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远古回声——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在乌市博物馆开展

2016-12-16 08:34:50 未知

  告别了茹毛饮血,学会了钻木取火,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还发明了自动打水器?画起了外星人?完成了不可能的精细工作?6000年前的原始人到底是怎样生活的?

  12月15日,《远古回声——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在乌市博物馆正式开展,400余名小学、大学学生成为首批参观者。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以东的半坡村,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生动地展现了6000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是中国第一座进行大规模抢救性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

  此次展览展出了99件(套)陶、石、骨、角、蚌5类文物,包括鸟鱼纹彩陶葫芦瓶、骨锥等,让观者领略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生产与生活情景。

  半坡遗址文化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难以通过常见的展览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此次展览通过学生和考古学家的一问一答,把相对陌生的考古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古老的文物“活了起来”。

  展览还通过钻木取火、陶片画图、麻绳做杯垫、尖底瓶盛水等互动体验,让观众获得多感观和立体化的认识。

  此次展览由西安半坡博物馆、乌市博物馆主办,市民可免费入场参观。

  人面鱼纹:福娃的灵感来源

  半坡遗址中最著名的文物是人面鱼纹盆。为什么要把人脸和鱼纹组成各种图案画在陶器内壁?画法也非常多,学术界对此有近30种猜测,争议很大。

  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图腾说。据猜测,可能是半坡人与鱼关系密切。半坡遗址附近有条河,半坡人经常捕鱼也爱吃鱼,鱼可能是他们的信仰图腾。

  “有人认为人面鱼纹代表着鱼神,半坡人以此祈求氏族兴旺;也有人认为是权力的象征,因为它很像明朝的官帽;还有人认为这画的是外星人。”讲解员说。

  虽然图案的意义有争议,但其作用是明确的。原来,半坡的成年人死后被埋葬在居住区北面的公共墓地里,但婴幼儿死亡后,人们会将其尸骨装在陶制瓮棺里,扣上的瓮棺盖就是人面鱼纹盆。

  有意思的是,讲解员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形象设计,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人面鱼纹图案。

  尖底的陶瓶是自动打水瓶

  展览中有许多尖底的陶制瓶子让观众们非常好奇,纷纷猜测这种尖底瓶到底有什么用。

  记者看到,这种尖底瓶小口、细颈、膨腹、尖底,瓶身腹部有绳纹,两侧有双耳,质地比较坚实。讲解员介绍说,这种尖底瓶是半坡文化中一种典型的器具,据专家推测,尖底瓶是用来汲水的,也就是打水的瓶子。

  讲解员说,空瓶两侧的双耳系上绳子,提起来,瓶子会自然下垂。当空瓶接触到水面后,它会自然倾倒,有水流入后,瓶子自动下沉;水注满瓶子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又会自动朝上竖起;再提起绳子把瓶子吊出水面,从而实现自动打水,这是利用物体重心来调节平衡。

  “工作人员对半坡遗址的尖底瓶进行打水试验后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尖底瓶符合自动打水的原理,当然这也可能和制作工艺、匠人水平有关。虽然不能说6000年前的半坡人掌握了重心原理,但至少说明史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运用科学。”讲解员说。

  骨针针眼只有0.5毫米大

  铁杵磨成针很难,动物骨头磨成针也很难,而且是有小小针眼的骨针。记者看到,展品中有几枚细小的骨针。

  据介绍,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发现有遗留的布纹、绳纹,还发现了用于纺织缝纫的纺轮、骨针等工具。由此可知,半坡先民已经能用动物毛皮或者植物纤维来纺线织布、缝制衣服。

  讲解员说,半坡遗址中发现了281枚骨针,最长的超过16厘米,最细的一枚直径不到2毫米,而且针眼只有0.5毫米大。在那个没有机械化工具的年代,这么精细的工作是如何做到的?至今还是个谜。

  □继续阅读

  你可能想知道的考古问题

  1、半坡人长什么样子?

  通过对半坡先民骨骼鉴定的结果看,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7米。容貌方面,半坡人颧骨高而前突,门齿多为铲状。

  半坡人在体态、容貌、智力方面,与现代中国人极为相似,同属蒙古人种,也就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黄种人。不过寿命只有30到40岁。

  2、为什么叫半坡遗址?

  在考古学中,对于能确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类别等属性的遗存,就用具体属性来命名,如楼兰古城遗址。对于不能确定属性的遗存,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遗存,就以发现的小地名命名,如小河墓地。半坡遗址被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因而这样命名。

  3、半坡人都吃些什么?

  在遗址中曾发现了一些粟(就是谷子的炭化朽壳),说明半坡先民已经种植谷子,并食用小米,另外可能已经种植蔬菜和豆类。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猪、狗、牛、羊、鸡、鱼等骨骼、甲壳以及不少渔猎工具,说明当时人们还食用这些动物。其中,猪和狗已确定属于驯养动物。

  □新闻背景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是距今约6800~6300年、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从1954年秋季到1957年夏季,考古学家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认识了包含有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发现了包括一大一小两套围护居住区的环壕、40 多座房屋基址(最大的达 160 平方米)、两处圈栏遗迹、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250余座各类墓葬在内的丰富遗迹,和石器、陶器、骨器等上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的发掘,不仅向人们揭开了一处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史前遗址的神秘面纱,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各地培养了大批考古学人才。

  1958年3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郑晓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