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内地瓷市亟需舵手 潜利巨大正待抢夺

2005-12-07 14:16:09 马继东

  2004年内地艺拍市场50多亿,瓷器所占比重不足两成:平衡发展问题须高度重视 内地瓷市呼唤推动力量  仔细算来,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式启动已经12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日的欣欣向荣,着实不易;然而,这个年轻的市场真正发展起来并被国际大家庭所重视乃至接受,也是跨进21世纪的事情了,也不过四五年光阴,尤其是从2002年,当内地终于诞生出类似《砚山铭》、《写生珍禽图》这样的世界级天价拍品时。其实,内地这几年市场的火爆,主要是靠书画市场推动的,尤其是近现代书画市场,当不少大集团出于树立企业文化的目的参与其中时,行情更是一路飙升,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在2004年甚至能冲到了6930万元这样的巅峰价位了。较之书画市场的“井喷”景象,内地的瓷器市场却“处变不惊”,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颇令人费解。  如今,内地的书画市场在大连万达集团郭庆祥先生、南京天地集团杨休先生等大手笔的带动下,频频缔造天价神话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任何一个市场的兴起,必须有旗帜性的舵手掌控大局面,书画市场遵循这个道理,古董市场亦是如此,这就好像鼻烟壶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像英国古董商莫斯先生这样的中坚力量,国际元青花价位的扶摇直上也得益于香港大藏家徐展堂先生上世纪80年代的推动……  那么,缺少舵手的内地瓷器市场情况如何呢?记得不久前,某几家媒体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2004年内地借景德镇建镇千年的庆典东风,成交情况屡创历史纪录,并由此延伸出“2004年是中国陶瓷之年”这样的惊人之语,笔者不禁哑然,情况果真如此吗?记得2004年秋季大拍前,笔者就曾撰文分析,认为瓷器工艺品(古董)市场一直是内地艺术品市场的“软肋”,“偏食现象”也是内地几家大型拍卖公司至今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公司的重要原因;最终的成交结果也没有出乎预料,大部分公司的瓷器专场成交率不到四成,比起同年春拍成绩下跌不少,幸而北京翰海一家挟十周年庆典之势,瓷器专场获得了超过60%的成交率和近7000万元的佳绩,终为内地的瓷器市场挽回了一丝颜面。  我们还看到,在200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50多亿元的大蛋糕中,瓷器市场所占份额竟然连20%都没有达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一个成功的艺术品市场若需要保持良好态势不断向前迈进,就离不开“书画”和“古董”这两条腿的平衡发展,否则,必然要被束缚住脚步。古董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瓷器、杂项、玉器、家具等门类,在国际市场上又以瓷器为第一大宗。换在过去,笔者或许会用“瓷杂”这个笼统的概念将其一网打尽,但是,随着去年青铜佛像、宣德炉等市场行情继玉器、古代家具之后不断上涨,只有瓷器在“原地踏步”,所以也到了为其单独诊断并对症下药的时机了。至于瓷器市场中官窑产品与民窑产品、老窑产品与明清窑产品价位的个中差异,笔者之前在本刊的相关文章中已有述及,此处不多赘言。  为何内地的瓷器市场与香港、欧美市场相比,很难获得如同书画市场那样的大丰收?原因很多,众说纷纭,总结一下大致有四种:一种说法是,内地的拍卖会中很难见到精品大器,自然也就鲜有高价位拍品诞生;另一种说法是,很多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瓷器是“匠人”工艺品,比不过书画作品的“唯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瓷器市场“遭冷遇”;同时,在市场利益驱使下,瓷器市场中众多赝品的涌入亦令不少买家“雾里看花”,犹豫不前;还有人认为大部分古瓷由于年代受限,不能出境(海外征集的除外),即便有精品出现,海外大买家也只能望而兴叹,因而难有高价拍出——其实,后面两种说法中涉及的问题书画市场中同样存在,但为何却能够继续保持火热的态势,可见这些说法并非是瓷器市场发展缓慢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缺少强有力、成规模、成体系的买家群体的带动,才是瓷器市场不及书画市场的真正根源。市场遵循“有求方有供”的定律,内地的书画市场就是在众多企业的集体“抢购”行为下水涨船高的,而瓷器市场中除了曾经出现过浙江金轮集团等极少数企业的身影外,几乎鲜有大笔资金关注过它。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少企业考虑购买书画作品可以通过开办画廊、举办画展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甚至可以从门票中获取一定的效益(日本著名的水产集团当年斥资上亿美元购买梵高作品就有过这样的构想);而瓷器易破损,收藏时不便保存,更不用说来用来举办轰轰烈烈的展览活动,这或许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投资瓷器工艺品的原因吧。  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内地藏家和企业的购买能力,一旦某天,那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投资人看透内地瓷器市场与海外的差距背后恰恰反映出这中间潜伏的巨大利益,可能会获得比书画投资要大得多的回报率,且越早介入获利越大,相信到那时,内地瓷器市场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呈现出供需两旺、欣欣向荣的局面。  2000年-2004年,瓷器市场的五个脚印:“非典年”成为内地书画市场与瓷器市场的分水岭  2000年:瓷器市场开始接轨国际,元明瓷器打破清三代垄断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际上的中国瓷器市场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瓷器的市场行情大约每十年为一个涨跌周期,比如进入21世纪初期的香港市场中出现的很多瓷器拍品就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伯纳收藏专拍Paul And Bernat和美国铁路基金会The British Rail Pension收藏专拍,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瓷器行情。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摸索了近10年后,在2000年,也开始了其跟国际接轨的第一步。这一年的瓷器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内地有20件作品入围了该年度国际瓷器成交价前100名(注:该榜主要成绩由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及内地拍卖公司的数据构成,该统计不包含欧美市场的数据,简称“国际榜”,后同),而这其中能进入前50名的仅有4件。  该年内地瓷器单件成交价的冠亚军由北京翰海一家包揽,分别是一件元蓝釉白龙梅瓶(成交价275万元)和一件明永乐的青花轮花绶带抱月瓶(242万元),季军是中国嘉德的一件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231万元),由三件元至明初的瓷器夺取三甲,一举冲破清三代瓷器的垄断局面,2000年,内地瓷器市场以这样的方式宣告其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2001年:内地瓷器拍卖迎来“天价爆发年”,企业规模投资的初次试水  这一年,内地的高档瓷器市场不可思议地爆发了,该年内地瓷器市场前4名入围“国际榜”前10名,前5名的瓷器拍品价位都超过了500万元大关(参见附表),这一成绩在后面的几年内也没有被打破过(截止到2004年止)。值得一提的是,该年度的冠军拍品,云南仁恒1100万元拍出的那件宋官窑琮式瓶(“国际榜”第3名,内地瓷器拍品历史最高排名),便是由云南的一家企业拍得,这也是内地企业首次投放如此规模资金在瓷器市场中(此处指单件记录)。  2002年:内地瓷器市场首次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与书画市场分庭抗礼有了前两年的铺垫,2002年,内地的瓷器市场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的内地艺术品市场中,书画诞生了《砚山铭》、《写生珍禽图》等天价拍品,瓷器市场中更是出现53件器物入围“国际榜”前100名的惊人一幕,首次占据国际市场半壁江山,这一年,国际上关注中国艺术品拍卖的许多专业人士都惊呼“中国大陆的艺术品市场正在迅速壮大”。  2003年:“非典年”造就内地书画市场“井喷”景象,瓷器市场则“一路狂泻”这一年,整个中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非典”,几乎所有的拍卖公司都取消了原先预定的春季大拍计划,7月份之前的那段煎熬时光,让很多人甚至开始动摇继续从事艺术品行业的信心。随着非典的解冻,推迟举行的春拍结果令许多人欣喜万分,中国书画市场一片繁荣,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或许是书画市场撑起了当年艺术品市场的大半边天,让很多人忘记了同一年里遭遇寒冬的瓷器市场,这一年,内地瓷器成交前10名的价格总和仅有2000多万元,各项数据仅是前一年的一半(参见附表)。  2004年:停滞不前,唯一亮点来自翰海十周年大拍贡献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这一年的内地瓷器市场与前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38件器物入围“国际榜”前100名(2003年该数据为35件入围),其中排进前50名的仅有12件(该数据与2003年持平);该年内地瓷器成交前10名的价格总合为6407万元,似乎比上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如果去除其中由翰海贡献的7件拍品和4525.5万元,恐怕,这一年的成绩也不会让任何人乐观吧。  2005年:新年伊始,新的期待……  2005年,新年伊始,1月中上旬,国内先后有超过12家公司举办了迎春拍卖,超过22个专场,其中的瓷器杂项专场仅有屈指可数的5个,很多家公司的迎春拍卖会其实就是“迎春书画拍卖会”,这也是一种无奈……两三个月后,当内地市场启动的新一轮大拍热潮时,瓷器市场中是否会有企业投资行为的出现?是否会有大笔的金融资金注入?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基础教育的文化背景造就内地市场“书画强、瓷器弱”的局面  采访对象:汪洁(香港苏富比 上海首席代表 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副董事)  采访时间: 2005年1月20日  采访手记:苏富比的汪洁女士作为《艺术市场》的老朋友,早在2003年就曾接受过笔者的专访,畅谈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艺术品市场的异同,并表示她对内地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此番针对两地瓷器市场存在差异的问题,想必也有一番自己的独特见解吧。  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地的书画市场行情显然比瓷器市场高很多,那些高价成交的拍品绝大部分都是被书画作品垄断的;与之相比,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国际公司的成交纪录中,瓷器专场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频频诞生天价瓷器拍品——除了它们拥有多年的经验和固定的客户渠道这些原因之外,您能否简单分析一下两地瓷器市场出现如此差别的其它原因?  汪洁:瓷器的收藏群体比较成熟,他们会很理性地去挑选自己中意的精品,而那些中、低档次的瓷器往往流拍的比较多。从我们公司征集的角度来讲,瓷器精品的数量要远远少于书画作品(尤其是近现代书画作品)。当然,这里说的瓷器精品主要是传世品,不包括那些出土的器物,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瓷器藏家都追求独一无二,以唐三彩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曾经达到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价位,可是随着大量出土器物在市场上出现,其价位便迅速下跌。这也就是为什么香港的藏家往往更喜欢清代的官窑瓷器的原因,因为该时期的精品多为传世品,且存世量不多,少见出土物,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收藏品的价值不下跌。  由于内地的基础教育一贯注重培养学生在美术和书法上的素养,故而大部分的人都容易领悟和接受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内地的很多书画藏家入门早,对书法、绘画作品的认识深刻,很多高价买画的企业家们往往本人就是书法家或是篆刻家,他们懂得如何去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的真实价值。而且,由于内地书画市场由于拥有广大的藏家队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量体裁衣,各取所需,所以不论是高档的还是中低档次的拍品都会有良好的成交记录,这又再次促进了书画市场的繁荣。在内地,瓷器这个门类大部分藏家的认识都比较晚(世家大户、传统家学的人例外),由于入门比较晚,在认识上难免被动,在投资上也会多加谨慎,因而很少见高价位成交的纪录。  与内地的情况相异,香港地区及欧美的买家,失去了本源的文化背景,在欣赏中国书画作品时,也就很难去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故而投资的热情并不会特别高,他们对油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但是对于瓷器(包括其他各种宫廷传世工艺品)则不同,由于比书画作品直观、易懂,他们会根据瓷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纹饰、不同的颜色等去辨别年代和识别真假,甚至可以成为相关门类的专家,他们乐意出高价接受那些精美的中国瓷器。其实,欧美藏家喜欢中国瓷器也是有历史传统的,如同对待油画作品一样,他们喜欢用瓷器装饰自己的生活家居,比如苏富比拍卖的那件4000多万元的雍正粉彩橄榄瓶最初就是用作台灯座的,而另一件高价拍出的永乐青花大罐最初则是他们用来盛放雨伞的工具。  翰海辉煌法典:重视培养新入行客户,循序引导档次由低到高  采访对象:勾惠贤(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法人代表)  时间:2005年1月20日  采访手记:北京翰海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秋季大拍中,以6.23亿元的总成交额摘得了该年度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的桂冠,翰海也正式完成了与原主管单位北京市文物公司脱钩的程序,原先的副总经理勾惠贤女士接任总经理一职,并担任新翰海公司的法人代表,自1974年就进入北京文物公司的她,本人也是瓷器、玉器专家,在她眼中,翰海能够成功经营瓷器工艺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记者: 勾总,新年伊始,作为翰海的新掌门,接手与北京文物公司脱钩后的新翰海,面对几个月后即将开始的春季大拍首次“大考”,您是否有压力呢?业内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翰海2004年秋拍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文物商店的“存货支持”,对此您如何回应?  勾惠贤:翰海在2004年底就已经遵照相关法律,北京文物公司的股份已经从翰海撤走,改制后的翰海主要股东是北京的两家公司,内部的人员变动也已基本完成,相信所有的衔接工作在今年春拍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以完成。过去作为副职,我并没有太多压力,现在压力一下子大了,当然,很多前期工作还是由温总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的。  关于翰海十周年拍卖依靠文物公司的说法,我认为是欠妥的,翰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加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拍品的征集上已经步入良性循环阶段。我们不否认有部分精品来自文物公司,但均是通过正规的市场途径完成征集工作,而这次十周年大拍中95%以上的拍品都来自社会。我不认为翰海与文物公司脱钩后会受很大影响,毕竟一家拍卖公司在市场上的成功,依靠的是专业的员工团队、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固定的客户渠道,这些是最重要的。在未来的竞争中,买家群体会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增加,这是希望所在;与此同时,卖家数量也随之上涨,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公司诞生,也意味着我们在未来标的征集方面的难度加大了。  记者:十年来,翰海在运作古董珍玩类艺术品的拍卖方面屡屡成功,在内地市场中拥有其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哪些环节?另外,在您看来,内地瓷器市场的总体表现为何一直不温不火,为何不能出现“书画投资热潮”那样的盛况?  勾惠贤:目前是内地的书画市场最活跃的时期,与此同时,瓷器市场也是在平稳中发展的,只不过表现没有书画那样抢眼罢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古代瓷器的存世量比书画作品要少很多,可供我们征集的标的也就少了许多,而且好的标的特别难找,以翰海为例,我们现在也会去寻找以前拍过的一些作品重拍;其次,在我看来,瓷器的鉴定难度比书画难度要大,且由于艺术品的投资利润空间增大,导致很多赝品流入,这也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其实,一旦市场秩序恢复良性局面,古董市场的升值空间还会很大。  至于翰海能够成功经营瓷器工艺品,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征集拍品时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一场拍卖100%的真品谁也不敢保证,但我们的业务骨干和专家队伍在甄选瓷器拍品时,采取“一票否决制”,这也是对市场负责、对藏家负责的表现。举个例子,今年迎春拍卖中,我们曾准备了一件“嘉庆”的官窑瓷器,最后因为在内部讨论时有争议,我们最终将其撤掉了,按理这件东西如果上拍,顺利卖出去并不困难,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一丁点利益而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基于我们的专业与坚持,翰海在海内外市场都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一个最明显的受益就是当我们境外去征集拍品时,境外藏家有好的藏品也愿意给翰海;包括今年的迎春拍卖,我们准备的器物是适合一般的藏家和买家的,但瓷杂专场竟也取得了2000多万元的成绩,其中图录封面的那件器物(注:清乾隆青花八吉祥抱月瓶),原先预计的成交价位是100万元左右,最终达到280多万元,完全是一个大拍中的价位,这也反映了藏家对翰海的专业品质的信任。  翰海能够在瓷器工艺品拍卖方面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注重对新的收藏群体的培养。每次拍卖会中,我们都会碰到新的买家,很多人都是刚入这一行,自身并不具备太多鉴定知识,出于对他们负责的目的,我们往往会介绍一些价值几万元的清中期官窑瓷器给他们,从直观上讲,由于标的不高,风险性降低,且器物开门,引导他们慢慢进入这个市场,下次他们再次参与我们的拍卖会时标的逐渐升高,最终将这些新藏家引导至高档瓷器的收藏领域,培养成我们自己的固定重要客户。  仁恒成功秘诀:初期让买家尝到甜头,重视企业投资行为  采访对象:施群峰(云南仁恒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瓷器主管)  时间:2005年1月20日  采访手记:云南仁恒(注:前身为云南艺拍)地处西南一隅,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京沪地区遥遥相望,似乎并不占据天时地利,但是在却频频缔造瓷器拍卖佳绩,对于普遍不景气的内地瓷市而言,这是一个奇迹。  记者:今天国内的瓷器市场似乎有些停滞不前,您觉得其是否需要像书画市场那样,在企业投资行为的积极参与下方能获得更大的飞跃?  施群峰:我想,瓷器市场若想取得质的变化就离不开大企业的投资与参与,仁恒曾经在2001年拍卖过一件宋代的官窑琮式瓶,1100万元的价位也创下了当时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价,买家正是云南省的一家企业,是通过与省外的买家激烈竞争后才获得的,如果纯粹属于个人收藏行为,我想,整个内地能够接受这个价位的买家毕竟是极少数吧。书画市场的火爆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里面,瓷器比较书画作品更难保存,易破损,保存完好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认为国内的瓷器精品的价位仍未到顶,升值空间巨大。  记者:仁恒专攻瓷器市场是出于什么原因?仁恒的买家地域构成情况大致如何?  施群峰:由于云南没有内地那样深厚的书画传统,故而,自1996年成立时我们就主攻瓷器杂项,当时做出这一决定多少有些无奈,可谓“一条腿走路”。但令我们欣喜的是,在我们的努力下,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固定客户,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我们的买家逐渐辐射全国,现在省外的买家大约占了60%,主要来自北京、江浙和广东地区,而省内的买家占了不到40%。  记者:贵公司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固定客户的?  施群峰:成立之初我们就十分重视客户的培养,我们的很多大买家最初都是在我们的小拍上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逐渐发展提升的。很多买家刚入行时不懂鉴定,我们就会推荐一些拍品给他们,当时他们会有些将信将疑;到了第二年,我们再征集回来,拍出更高的价位,这让买家们了解到投资瓷器艺术品的利润空间,等下次他们再参加我们的拍卖时,就会买更高的标的,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就这样,我们在云南本省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瓷器杂项买家群体。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和省外的收藏机构联系,因为省外的买家往往能够提升市场的价位。同时,在征集拍品过程中,由于省内大部分买家了解市场行情后已经不愿意轻易拿出手中的东西;加之过去文物商店的客户网络支持也已经消失,征集难度不断加大,所以我们也需要到外面去征集。   后记:一年前,笔者针对内地的艺术品市场状况曾走访过业内权威人士温桂华女士、寇勤先生和甘学军先生,当时他们也回答过笔者“比较起香港市场,内地瓷器市场的差距在哪”这样的问题,直到今天看来,他们的话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摘录一二。  温桂华(北京市文物公司党总支书记 原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相比书画市场,去年的瓷器市场保持着平稳发展局面。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瓷器杂项经营,一直是他们的强项。内地瓷杂市场相对平淡的原因,大概在于内地在政策上对征集上来的宫廷的拍品还有较多的限制吧。比如,很多宫廷艺术品是不能被竞买人携带出境的(在海外征集到的按政策可以出境),这就限制了内地高档瓷器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原因是我听到有些买家反映,瓷器属于易碎品,保管条件相对书画要高, 保存起来比书画困难。所以,一些买家喜欢购买书画,而在购买瓷器时则存有顾虑吧。  寇勤(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为何目前内地瓷器较书画弱呢?我想,首先是能够进入交易市场的高档次的瓷杂及工艺精品的数量,要少于中国书画作品。现在拍卖公司征集瓷器拍品有一定难度。因为很多高档次的瓷器和工艺精品是由博物馆收藏的,或者早已流失在海外。  此外,西方人对瓷器工艺品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要远远超过他们对中国书画的认识和理解。  事实上在国际上可流动的中国瓷器工艺品的数量要大于中国书画艺术品。国际著名艺术品拍卖公司经营瓷器工艺品的历史很长,经验极为丰富。国际间中国瓷器工艺品稳定的供求关系,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我们在这方面劣势是很明显的。  甘学军(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拍卖是一个文化活动,作为一个拍卖公司,要尽量去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瓷器专场的拍品从宋代的影青瓷、龙泉窑瓷、官窑瓷到元代的青花瓷再到明清瓷器,反映的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脉络。拍卖公司对瓷器的征集原则应该是寻找精品、发现精品和推介精品给买家,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市场的口味去被动征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