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穿越600年 459件作品讲述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奇迹

2017-09-27 22:43:18 彭菲

 

“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正式开幕 图为嘉宾合影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亚历桑德罗·维佐西,贝利尼家族21代传人、贝利尼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

  但凡是艺术爱好者,都对“文艺复兴”有所耳闻。文艺复兴,原指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重生。14世纪至17世纪,这场文化运动表面上是推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实质是在思想和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其主要表现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文艺复兴期间,诞生了一位位艺术巨匠。今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齐聚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这标志着,“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正式开幕。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浦东新区副区长诸迪

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

  9月27日晚,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浦东新区副区长诸迪,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贝利尼家族21代传人、贝利尼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国际协会主席阿涅塞·萨帕托、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亚历桑德罗·维佐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上海大学副校长段勇,上海东方娱乐集团总经理、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证大集团执行总裁、证大文化董事长朱斌,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崔艳等。

“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海报

  本次展览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以及达芬奇理想博物馆联合呈现。贝利尼家族21代传人、贝利尼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携手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联合策划。展出作品横跨6个世纪,共计459件经典作品。

  展览分为三大板块,由七个独立的展厅组成。

第一板块展厅现场:呈现“蒙娜·丽莎”的世界

中心展厅现场以现实(AR)技术还原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天顶

  展览由一抹充满意大利风情的地中海蓝开始。第一板块呈现了“蒙娜·丽莎”的世界。几百年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瑰宝之一。六百多平的中心展厅里,地面铺以神秘的黑色镜面地板,天顶则以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了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穹顶设置,一系列以“蒙娜·丽莎”为主题的作品同时在这里呈现。重点作品包括达·芬奇的爱徒萨莱的《裸体乔康达》创作于十六世纪、至今未知作者的《蒙娜·丽莎》马歇尔 ·杜尚创作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L.H.O.O.Q》皮耶罗·马费索里的《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和中国的长城》安迪·沃霍尔的“蒙娜·丽莎”,以及萨尔瓦多·达利以蒙娜·丽莎原作创作的《达利的胡须》等。

第二板块展厅现场:以贝利尼家族的收藏为主线

  第二板块以贝利尼家族的收藏为主线。贝利尼家族是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艺术世家之一。目前已在纽约、伦敦、摩纳哥、威尼斯、佛罗伦萨拥有五座博物馆,藏品约达20000件。

第二板块展厅现场:以贝利尼家族的收藏为主线

  本次展览的五个展厅分别还原贝利尼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客厅、餐厅、起居室、私人祷告厅以及收藏厅。为达到真实还原的效果,整个展区的展墙均采用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暖红色调,并铺上贵族红的地毯。每一个空间里,文艺复兴大师巨匠的经典之作穿插在家具、装饰摆件、挂毯、古董作品之间。 这些重要作品包括:米开朗基罗的《耶稣下十字架》(1510-1530)、拉斐尔的《圣母子》(约1507)等。除此之外,文艺复兴早期、十五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多纳泰罗的《圣母与子》(15世纪)、卡纳莱托的《随想:威尼斯大拱廊》(约1765)、鲁本斯的《丘比特与普赛克》(16世纪)、贝亚托·安杰利科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子》(15世纪)等也悉数在这一板块展出。值得一提的是,美第奇家族的三件珍贵遗产——皇冠、挂毯及餐具,也呈现于观众面前。

第三板块现场:“神话与较量”主题展览

  第三板块以“神话与较量”主题,呈现来自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经典收藏。这一板块以象征权力的尊贵黑色作为地毯颜色,展墙颜色则根据三杰及其追随者的风格,分别以金色代表达·芬奇系、银色代表米开朗基罗系、玫瑰紫红色代表拉斐尔系依次展开。其中,这一“展中展”布局了25个部分,试图还原一个去掉光环后的、真实的达·芬奇。重点作品有:拉斐尔的《自画像》(约1505)、《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以及米开朗基罗的《朗弗兰奇的磨刀工人》丢勒的《达•芬奇的结》(1506 - 1508)。

第二十一代传人路易吉.贝利尼

  据悉,本次大展筹备两年。本次展览意方策展人——贝利尼家族21代传人路易吉·贝利尼表示,促成这次展览的原因,是“要实现一个简单的愿望”,即通过建立一个常设的机制,拉近意中双边的文化研究与合作;同时,为广大的中国观众提供一个长期的鉴赏、和比较中西方文化的良机,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两种伟大文明的艺术历程。据贝利尼透露,十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上海喜玛拉雅中心,见证了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建成。“当时,时任馆长沈其斌先生同我相约,待时机成熟,他将再邀我回到中国。 2016年的春天,他携夫人造访佛罗伦萨贝利尼博物馆,虽然久未相见,一看到这位老朋友的眼神,我就预感到,一场令人期待的冒险即将开始。”贝利尼说。

  对此,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表示:“当年, 文艺复兴的大贡献是冲破中世纪的黑暗,把人从上帝那里解放出来,掀起了一场遍及欧洲的人文、自由、科学的革命。文艺复兴也直接引发了启蒙运动,进而推动西方工业革命,使这场革命波及全球,改变了世界。我们以此展览,以史为鉴,反躬自省。这场展览,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的成果,这只是我们前行道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我们将继续求索,任重道远。”

  下面,我们一一细数重点作品。

  第一板块

《蒙娜·丽莎》,李奥纳多•达•芬奇的佚名追随者,意大利,81 x 52.5厘米,布面油画,16 世纪 

  这幅画作于1950 年在伦敦被购买,当时它被认为是达·芬奇的学徒贝纳迪诺·路易尼所作。这幅《蒙娜·丽莎》具有卢浮宫画作中的古老复制品的一切特性,甚至风景都完全复刻。

《裸体乔康达》,李奥纳多•达•芬奇工作室 ( 李奥纳多•达•芬奇构思,被认为是达•芬奇弟子吉安•贾科莫•卡坡蒂所绘,又名萨莱) ,意大利,74.6 x 58厘米,板上油画,约1516 年

  《裸体乔康达》 被认为是达·芬奇最喜爱的学生萨莱所作。乔治·瓦萨里曾说:“米兰的有些作品属于萨莱,但是(它们)经过达·芬奇润饰”。1525 年,萨莱去世,他的遗产清单中有一张“半裸体”画,以及一张“Honda”(乔达画像:着衣还是裸体?)据研究表明,这件作品曾在1912年在伦敦的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展出过,同期展出的还有《麦肯齐》 和《斯彭切尔》。1931年,海因里希·博德默尔在斯图加特-柏林发表,并在8年后的达·芬奇作品展“李奥纳多·达·芬奇和意大利发明展”中大获成功。当时,这件还作品是威廉·考泊的藏品,直至1962 年,它依然被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L.H.O.O.Q.》,马歇尔•杜尚,法国,21 x 13.5厘米,现成品,1964

图片源于达芬·奇理想博物馆

  这是马歇尔•杜尚最有名的一件作品之一。1919 年,杜尚对原有作品进行修改,突破了原作的创始风格。1964 年,他根据1919 年的原作进行复制,有意识地批判了学术道德主义,以及和《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蕴含的神圣性。有趣的是,一年后,他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丽莎的小胡子,以这种方式宣称“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和他跨越时代的作品。

《安迪•沃霍尔签名的蒙娜丽莎(一组四幅)》,安迪•沃霍尔,美国,108.5 x 72厘米,网格布上重复压印,1979

图片源于达芬·奇理想博物馆

  安迪•沃霍尔以波普艺术肖像的方式,重复地呈现“蒙娜•丽莎”的肖像。沃霍尔第一次重复“蒙娜•丽莎”,要追溯1963 年,当时的作品名是《30比1好》。

《达利的胡须》,萨尔瓦多•达利,菲利普•豪尔斯蔓;西班牙,美国;17.7 x 14厘米,原版合成照片,1954

  在以《蒙娜丽莎》为蓝本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达利的胡须》。它汇集了两位艺术家作品的一本书: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和美国著名的肖像摄影家菲利普·哈尔斯曼,他们共同加入了有三十年历史的艺术协会。这幅著名的摄影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达利的大型偏执肖像。该书被认为是摄影采访,自1954 年出版后,便成为一个弥足珍贵的崇拜对象。 

《米开朗基罗式的渗透: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和中国的长城》,皮耶罗•玛费索里,意大利,49.5 x 49.5厘米,综合材料,2014

  皮耶罗·玛费索里是视觉诗歌和“激浪派”的支持者。这件作品介于波普和欧普艺术之间,是两个图像的结合:表演者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演绎的米开朗基罗的“Deposition” (《圣母怜子》),以及中国长城。 

  第二板块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耶稣下十字架》,77x45cm,彩绘灰泥,1510 - 1530年

  该作描述了“耶稣下十字架”的场景,一个同时代的画框,使这幅多色浮雕更显珍贵和卓越。

 

《圣母与子》,多纳泰罗,意大利,68 x 40 x 30厘米,彩绘赤陶,15 世纪 

贝利尼博物馆收藏

  这件雕像描述的是圣母子坐在凳子上的场景。作品精湛地表现了人物面部和形象:圣母光着脚,抱着坐在腿上的圣子,圣子背对着圣母,头部靠得很近。这件作品已确认是艺术家在1415 年于佛罗伦萨完成的,贝利尼博物馆收藏这件作品,再次强调佛罗伦萨陶塑艺术的端庄和独立性。

《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贝亚托•安杰利科,意大利,63 x 34厘米,板上油画,15 世纪

图片源于贝利尼博物馆

  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板上油画盛行于意大利。这幅板上油画被历代画家和学者视为“精致、纯洁和灵修的典范”。在这幅画里,最显突出的是圣母、上帝、基督教徒的容貌。画家贝亚托 · 安杰利科通过对 坐着的圣母玛利亚和直立在她膝盖上的圣婴耶稣的描绘, 展露了他全部的灵性、亲切和虔诚。

《随想:威尼斯大拱廊》,卡纳莱托,意大利,128 x 93.5厘米,布面油画,约1765 年

  这幅画描绘了朝向宫殿庭院的拱廊,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群像。曾在康斯特布尔的书中被引证过 (1962年 Oxford 第十一卷第429 页,509 号)。1765 年,卡纳莱托赠送给了威尼斯雕塑和绘画美术学院重要的油画作品。此次展出这件,和那一件一样,其本人未作任何修改重新绘制。这幅画来自极其著名的维也纳收藏家卡斯蒂里奥内,曾于1933 年在苏黎世的昆斯豪斯和1941 年在巴尔的摩的博物馆展出过。

《丘比特与普塞克》,彼得•保罗•鲁本斯,荷兰,129 x 178 x 11厘米(带框),布面油画 ,16世纪

图片源于贝利尼博物馆

《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皇冠》,欧洲的制品,意大利,12 x 21厘米,银制,16 世纪

图片源于贝利尼博物馆

《美第奇家族挂毯》,佛罗伦萨的制品,意大利,320 x 210厘米,织物,17 世纪

图片源于贝利尼博物馆

  这件珍贵的挂毯织有美第奇家族的族徽。挂毯上方的两个小天使托着象征佛罗伦萨市的百合花的王冠。据悉,在佛罗伦萨的市政厅旧宫内,有一件一模一样但尺寸较小的挂毯。

《美第奇家族留下的餐具》,托斯卡纳的制品,意大利,叉子和勺子: 20.5 厘米;刀:26 厘米;黄金和青金石,17 世纪

图片源于贝利尼博物馆

  这件展品来自于收藏大家埃利亚·沃尔皮的系列艺术收藏,之后这整批收藏被另一个古董大家路易吉·比萨收藏。刀叉上的纹章样式,属于凯瑟琳·德·美第奇。1553年,凯瑟琳·德·美第奇嫁去法国,不只把一些独特的料理配方带到了巴黎,更是将佛罗伦萨上流社会的习俗带至了巴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餐叉。

  第三板块

《自画像》,拉斐尔•桑西,意大利,46.3 x 35.5厘米,木板油画,约1505 年

图片源于私人藏家

  1885年,这件《自画像》是乔尔乔·斯帕拉帕尼嫁给拉斐尔·里奇的嫁妆的一部分。古代美术高级委员会主席,国家文艺复兴研究学院的院长—马里奥·萨尔米是第一位宣城它是拉斐尔作品的人。萨尔米说“在我看来,这是来自乌尔比诺的大师罕见的自画像,它要远远好于之后那副挂在乌菲齐美术馆的知名作品。”1984 年,在乌尔比诺与佛罗伦萨举行的“纪念拉斐尔五百周年”诞辰的国际会议上,吉安·洛伦佐·梅里尼展示这件作品,并在《迷宫》杂志第9 期( 佛罗伦萨,1986 年 1-6 月) 发表《拉斐尔及其形象》的文章,确认这件作品由拉斐尔创作。

《圣凯瑟琳的神秘婚礼》,拉斐尔•桑西,意大利,51.2 x 37.7厘米,板上油画,1497 - 1499

图片源于私人藏家

  这幅有趣的小尺幅画充斥着用透视法画的柱子和柱顶,圣凯瑟琳的衣服上有“RAPHAEL SAN”的签名,科学研究已确认了该作品和签名的真实性。本作品被私人收藏了数个世纪后,在1932年首次重见天日。1966 年,它被卡洛·佩德莱蒂陈设,在维也纳的展览“李奥纳多·达·芬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 中展出。

《朗弗兰奇的磨刀工人》,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意大利,111 x 61 x 108厘米,高佛理那岩石,16 世纪

图片源于私人藏家

  十六世纪,这件雕塑曾藏于朗弗兰基宫殿内。1751 年,潘多夫·迪迪对其作了详细描述,将其视为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作品。1865 至 1888 年,作品被保存在巴尔格罗博物馆的“米开朗基罗的流派或作品”展厅中,随后转为私人收藏。直到120 年后,首次重见天日。2002年,意大利艾纳“科尔大学”古典考古学副教授芙拉维亚·奇萨确认、并公布了该作品的真伪、出处以及历史与艺术背景的参考来源,并确认作品名称为“朗弗兰基的磨刀工人”。

《李奥纳多• 达• 芬奇侧脸肖像》,弗朗西斯科•巴尔托洛齐,意大利,34.5 x 26厘米,版画,1795

  李奥纳多的官方肖像,目前保存在温莎皇家图书馆,上面刻着铭文“李奥纳多·达·芬奇”,米兰的安布罗西亚娜收藏的复制品以及此处的版画就是模仿了该作品。

  18 世纪,这件作品依然被误认为自画像,随后其作者被认为是安布罗休·德·普雷迪斯,不过它看起来更像是出自弗朗切斯科·美尔奇之手,后者长期将其和自己的画作一起存放。此人出生在1492 年左右,在1508 年后认识了李奥纳多,随后成为了其主要继承人和文献保管人。

  该画作可以追溯至1510 年,描述了刚刚六十岁的大师,也可能是在之后创作,用于留下“关于李奥纳多的美好回忆”。该描述不仅仅影响了乔维奥的肖像学,也影响了布龙奇诺画室的铜质变体和瓦萨里的变体。在湿壁画《莱昂五世和红衣主教团》中,瓦萨里将李奥纳多刻画在洛伦佐、朱利亚诺·德·美第奇、米开朗基罗附近,在之后的《论断》中,他将该侧脸描述为“长着花白混乱长发的老人”。

《李奥纳多• 达• 芬奇自画像( 根据李奥纳多原画创作)》,佚名,意大利,33.3 × 21.3厘米,纸张模本,1949 年之前

  都灵皇家图书馆的三张四开画纸下的肖像,看起来像是追溯至1515年的李奥纳多《自画像》。人们无法绝对确定真伪,但就凭浓密的生理刻画和“地道”的品质,它不可能是波西在 19 世纪初完成的赝品。该作品是最近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内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5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5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