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招:漳州瓷底足多砂痕
2005-07-05 16:04:09 未知
近年来,在中日陶瓷研究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建漳州窑瓷被世人逐渐重视,在日本关西出土的一批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初期的砂底青花瓷和红绿彩瓷(日本称汕头瓷、吴须手、吴须赤绘器),产地为中国漳州窑得到确认,加上近年福建博物馆在平和县南胜、五寨窑发掘取得成果,证明明末清初时漳州窑以青花瓷为主,产品主要供外销。这些瓷器以青花盘、碗、罐、杯等为大宗,也包括彩绘器和酱地白花瓷,成型多为轮制,仅瓜棱小罐、凸花小盒、汤匙等为模制。在胎釉特征上,漳州窑除了大盘的足心修成平面外,其它器形的足心多留有乳突状的凸起。胎体多呈灰白色,漳州窑瓷很多施釉不到底,碗盘底足多沾满粗砂,原因是当地先旋足后再上釉,底足的釉水不擦干净就直接放进铺满耐火砂的匣钵里,导致烧成后底足沾砂,这种做法在明清时代的景德镇恰好相反,景德镇是先上釉再刮擦去底足釉水,因此这种沾细砂的砂足成为鉴定漳州窑瓷的一项重要特征。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