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小剧场去哪里找好戏?
2017-04-24 11:44:48 诸葛漪
一连5场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4月16日落下帷幕,为上海大戏院开幕季画上句号。走出剧场,200米外文化广场,林立着音乐剧《魔法坏女巫》的广告牌。时下的上海,大小剧场和谐共生,构成了沪上独具特色的戏剧生态。
名曰“大戏院”,上海大戏院实际容量是个小剧场,运营总监童歆表示,“相比文化广场,大戏院空间小得多,242个固定观众席加上最后3排加座,座位总数在300个左右。我们致力于开掘精、细、小的潜力,售票处就在马路边上,很好找。”他介绍,上海大戏院定位于经典戏剧、人文戏剧、创新实验戏曲。为期一个月的开幕季验证了童歆的话,跨界艺术展首当其冲,新版《原野》以仇虎循环往复的复仇带来新视觉体验,压轴的当代昆曲艺术周主打新编昆曲《我,哈姆雷特》。
小剧场的“小”,给了创作“好掉头”的优势,成为新作品摇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日前在1993微剧场推出“新文本孵化演出”《狐狸的一击》。1933微剧场位于1933老场坊2楼,3面为观众席,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舞台演出,看戏不对号入座。负责人表示,演出主旨是加强观众与剧场之间的联系,让更多观众重新定义自身在剧场中的位置。去年新文本孵化演出收到近20部作品,有5部作品入围最终孵化环节,“我们期待发现更多新文本,为年轻编剧打造一个活跃、开放、稳定的创作平台。”本月,大学生话剧节展演部分入围作品也将在这里亮相。
小剧场的天然品牌优势,同样被戏曲团队看重。位于绍兴路9号俞振飞昆曲厅也是个小剧场,上海昆剧团不间断推出“周周演”,既满足戏迷的观剧需求,又锻炼了演员团队。在天钥桥路1198号“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海京剧院刚刚结束为期9天的青年演员汇演。相比已形成气候的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戏曲还在探索中。有关人士表示,话剧可以不断创作演出新剧目,但戏曲偏向于从历史中挖掘,这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演出剧目积累得不够,小剧场会沦为平淡的、无实质作用的舞台。”几乎所有戏曲院团都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剧场,但只有通过精彩演出、开设论坛、讲座、开放日活动,增加剧场曝光率和利用率,才能让小剧场避免成为摆设。
除了创作机构,著名导演也在开拓自己的剧场。导演孟京辉将艺海剧院小剧场改造为“先锋剧场”,这个不到400座的剧场,是孟京辉继北京之外的第二个专属剧场,以上演孟京辉作品为主。导演赖声川在徐家汇美罗城5楼推出“上剧场”,无论一年一度《暗恋桃花源》系列,还是新创作剧目,都主打“赖氏作品”。
“导演开辟专属剧场,需要相当大的魄力,没有足够的剧目支持,没有票房号召力,维持剧场长久运营,不容易。”剧场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经营剧场不容易,强强联手成为趋势。上剧场,让大家首次意识到商场里的专业剧场潜力,购物、餐饮、看电影与看戏可以在同一个场所完成。类似经营模式并非独家。位于1933老场坊的1933微剧场,初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旧式建筑,汇聚无梁楼盖、错落盘旋的廊道,构建出奇妙的空间感。1933老场坊餐饮、会所、原创设计店铺为1933微剧场积累了人气。位于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小剧场“小不点大视界”,也是商家布局妙招。这是首个为0至12岁儿童及其家庭度身打造的亲子微剧场,负责人透露,全楼都是亲子活动场所,看戏观众增加商场客流,顾客消费之余,也有望在剧目海报前驻足、购票入场。上海昆剧团和豫园商城联手在城隍庙打造海上梨园小剧场,驻场演出《妙玉与宝玉》《牡丹亭·游园惊梦》,络绎不绝的游客成为观众。精致而小的舞台,成为难忘的记忆,也许就是他们爱上剧场的起点。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