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漆画:艺术扶贫的福建模式
2017-11-29 16:13:56 未知
当传统的农民画遇上绚丽多彩的大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艺术火花?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福建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
撒、贴、镶、堆、埋、磨,在“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里,来自以文化部命名的“2014年—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个农民画乡的30名学员尝试着漆画技艺实践。经过40天的集中培训,学员们不但能够将漆艺技法融入农民画中,形成全新的绘画语言,而且创作的农民漆画作品图式感强,得到了地铁公司、食品公司、创意公司的青睐。这一蜕变,令人惊艳。
农民漆画:艺术扶贫的福建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6月7日,福建省艺术馆、福建唯美客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漆画作者三方举行农民漆画授权开发合作签约仪式。
“三方签约后,农民漆画作品通过授权和再创作的方式,融进现代时尚设计潮流元素,转变成生活中的实用良品,进而走向市场,实现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最大化,给创作者带来长远的、持续性的收益。”福建省艺术馆负责人说。
农民画与漆艺的
美丽邂逅
7日,离“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结业的日子还剩3天,在福州三坊七巷塔巷55号的创作现场,学员们正在冒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为自己的作品进行最后的打磨。
来自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学员王新宇,是市级金州剪纸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金州民间绘画第九代传承人,他用学到的漆画技艺重新创作了带来的两幅民间绘画作品——《好日子》《福临门》。
农民漆画:艺术扶贫的福建模式
“在陈娜老师的耐心讲解、悉心指导下,我用漆色的层层堆积、撒粉、贴蛋壳、打磨、修整等一系列技法和工序,让这两幅农民漆画通过漆的语言幻化出绚丽梦幻的美感。”王新宇说,这次培训可谓农民画与漆艺的美丽邂逅。
漆艺与农民画联姻,是大胆的创想,也是时代的呼唤。
农民画是乡土艺术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福建农民画“五画乡”(晋江、同安、漳平、莆田、龙海)现象,是福建美术界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品牌。
今天,福建农民画乡不同程度地陷入低谷,创作群体萎缩,创作后劲乏力。以福建的农民画乡漳平为例,鼎盛时期固定从事创作的农民画家有上百人,而近几年的创作队伍仅余三四十人。
创作风格的瓶颈、创作理念的迷茫、创作水平的停滞,造成农民画舞台受限。农民画如何再续辉煌?
同样遇到“成长的烦恼”的还有漆艺。
福建作为中国漆艺术的中心,既是中国近现代漆艺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漆画艺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古老的漆艺是福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但漆画还是一个年轻画种,上世纪80年代才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列为独立的画种,创作群体尚未覆盖全国。漆艺如何拓展新路?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福建艺术界的专家们在两者之间看到了某种内在沟通的可能。
2005年,福建省艺术馆艺术创作部主任、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江书荣以剪纸的形式创作了一幅漆画作品《金秋里来赛高跷》,在当年的全国体育美展中获奖并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这次尝试使江书荣意识到以往民间艺术在传统漆画中表现较少,而民间艺术的服饰、造型等恰恰又是漆画所擅长反映的,后来在与漳平农民画家的交流中逐渐清晰了这种理念。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界看来,把农民画转换成福建漆画,是一种强势资源优化。这对于漆画传承同样是福音。漆画的传承主体是院校学生,农民画家的加入丰富了传承队伍。从作品内容而言,农民画聚焦民俗活动、百姓生活,这在漆画中很少见,拓展了漆画的创作宽度。
漆器制作费工费时,自古被视为奢侈品。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戈看来,当“下里巴人”的农民画遇上“阳春白雪”的漆画,这种跨界合作将形成共赢的局面,为当下的艺术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乡土之风。
厦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汤志义也有类似的看法。“通过漆的千文万华的特殊材料语言来呈现画面的丰富性,既能改变传统纸质和水性颜料的单薄性,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画面的制作难度和精彩程度。”他不无感慨地说,农民漆画是中国农民画适应时代变迁的一次主动突围,也是中国现代漆画在传统民间绘画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
“农民漆画实验是在同一艺术领域的两种美术形式间进行有机融合,对艺术创新是个很有价值的尝试,在丰富农民画与漆画艺术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各自的外延,并探索创造全新的艺术形态。”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石建平说,这样的艺术创新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当代启示,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注解。
播撒火种的
“黄埔军校”
“在去年举办的第三届文化(群艺)馆馆长联席会议上,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提出文化馆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于是我们萌发了举办农民漆画培训班的念头。”陈秀梅说,回来后,她与江书荣等人反复探讨,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浮出水面。
经过充分调研与周密筹划,2016年6月28日,“福建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在福州开班。首期以漳平农民画为实验对象,以导师带班制的形式,将漆艺技法实验性地融入农民画,两大艺术的碰撞,成为美术界一个新兴课题。
2016年国庆期间,学员的漆画作品在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展出,让人耳目一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
2016年11月8日,由福建省艺术馆、宁夏文化馆主办的闽宁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在福州举办。经过封闭培训,20名农民画学员跨界成为农民漆画创作者,其中有4位来自宁夏对口支援地区。本次实验班从回汉艺术融合和精准扶贫的角度,让西北农民画进入漆语境。
实验班的成功模式迅速得以复制推广。福建省农民漆画创作培训班(漳平片)和福建省农民漆画创作培训班(翔安片)今年1月和2月相继开班,报名者踊跃。率先成立的农民漆画创作机构——龙岩市艺术馆漳平漆画培训创作基地和厦门翔安农民画漆画研习中心,被当地农民画家当成新家,全天候创作。
在前四期实验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这次规模更大、地域更广、影响更大的“全国农民画创作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应运而生。
“农民画和漆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浸润与升华,成为激发农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一股新的力量,我将把这些农民漆画作品带到中国网络电视等媒介滚动展示。”6月2日,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李宏来福州参加实验班座谈会时,称赞这里是播撒农民漆画火种的“黄埔军校”。
如何把农民漆画打造成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福建省艺术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将从三方面发力,其一推动农民漆画融入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工程建设中;其二是拓展漆艺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将农民漆画创作与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相结合,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其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漆画展览,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农民漆画展览展示走出去。
艺术精准扶贫的
创新实践
本次培训着眼于培养艺术精准扶贫带头人。学员纷纷表示,学成回去以后要传承弘扬漆画艺术,着力在当地开展培训,惠及当地百姓。
来自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农民画家米娜瓦尔·木台力甫是个80后,现任麦盖提县第一小学美术教师。
“来到福州学习漆画,我不仅掌握了漆画技法,还爱上了做漆画时的那种紧张奇妙的感觉。”米娜瓦尔·木台力甫说,“麦盖提刀郎农民画是一种原始艺术形式,有300多名农民热衷于此,如能融合漆画艺术,将会变成不可思议的奇迹。我将把学到的新技法带回家乡,让更多人实现新的艺术梦想。”
同样,如果不是因为艺术扶贫,每天都要上山放羊、下地劳作的宁夏农民画家杨晓梅无法想象自己会离开土地,完成这样一次旅程,接触到全新的大漆艺术。
来自浙江舟山的学员蒋朦炜和父亲一样,均为渔民画创作出身,他表示回去后要利用参加当地渔民画传承班的机会,将渔民画转化为漆画,从而提升渔民画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我们要感谢福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宗锡侯动情地说,农民画要发展,一要创新,二要能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农民画没有市场,就无法发展壮大。福建农民漆画实验,正是为农民办实事。
石建平认为,农民漆画所引发的市场表现有利于丰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农民参与文创市场开发的渠道。福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民漆画,打造成为重要的文化品牌,作为福建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特色标志。
“经过培训,学员们学成后有望回到家乡点燃农民漆画这把火,使更多人加入到漆画队伍中来,使漆画受益、农民画受益、农民画作者受益。”江书荣告诉记者,农民漆画并非取代农民画,而是让农民画多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曾亲自参与授课的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不无感慨地说:“农民漆画衍生出的文化创意开发,也是艺术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实践,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艺术帮扶形式。农民漆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作品市场价值的提升,艺术作品与文创产业对接又产生新的市场价值,这恰恰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方向。艺术成为精准扶贫的直接生产力,这一创新做法将引导艺术精准扶贫的新思路与新方向。”
2017年元旦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在考察闽宁农民漆画作品时提出,农民画与漆画的创新结合,有利于农民画的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宗旨是一致的。
“农民画和漆画的结合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是艺术普及和提高的结合,找准了文化扶贫的精髓之处。标志着福建省文化厅推动的文化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通过与发展中心、文化馆协会的合作,福建将本省的扶贫,辐射到全国文化艺术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和农民画家群体,实验班的内容既是一次艺术创作,也是一次创新、一次创造。”李宏给出这样的评价。
艺术自信的重塑
农民画是珍贵的乡愁记忆。通过与农民画融合,漆工艺以朴素的方式走进当代民间生活,为留住乡愁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艺术表达。同时,将农民画融入漆技艺,改变的不只是这一画风,还有艺术自信的重塑。
在今年2月的“守艺新生”农民漆画文创产品展上,有不少漳平学员首次自主创作的农民漆画小品亮相,作品价格从300元至2000元不等,展出后收获不少订单。
纸质易脆裂,农民画不宜长期保存,这一事实让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韩继海感到,与漆艺的结缘,赋予了农民画新的生命力。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会长雷新宏甚至惊叹,从买农民画到收藏农民(漆)画,这是一场“革命”。
参观者以至收藏家何以动心?“大漆圆润深厚的质地与内敛浓烈的色感,洗去了农民画相对粗陋的质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徐东树评价,这种经过漆艺升华的乡土意蕴,使得农民画家有了改变“业余”的可能。
“这样的创作,既能提升农民画的学术品位和艺术附加值,又能借助农民画广大的创作群体拓展漆画的涵盖领域,扩大漆画创作队伍。”福建省艺术馆负责人说,这种双赢的艺术融合,还将为提升农民画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开辟有效途径。
在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会长雷新宏看来,农民漆画一定要走到国际艺术市场上去,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名片。
农民漆画有着艺术形式上的探索意义,所引发的市场表现更是这一创新模式的亮点。眼下,福建省艺术馆已跟一些文创团队合作,尝试把农民漆画作品转化成银行卡、文具、日用品等衍生文创产品,挖掘出更多的市场价值。
“这次全国农民画群体漆画技艺实验班,可以说是一堂求真务实、富有创新的艺术普及课,通过传统漆艺的生动演绎,让我们对农民画、对美术、对文化馆的职能职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李宏说。
(责任编辑:任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