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05年第11期:京城惊现"越王勾践剑"之谜

2005-11-04 14:42:19 牟建平

  前不久,京城收藏界再爆一惊天传奇。9月20日,北京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了某著名文物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在地摊淘到国宝——“越王勾践剑”的新闻,一时间在收藏圈内与市民中迅速传开,引起很大轰动。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繁荣与活跃,国人的收藏热情迅速高涨,很多普通的收藏者都时时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淘到国宝。媒体上也不时出现国宝惊现市场的新闻,但这些所谓的“国宝”,最终都化为不着边际的炒作与一厢情愿的妄想,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然而,这次却大不相同,主角由以往的业余人士换成了知名专家,人们便都对此国宝坚信不疑了:专家会看错么?   铭文对照,三问"京城剑"  以1800元购藏的这把“越王勾践剑”在笔者看来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与漏洞,在此提出,望与专家交流。  首先,剑身上8个鸟篆体铭文拙劣。在金文之后,大篆、小篆出现之前,鸟篆体便已使用,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广泛使用的古文字,融汇了鸟虫的象形,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但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书体,它又有很严格的书写规范,绝不可胡写乱写。我们细观湖北省博物馆现藏的出土“越王勾践剑”8个鸟篆体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字体十分工整,字形纤长秀丽,线条弯转自然,笔划交叉和谐,具有很强的书写感与装饰美。如“越王”的“越”字,偏旁“走”为一明显的鸟形,京城这把剑则演绎为蚯蚓状;“自作用剑”的“作”字,出土剑长长的一笔蜿蜒到底,京城这把剑则分解为两根线条;“用”字就更截然不同,出土剑上下各饰以一鸟形,中为“用”字,京城这把剑则丢了笔划,错写成了“中”字;最后的“剑”字,末笔的一横,出土剑为一变形的横,并未封口,假剑为“口”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京城这把剑除铭文外,在线条的变化上与出土剑也大相径庭。出土剑的铭文可清晰地看到线条的丰富变化,如“王”字一竖的弯转略微加粗,有如飘带。“自”与“作”字极富装饰性的圆点,使线条既流美又具有顿挫感,此为鸟篆体书写中的一大特征。反观京城这把剑,线条粗细均匀,呆板异常,毫无变化之美、韵律之美。出土剑在字的重心的处理上也堪称精彩,如“剑”字右边重心的移动颇具匠心,令人惊叹。反观京城这把剑的铭文,不仅字形被人为加宽,比例失调,字写得也十分生硬。  其二,在剑身的形质上二者也迥然不同。馆藏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两侧刃呈两度弧曲,即侧刃先向外呈细微的弧线,至剑身1/2处最宽,然后再呈弧线向内收,最后聚成锋尖,这样的剑形表明当时的剑是以直刺为主要功能,因为两度弧曲的侧刃更利于扎刺,在刺入敌体后可最大地扩大创伤面,还便于拔出再战。由于剑身侧刃呈两度弧曲,在铸造剑模时比两刃平直前伸的难度要大得多。而近时的伪剑大多不辨其微妙的变化,故市面上的仿制品多是直刃剑,仔细对比两剑的这一差别,真伪便一目了然。  其三,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望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最令人称叹的乃其剑身上那精美绝伦的菱形格纹,其冶铸的工艺与水平在迄今已见的几十把古越宝剑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图案的精美与完好上任何一把出土古剑都无法与它相比,这种高超的铸剑工艺早已失传,绝不是当今仿冒品所能达到。再看京城的这把勾践剑,剑身的菱形格纹实在粗糙,与出土剑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文物鉴定需有相应的程序  当前,将原本严肃、科学的文物鉴定视为儿戏,过于草率地得出结论,已成为国内文物鉴定界存在的一大问题与弊病。  近年来,因专家盲目鉴定引起的风波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三年前河南冒出了大批“石鲁遗作真迹”,北京的不少专家定为真,而石鲁的家人与学生坚决定为伪,今年这场真伪大战终于真相大白:造假分子被抓了起来,鉴定界又多了一个笑柄。而今年3月“珠海假画风波”中的画作也被北京的12位专家定为真迹,并开了证书,与上次石鲁事件如出一辙的是,这些画作同样也遭到家属与学生的否定……  面对鉴定界的错鉴不断,风波频出,面对当前国内文物与艺术品鉴定界的混乱与无序,许多业内外人士备感困惑,人们不禁要问,专家行为是否应有必要的约束?文物的鉴定是否需有相应的程序?国家有关文物管理部门是否应该制定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  就以此次京城“越王勾践剑”事件而论,对“越王勾践剑”这样的国宝级文物的鉴定本应是十分慎重的事情,做为古青铜宝剑而言,应先由国内青铜专家与铭文专家进行鉴定,再对其材质进行科学的物理与化学检测,通过严谨、科学的相关程序后再向社会公示。而现在在国内没有相关专家的参与,也尚未拿去做科学检测的情况下,就贸然地由个人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显然这样的做法既有失文物鉴定的严肃性,也违背了文物鉴定的科学性,对一件如此重要的重量级国宝而言,有失常礼,更为不可思议。  结局如何 备受关注  京城“越王勾践剑”到底是真是伪?双方专家究竟谁对谁错,收藏界、鉴定界人士目前都十分关注,人们密切注视着此一事件的进展。但是,在媒体一阵“国宝惊现”的热炒后,在湖北省博物馆专家提出明确质疑后,声称低价识宝的另一方却选择避而不出,沉默不语,大有不了了之、石沉大海之势,实在令人百思不解。近年来,国内文物与艺术品鉴定界不乏真伪之争,今年最著名的当属“珠海假画风波”,但最终的结局都是不了了之,没有答案。此次“越王勾践剑”事件难道又会有始无终,虎头蛇尾,早早收场,步上述风波的后尘?果真如此,其对文物鉴定界的伤害将非同寻常。鉴定界屡有争议,波澜频起,但最终结果大都是一样的,没有谜底,无声无息。这种对错不分的最大好处便是不负责任的一方不必为自己的错鉴与乱来而承担任何责任,由此导致不负责任的错鉴越来越多,信口开河的大有人在,在鉴定界已然形成了一种极坏的风气。以至不少人都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长此以往,谁还相信专家的鉴定?专家在社会上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专家的威信与形象又何在呢?就此次“越王勾践剑”事件而论,专家的知名度与宝物的级别都非同寻常,在社会上已引起很大的轰动与反响,故此人们就格外关注事件的结局,也有理由知道事件的谜底到底会怎样。  那么,谁来揭示这个谜底呢?揭示谜底的方式又有哪些呢?无外乎两种而已。其一,专家自己去持宝做科学检测,还事件真相;其二,由相应的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并公之于众。这样做既是对专家的爱护与鉴 定界声誉的维护,同时也是对社会大众的一个交待。否则,再采取以前那种处理风波的一种方式与结局,不仅是对普通收藏爱好者与大众的愚弄,更加深了人们对文物鉴定界的怀疑与不信任,对鉴定界有百害而无一利。京城“越王勾践剑”事件到底如何收场?其谜底又会怎样?人们将拭目以待。  链接一    京城出现的“越王勾践剑”到底是价值连城的真国宝,还是假冒伪劣的当代复制品?现今持真伪两说的双方都是专家,却各执一词,现将双方观点摘录如下,等待真相浮出水面。    著名文物鉴定家判越王勾践剑为真的理由:“造假的目的是赚钱,从这把剑的铸造、嵌宝、错金工艺上看,1800元连成本都不够,而且这种青铜材料要仿制,至今仍是一大难题。”  湖北省博物馆专家判越王勾践剑为伪的理由:“这把剑整体色泽是现代颜料加工出来的,不是出土文物应有的色泽;这把剑身上的错金铭文,8个字全写错了,很多笔画都是错的,谈不上鸟篆体;剑柄粗糙,同心圆也很粗劣,铸造水平很低;剑身上的菱形暗纹一点不清晰,根本不对。目前国内仿冒‘越王勾践剑’的地方有浙江、湖北好几处,数量至少在500把以上。”  链接二    越王勾践剑的简介    该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今荆州)望山一号战国楚墓中,剑身通长55.7cm,宽4.6cm,剑身满饰菱形格纹,剑格两面以蓝色琉璃镶嵌,剑身靠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8字鸟篆体铭文。  该剑制作精湛、图案华丽,集当时各种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于一身,代表了古越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鬼斧神工。历经2400多年,出土时不锈不蚀,保存如此完好。尤为难得的是剑上的8个鸟篆体铭文,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越王剑有数十把,著名者如勾践之孙“越王不寿剑”、勾践之曾孙“越王州句剑”等,但铭文“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仅此一把,故而极显珍贵,被专家视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极品,将之比喻为书法中的《兰亭序》、绘画中的《清明上河图》。  “越王勾践剑”现作为镇馆之宝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很少出馆展出。2004年9月,浙江省博物馆为配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隆重推出了“越魂——大型文物展”,其中就有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这件稀世珍宝。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