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淹润通灵笔 雄风撼岳魂—李广利虎画略说
2009-10-14 16:17:06 杜哲森
诗为心声,画为心迹,能知其心,方解其艺,欣赏李广利先生的画作,亦当如是。李广利生于1942年,北京人,禀性刚正,为人仗义,颇具燕赵遗风,男儿血性。少年习武,更练得一身好拳脚,但很快就领悟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于是转向诗、书、画研习,旨在以文调心,以艺怡情,将侠风义骨通过书画,尤其是通过对猛虎的描绘得以体现,即在『游于艺』中,学有所成,业有所就。这一过程转眼就是60年,他在研习期间广取博收,发微抉奥,其心也诚,其志也坚,终于取得卓越成就,成为当代画虎名家。
虎,不太容易画,因为这一题材可直接借鉴的画法和范本不多,不比山水花鸟画,代有名家,传承有序,有着丰富而系统的理论和作品可供参考。虎画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真虎难见(古代没有动物园),偶然相遇,已是魂飞胆丧,惶论仔细观察与描绘;即使得以接近,由于那时画家不懂解剖,对虎的生理结构也难以准确把握,故有『照猫画虎』、『画虎画皮难画骨』之说。再加之历史上人们对虎怀有既敬又畏的矛盾心理,在没有最终降伏它之前,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把虎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欣赏,这也影响到了对虎画的需求。这诸多因素,导致历史上少有画虎名家出现,也就少有优秀作品传世。直到近现代,才涌现出了一些专事画虎并饮誉画坛的画家,如『虎痴』张善孖,北京胡爽庵,女杰何香凝,津门刘继卣等。为了掌握画虎技法,李广利先后从师于胡爽庵、刘继卣先生。为了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1960年他又参加了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得以向吴光宇、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等先生学习人物画;继而又投师关松房先生研习山水画。几经努力,几经探索,终于使自己掌握了传统绘画的笔墨之道和治学宗旨,为以后专事画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虎技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工细法,主要是勾定轮廓后,用『撕毛』法一一『撕』出绒毛,再以工细笔法刻画细部,然后用淡墨和色彩渥染而成,力求精微整饬。二是写意法,这一技法多吸收了西画的写生技法,熟悉动物的解剖结构,使形象熟记于心,将水墨与颜色调合于一笔之中,创作时放笔直写,塑形传神,一气呵成,刘继卣先生最擅此法。三是工写结合法,是将工、写技法合而用之,要点是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迅捷中显沉着,雄放中见精微,追求形准神全,气贯韵通,工写相兼,雄秀并得的艺术效果。李广利先生的创作即属此类。他用笔多取中锋,迹画刚劲,力透纸背,勒形力求精准,成像注重恢弘。在描绘皮毛纹路上尤为精心,使每一斑纹的起伏走向都与骨骼肌肉和身躯的扭动变化相扣合,不使一笔游离于形体之外。形体确定后,以淡墨层层渲染,进一步突出肌肉骨骼的内在结构与明暗关系,强化形象的体量感;继之精心刻画细部,举凡剔须、点睛、撕毛、勾爪等无不笔笔认真,一丝不苟;这一步完成后,再调合色彩铺染出虎的固有色相;最后,视整体需要,于关键处再用重笔焦墨加以提醒,至此,一只斑斓威猛的『百兽之王』便跃然纸上。
云从龙,风从虎,故虎画的补景亦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李先生是十分讲究的。远景迷茫,故多用没骨法,危峰峭壁排奡写出,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近景清晰,故山石林木健笔勾皴,斩截果断,石见三面,树呈遒姿,方硬刚拙,突兀奇诡。
(责任编辑:叶徐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