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元宵节玩得如此疯狂
2017-02-13 12:02:19 未知
吕洞宾卖汤团
吕洞宾,名岩("岩"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嫩绿,桃花儿艳红艳红的,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一浮起,就拉开嗓门叫起来:“吃汤药喽!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了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开了。有的人说:“老头儿呀,你喊错啦!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钿调一调,才对头!”可吕洞宾听也不听,还是照样喊。
人们都笑著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的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成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人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著要吃,但大汤团卖光啦,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
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到碗里。那人端著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著气,那小汤团就绕著碗沿,“滴溜溜”滚转起来。
小伢儿一见真高兴,舀起汤团正想吃,那个汤团就象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啦。
谁知道这小伢儿自从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都不要吃东西。阿爸著急得要命,就抱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个卖汤团的。
吕洞宾听了那人如斯这般一讲,哈哈一笑,说:“我的小汤团不是寻常之物,看来,你儿子是没福消受的!”说著就把小伢儿抱上断桥,猛不防捉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大喝一声:“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出来。只见那只小汤团儿落在断桥上,“咕碌碌”一直滚下西湖去了。
这时候,有一条白蛇和一只乌龟,在断桥下修炼。小汤团从桥上落下来,白蛇头颈长,先接在嘴里,“咕都”吞过肚子里。乌龟没吃著汤团,就赖白蛇抢它的,跟白蛇吵架,吵著吵著,竟打起来啦。
白蛇和乌龟一样修炼了五百年,半斤对八两,本领原是差未几的。但白蛇吞下这只小汤团后,乌龟就不能跟它比了。原来这只小汤团是颗仙丸,白蛇吞了它,就添了五百年功力。乌龟打不过白蛇,吃了败仗,一溜烟往西方逃去。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正题。
大家都知道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但是下面要说的有关元宵节的习俗肯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相传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如现今有些超市强上贴的“偷一罚十”标语一样,得按照所偷的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祯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不仅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点,尚待考证。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相偷”即为互相随便偷窃。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遗风的影响,在元宵这天分别有些相偷戏。清初查嗣在《燕京杂咏》中言:“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物主对这类“偷窃”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多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窃在元宵只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而已,并不抓贼,在失窃后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
放偷节里,人们都偷些什么呢?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妇女出门观灯时,“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
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许,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说的是光绪十二年(1886)时,原驻防于柳州的广西提督率同家属进驻广西龙州县,随同的家属将“偷青”之风引进该地,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此种现状。而在现代的偷菜,一般是指某些社交网站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也代指这种游戏本身。即在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也有现实中行为,偷取别人菜地中的菜。
古代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
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
人们为何独在元宵放偷呢?据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不仅玩得不亦乐乎,也是“偷”得不亦乐乎的。不得不说,古人还是挺会玩的。
传说中的元宵节亦是古代女子“私奔”的节日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著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所以趁著元宵佳节,猜灯谜、吃汤圆……私奔什么的就不要了……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