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耀州窑青瓷真赝对比(组图)
2004-12-01 11:15:00 黄晓明
2004年12期《收藏》推介文章(节选) 阅读全文请看《收藏》杂志 耀州窑青瓷是浮雕艺术与制瓷工艺的完美结合。历代匠师的刻花手艺代代承传,剔、划、刻、印交替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使耀州刻花在北宋青瓷名窑林立、制瓷工艺处于颠峰之际独树一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纂的《中国陶瓷史》一书,将其誉为“刻瓷之冠”,并将耀州窑定为“中国北方青瓷的代表”。 图1 印花花口洗。20世纪80年代仿品。器型仿金银器,印花用宋代手法来表现五代剔花效果。釉色暗黄、不符合时代特征。 图2 五代划花碗,仿品。碗腹僵直,压瓜棱生硬。 醋酸则蚋(rul)至,物美而仿者兴焉。耀州窑青瓷的仿制是近代才开始的,仿制是对传统的借鉴和继承。民国期间由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拨款首次试烧耀州青瓷,大约就是出于这种目的。尽管这次的仿制品只有刻花碗、盘,且釉色泛灰,刻工简单,远远达不到宋代橄榄色釉质和刻花工艺水平,但现在也是凤毛鳞角,无迹可寻了。 大规模仿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以陕西铜川市黄堡镇和陈炉镇为中心,国营和民营企业颇有名气的有十余家(图1),如今,个体作坊也应运而生。其中多数以烧制橄榄色釉、黑釉等日用品及工艺品为主业,少量烧制仿古瓷器。 图3 五代划花碗,仿品。修足没有五代特征。粘砂漂浮游离,人为痕迹明显,支烧交代不清楚。 图4 五代划花碗,真品。足切削规矩,足墙脊线刚劲优美。 仿制古瓷,有挖掘制瓷工艺、再现古瓷文明的积极作用,本无可厚非。但由于诸多投机者从窑场的成品中选取极接近古瓷的器物进一步作伪,以假乱真,流转于各地古玩店、拍卖行,既坑害收藏者,亦败坏了耀州窑千古盛名。今选取常见赝品,对比真品标本,浅析各自特点。倘若对爱好者在耀州瓷鉴定中有些许启发,则不胜荣幸。五代青釉划花碗 耀州窑五代青瓷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天青色釉的创烧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官”字款青瓷标本在窑址批量出土,表明当时的耀州窑地位非同寻常。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狮流提梁倒灌壶代表着五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五代青瓷仿品的器型多是提梁倒灌壶。这类仿品基本上都是工艺品,釉色也多是宋代才定型的橄榄色釉,与提梁倒灌壶关系不大,极好辨认。 需要注意的是,划花葵口碗等五代青瓷仿品近两年开始出现在城乡市场和古玩贩子之间。 五代青釉仿品的工艺尚不成熟。处在探索阶段,缺陷较为明显。图2所示,器形呆板,压棱僵硬。 图3是仿品底足。挖足草率,运刀无力。支烧交代不清,粘砂飘浮,与主体游离,有明显的人为痕。砂层与器物烧制过程毫不关联。足墙与五代器足差异也极大。图4是五代划花碗的底足。内、外足墙弧度圆滑,棱脊线刚劲有力。三处堆砂支烧痕迹清晰自然。砂粒熔化程度恰到好处。窑红的色泽深沉老到。 真、仿纹饰的差别更为明显。图5是真器。内底划团菊,内腹划花如云似草,线条刚柔兼备,如行云流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加之划痕入胎,深浅有节,配之以釉的薄厚与色泽变化,给人以恰到好处的层次感。 图6是仿品划花。如儿童初学书法,整体杂乱无章法,划线深浅无度,线条绵软无力。釉色在划痕处也没有呈色变化,图案若隐若现,缺少真品的那种清晰醒目的效果。 刻花盖碗 图5 五代划花。纹饰构图严谨,上下照应,浑然一体。划线活泼,力感十足。 图6 仿品划花,线条柔软无力,整体构图杂乱无章法,如杂草丛生。 耀州窑刻花工艺居诸窑之首。五代青瓷的减地刻、剔花方法源自魏、晋、唐以来的浮雕工艺,并借鉴了越窑的刻花。陕西彬县冯晖墓出土的画像砖浮雕手法,与同时代的耀州黄堡青瓷剔花工艺极为接近,可见这种装饰方法不限于瓷器,运用较为广泛。禚振西在《宋代耀州窑址》中指出,北宋耀州窑刻花工艺源于五代的减地刻。所言甚是。 图7是北宋的刻花盆碗(残件)。图8是现代仿制的刻花盖碗。 比较两图可见,仿品的器形不过关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仿品普遍存在的缺陷。器形有着极深刻的时代烙印,凝结着该时代人们厚重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等因素。同时,也是当时生产工具的制约和匠师们以高超技艺抗衡这种制约的结果。 图7 北宋刻花盖碗。腹部垂而微弧,器盖曲线优美,上下呼应,实天作之合。 图8 现代刻花盖碗,仿品。器形比例失调。 比如在转轮上拉坯。当时技术水平决定了轮轴不可能像现代这样精确。如何在有偏心的转轮上拉出规整的圆器,对拉坯工匠提出了极高的手艺要求。师徒世代相传的技巧与偏轴的对抗,使成形的瓷器表现出这样一种特点:在不规矩中求规矩,在不圆中显圆。这种工具简陋而手艺高超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器物造型特征,在一件古瓷器的许多细节上都可以找到印迹。 再看仿品器盖。隆起部分和盖沿缺少流畅的过渡。盖沿过于平坦,圆顶突然高起,钮周围平而下陷,看上去就像几个独立部分拼凑对接而成。碗的腹部缺少垂弧变化,近足又急收,直线与曲线的连接显得紧迫而不够舒畅。 真品的盖沿与穹顶相互照应,有着齿唇相依的和谐感。宽沿缓平,中高外低,微微起弧;圆顶缓缓高起,钮附近似坦似弧。碗的下腹近足弧收,直线与弧线浑然天成,整器显得端庄稳定,优雅大方。 图一:图1、2、3、4 图二:图5、6、7、8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