑,都以孤例和不可再生的珍贵面貌讲述着山西这个重工业省份曾经的地位与辉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它们同样可以赋予山西强大的文化自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转型的新引擎新支柱的顶层设计中,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工业旅游的谋篇布局势将大有可为。

  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已有丰富的范例可循。传统文物重保护轻开发,但事实证明,由于工业遗产的特殊性,静态保护并非是最佳选择,而需要采取动态的、灵活多样的保护方式。北京的798等工厂成为著名的798艺术园区,上海的国棉十七厂成为国际时尚中心,景德镇的旧瓷厂成了陶瓷文化创意园。创意园区模式、博物馆模式、商务模式、公园模式、旅游模式……各地的工业遗产都在重新定位着自己的城市功能,都在走一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路子,其中不乏成功范例。借鉴创新、顺纹劈柴,山西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大省,是该走出山西自己的特色之路了。

  令人遗憾的是,身边许多还不到百年的工业遗产,它们的历史余温尚存,而能说出他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它们寂寞地呆在厂区的角落,或安静地被收藏在展览室之内鲜为人知。开放与传播,尤其是向年轻一代的延伸,已经是刻不容缓。文脉不能因发展而切断,那些蕴含着时代与审美密码的工业遗产,正等待着被一一激活,被激活才能更好地被保护。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