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05年04期:文徵明早期风格解读——《幽谷清泉图轴》

2005-07-06 14:54:37 郭燕冰

  图一:文徵明《山》  《幽谷清泉图轴》又称《山水图轴》,现藏常熟市博物馆,107×37.3厘米,纸本浅设色。画幅左上方题七言诗:“草树离离落照间,清言输与两翁闲。就中消受无人会,满耳清泉满眼山。”署款:“文壁画并题”。钤一方白文印“文壁之印”。右边有陆师道于1553年间题跋:“此衡山先生未改名时笔也,先生早岁专学荆关,故笔意如此,尝闻石田翁赠先生诗曰:‘老天开眼见荆关,畅怀经营惨淡间,未用荆关论画法,先生胸次有江山。'愚谓此诗非先生不能当,然非石田之知先生,亦不能为此诗。盖二公皆学洪谷而有得者也,观此图益信。嘉靖癸丑六月望师道题。”钤朱文方印“师”、“道”、“陆氏子傅”三枚。画幅左下角钤一长方白文印,右下角钤白文方印“徵”和朱文方印“明”。  此图在明朝的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曾著录,著录文字与画面稍有差别,但大意相近,或是凭记忆著录所致。并有评语:“文徵仲山水一轴,两松一平坡,二老坐语。上下山峦 匝。笔意类李唐,而苍郁过之。……五湖细楷如绿豆大,精工之极,皆天地间尤物也。”  此画为文徵明所作,属早期作品。文徵明生于1470年,卒于1559年,长达90高寿。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私谥贞献先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也称“吴门四家”。书画学生众多,形成吴门派,对明中后期画坛产生重要影响。   文徵明的绘画艺术具有多种面貌,因生于官宦家庭,幼年开始习画,勤奋非常,寿命也长,所以艺术生命较长,在风格方面的探索比较充分。幼年并不聪慧,八、九岁犹言语不清,因此家中管教谨严,而他亦勤勉有加,把所有的时间分配到读经书、习书画上,至晚年仍然保持勤勉的态度,因此作品数量繁多,诗、书、画皆有所成。其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异常深远,自他诞生之日起,所有人对他所抱的希望就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而他也自然的把自己融合到这样的社会身份中,就像被夹进了模范的葫芦瓜一样成长起来。他的勤苦用功,他的中规中矩,他的谨严生活,都在作品中呈现出来。他曾十次赴考都无法高中,善于诗文的他何以落榜?与他反对朝廷要求作陈腐无思想的“八股文”,并提倡和推动“古文辞运动”不无关系。但在儒家忠孝思想根深蒂固的束缚下,他仍然坚持不懈的赴考。最终在54岁时以岁贡生被推荐到吏部,出任翰林院待诏,参加编修国史。但三年后辞归,原因是受不了每日早朝逢迎接送的礼仪、朝廷的腐败和被人视为画工的屈辱。从此在家中以笔墨自娱,成为半公开的以画为生的文人画家。  吴门画派,始于沈周,但自沈周去世,文徵明便成为吴门画派的支柱人物。文徵明是沈周的高徒,从20岁起就随其学画,在艺术观点上可说是一脉相承,大大壮大了以元代绘画为宗的吴门画派。吴门一派,多是诗书画皆擅的文人画家。而文徵明的艺术,是以绘画第一,书法第二,诗文第三的。  文徵明有著录的最早绘画,是24岁时作《败荷 图》,直到48岁前的作品多不存,得见无多。而现存的早年绘画是从四十多岁到六十岁的作品,已呈现出一定的个人风格,所作耗精力犹多,有精工设计,反复点染的痕迹,笔墨较为拘谨,如《湘君湘夫人图》、《慧山茶会图》。六十到七十多岁时为创新期,其间进行了多种笔墨的尝试,包括61岁所作《雨晴纪事图》、62岁所作《双柯竹石图》、64岁所作《仿米云山图》等粗笔画,以及61岁时仿倪瓒画法作《古木苍烟图》、63岁时仿赵孟 画法作《石湖清胜图》、75岁所作参倪瓒景物、赵孟 秀雅、吴镇水墨的《江南春》等。至80岁作《真赏斋图》出现成熟面貌。其晚年生活安稳,去世前犹精神爽健,写完最后一件楷书作品后掷笔而逝。其艺术越到晚年越精,越把笔墨与色彩控制得淋漓应手。由上可知,他早期绘画较精工慎严,创新期间模仿元代名家绘画,进行了多种风格的探索,到了耄耋之年,确立了构思精工、设色优雅、笔墨自如的绘画风格。  书画鉴藏中以“粗文”为贵,因其稀少,但论艺术水平是不及“细文”的。“细文”即文徵明精工于画面布置、景物描绘、墨色运用的画作。因文徵明与别的天才型画家不一样,属于后天之材,他的成功处不在聪慧、敏锐、瞬间的领悟和爆发,而在多年练就的功力和技巧在画面上的体现。  《幽谷清泉图轴》正是文徵明的细笔作品,但属于较早期,虽然其45岁后间有用“文壁”署名,但大部分用“徵明”。此画署“文壁”,如陆师道题跋所说“作于文徵明未改名前”可信,则应在45岁前作。此画稍为严谨,但个人风格突出。  首先看画面的布置,在苍茫的崇山峻岭间,山顶云气弥漫,一条幽深的山溪从山涧奔流而下,山涧上搭一简易小桥,桥边有一平地,长着四棵高大奇崛的古木(此处用了淡赭石和石青设色),树下两人相对而坐,正面一老者穿褐色道服,背面一人穿白衣,年龄稍小,似在聆听教诲。山谷下仍然巨石耸立,整个画面山重峦复,幽深而险峻。  此处可见早年用色学赵孟 ,以浅绛设色,但尚未能大胆使用色彩,画面色彩偏于淡雅,山石主要用笔墨作,设淡赭石色。山石画法学王蒙,承继了牛毛皴和山势繁密的画法。此种山势,呈现平面化的布置,是非自然主义的。在笔墨之外,我们看不到现实中的山,山的走向、前后、高下、凹凸都没有表现,只是着力于表现它们的重叠和互相挤压。由于画幅上疏密布置的关系,上部留白在心理上获得了往上的伸展力,从而减少了压迫感,因此他的山石并没有显现王蒙山石的雄壮,只是显出山重峦复的崇峻。笔墨上采取了干、湿画法的重叠,但并不互相渗透,可见运用得颇为小心和严谨。  主题方面,隐士、高人在幽林、深山的谈话、品茗、聚会,是文人经常描绘的画面,此中寄托了文人的意趣:在一个脱离世俗繁嚣的环境中,体察到宇宙、精神的力量和乐趣。  但是,文徵明的文人性质,更多的显现在他的笔墨中,而不是主题。他的笔墨是严谨的,严格遵循传统的程式,他个人的创作是自然而然生发而来,是在吸收传统后得到的发展。他的平面化倾向就是一个明证,在他和王蒙的手中,要表现自然、写实的景色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笔墨,具有了良好的观察能力,却偏偏把事物描绘成平面的、装饰性,目的是为了回复“古意”,也就是回复古人由于观察能力跟表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描绘状况。他们后来却在这种描绘中逐渐的捕捉到一种自己的规律和秩序感。由此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这也是明清时期画家不再从实景出发学习绘画,而钟情于在书斋中传承、摹写所导致的一个程式化倾向。  此后,文徵明的绘画在不断的磨炼中,受到倪瓒的影响,笔墨和景物都变得更为简洁。不断的试验之后,赋色也更为大胆和老到,在80岁的《真赏斋图》中跨越了浅绛山水的淡设色,真正做到了浓而不艳。但画面的平面化倾向却是越演越烈,到后来变得越加简练和盘曲遒劲,主要显现在对近景树、石的描绘上(在《真赏斋图》、《沧溪图》可明显看到)。这里出现的山势却是绝少出现了,而更多的取法于黄公望的长披麻皴和倪瓒的折带皴(如《万壑争流图》、《石壁飞虹图》等)。笔墨的运用在60岁后也逐渐显得轻松和淋漓。  所以,这幅藏于常熟市博物馆的《幽谷清泉图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它是仅存不多的,记录了文徵明早期画风的一幅佳作。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