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期:对话 知名鉴藏家王敬之
2005-11-25 14:31:29 王泊乔
—收藏田黄如何辨伪存真?
●记:王老师,您好!今天我们采访您,想请您谈一谈田黄的鉴定和收藏的问题,现在关于田黄的文章不少,书也出过几本,我也拜读了您的专著《鉴识田黄》,听说您写的《鉴识田黄》是中国的第一本田黄著作? ○王:作为田黄的专著,《鉴识田黄》的确是第一本,但是在以往关于寿山石的著作中,都有介绍田黄的文字,尤其是《寿山石谱》、《寿山石考》、《寿山印石小志》、《印石辨》等四本著作,都分别谈到田黄的产地及辨识问题。另外福州的一些雕刻家也写过几本书,他们都有着亲身的实践,也很有指导性。我只是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提高,在时间上拔了个头筹而已。 ●记:我在您的著作中看到了有“田黄石鉴定(传统方法)”一个章节,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王:田黄鉴定的理论是不断完善的。成书于1933年的《寿山石谱》,作者龚纶,他首次介绍了:“田黄石的产地,散在寿山乡一带水田底古砂层上,然非凡属寿山乡之田皆出田石也,其田不经寿山溪灌溉者,既隔丘上下竟无所产”。龚纶先生讲的寿山乡,就是今天的寿山村。 在龚纶先生的著作里,他还首次言明了田黄的产地分上、中、下和碓下四坂,以及各坂所产田黄的大致特征。但是他并没有细讲田黄如何鉴定。 龚纶先生之后,张俊勋先生于1934年出版了《寿山石考》,他除了重申“以其田有无受溪水的灌溉为田石有无之标准”及“中坂最贵”之外,还将田石的产地打乱,在颜色上分出高下,其标准为“色首桔皮黄,次金黄、桂花黄、熟粟黄”。他还首次提出了田黄“中牵萝卜纹”这一重要特征。 在这之后的1939年,陈子奋先生出版《寿山印石小志》将各坂所产的田黄作进一步地说明,“上坂近坑头,所出田黄质灵而色淡,仿佛黄水晶”;“中坂则质嫩而色浓,可为田石之标准”;“下坂地接连江,在都成坑下,质凝腻多作桐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都成坑和连江相差好几公里,陈先生可能是误记了)。陈子奋先生还指出:“田石质极嫩,中有萝卜纹,间生红格或裂痕,乡人所谓无格不成田也”。“色分黄、白、红、黑四种”,和田石有“黄皮、黑皮、白皮”。 陈子奋先生是福州近现代著名的金石家,较之龚纶、张俊勋二位先生而言,他对田黄的认识,投入更多的自身实践,因此,他的著作更具影响力。在《寿山印石小志》中,他第一次较全面地提到了田黄“中有萝卜纹”,“间生红格或裂痕”,而且还会有黄、黑、白色的石皮。这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和“无纹不成田”的三个鉴定田黄的标准。 1982年,又出版了一本研究印石的著作,对田黄的鉴定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就是石巢先生的《印石辨》。在该书中,石巢先生首次提出了田黄 “细、结、温、润、凝、腻”的“六德”标准,并解析了田黄萝卜纹的六种表观形式。我认为在田黄的鉴定中石巢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他将一些抽象的形容变成了具体的描述。 此外,当代还有许多研究者如施宝霖、陈石、方宗、林文举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对田黄的鉴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田黄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田黄鉴定理论的形成,应该是归功于石巢先生。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田黄是从高山上滚落到田里的,它们进入田里的路径不同,各自生成的小环境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一样,有的田黄有皮,有的田黄就不一定有皮,“无皮不成田”的说法,就不能绝对化。 “无格不成田”则更加值得研究了。所谓“格”就是裂痕,是高山石在滚入田中时与其他石头碰撞出现的裂痕,如果没有被碰撞,就不可能出现裂痕,没有裂痕岂不更好,难道非要有裂痕才行!所以在鉴识田黄时不必死抱着“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不放,当心漏失宝贝。我在福州就看到许多无皮无格的田黄,都是田黄中的珍品! ●记:您书中还提到了田黄石的科学鉴定问题,能讲一讲吗? ○王:田黄的科学鉴定早在1987年时就有人提出来了。在其后的许多年里一些地矿学家都对田黄的矿物成份进行分析研究,认定田黄的矿物成份有的是纯净的迪开石或珍珠陶石,但是大部分田黄为复合性,含微量伊利石。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寿山石中只有田黄会含有微量伊利石。我在书中只是呼吁而已,因为考虑到田黄的传统鉴定受人为因素影响太多,希望有一种科学的办法能够对那种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传统鉴定有一种制约。现在好了,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已出台田黄鉴定的“国标”,田黄必须是迪开石或珍珠陶石。 ●记:这下可以一劳永逸了吧? ○王:也不是,事物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国标”上讲得很清楚,田黄是产于福州寿山溪坂之中的,但是,检测者首先要知道他检测的石头是产于寿山的石头才行,而很多搞矿物成份检测的人员都不具备目测的水平,于是许多不知产于何地的带点黄皮的石头都被鉴定成田黄了。在潘家园的地摊上,您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证书,也不知这些证书是真是假,反正都是权威鉴定机构的。几个月前,有一家杂志社请我去鉴定一块重1100克的清代田黄,一看根本不是田黄。但人家拿到某地质大学,经“专家组及仪器检测分析是真正的福建寿山田黄”,现已在杂志上发表出来了,其实那块石头,只要是稍微懂得田黄鉴定的人都看得出来,杂志上印在那儿了,你们可以去看看,但是“专家组及仪器检测分析”都认为“是真正的福建寿山田黄”,你有什么办法。所以我说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以前我呼吁“田黄需要科学的鉴定”,现在我要呼吁矿物检测人员将鉴定田黄的关把得严一点!我在这儿要强调一点: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是迪开石,但矿物成份是迪开石,却不一定是田黄! ●记:那您认为应该怎样才稳妥呢? ○王:还是我在书中讲的将传统方法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有经验的目测鉴定人员和有一定分辨能力的矿物检测人员联手合作,开出鉴定证书,保证田黄鉴定的权威性。 ●记:您有过这样的合作吗? ○王:有过,我是和中国宝玉石协会检测中心的吴国忠教授合作的。有一位企业家花巨资从一位田黄收藏家手上买了一块“白田”印章,请我们俩鉴定,经目测,石质粗松、干涩,内为大量的灰色、黄色及白色的脏点,根本没有田黄所特有的萝卜纹状纹理,也不具备田黄的“细、结、温、润、凝、腻”的“六德”,不可能是田黄,根据其外部特征,这块所谓的“白田”连寿山石都不是。这位企业家当着我们的面打电话给对方,对方坚持印章是“白田”,认为我们不懂。好,这下用得着科学检测了,吴老师拿去检测,矿物成份是绿泥石,绿泥石怎么会是田黄! ●记:王先生,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田黄石中除了田黄、红田、白田、黑田之外,还有一种更加名贵的“蓝田”,是不是这样? ○王: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我也看到过这篇文章,讲得非常肯定。文章中介绍的石头我没有亲眼看过不敢讲是什么地方的石头,但可以肯定地讲寿山石中没有蓝色的品种石,也绝对不可能有“蓝田”。这种指鹿为马的说法,从学术上讲是不负责任的,从利益上讲很可能包含着商业动机。 当前,收藏界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一些收藏者总是不顾事实地无限拔高自己的藏品。而媒体的现状是非常缺少专家型的编辑人员,何况有的编辑对藏品的真伪鉴定缺乏基本的辨识素质。所以,出纰漏的文章非常之多,不客气地说,许多书上介绍的、报刊上发表的“精品”、“孤品”、“神品”大多数都是赝品。包括《收藏界》,我认真翻阅后,也发现刊登过某作者撰写的不是真田黄的图文。这些书籍的出版、文章的发表扰乱了视听,害人不浅。当然,大多数作者都是认识问题,文章发表了,也就是让自己的藏品提高一些地位,自己高兴一下而已,对别人经济上不会造成直接的损害。而个别作者则是有混淆是非之嫌了,因为在他文章的背后就是商业行为。前面我讲的那位企业家就是从图书和报刊上认识这些田黄“专家”的,结果在经济上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现在在收藏市场上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收藏者都宁愿到一些乱七八糟的地方去淘宝,却不愿到较正规的市场去购货。所以我讲,收藏者首先要选好市场,比如,田黄现在虽然极为稀少,但还没有绝产,买田黄总应该到专门经营田黄的公司去买吧,如果你不去这些地方看看真田黄,却仅仅根据一些报刊上的自吹自擂的文章走,不落入陷阱才怪! ●记:王老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您的介绍一定会对田黄石的鉴定与收藏起到积极的作用。 ○王:不要客气,我也要感谢你们,《收藏界》将田黄的鉴识、辨伪、鉴定、收藏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疏理,在全国藏界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田黄爱好者与收藏者如何辨伪识真,理性投资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因此,可以说是藏界一大幸事,也是我自己所希望的。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