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20个分镜头(下)
2006-01-05 10:56:51 未知
镜头十一:2002年(第15届)“我形固我在” “码洋”与“包装”成为参展出版社同等重视的目标。本届订货会特装展位数量比上届增加,并且多数特装展位已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简单地追求外在形式的豪华美观,而是将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品牌形象融于展场的设计之中。 外研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的展位设计以显示实力为主题,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的设计以显示风格为主题,中信出版社的设计以显示创意为主题……机械工业出版社展台使用了螺旋式的外形设计,喻意“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辽宁出版集团下属十几家出版社数十个展台,合成一个雅致的“北京四合院”。中华书局以一派古色古香、悬挂大红灯笼、层顶覆盖青色瓦片的形式,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为了体现生活类图书的主打特色,展台设计色香味俱全,宣传片播放厨师烹制绝活,书架上各色菜谱一字排开。在展台的主体颜色上也各有侧重——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展台以紫色为主色调,表达名校出版社的庄重、雅致,特别是校园里那种特有的气氛。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淡绿色,则一改以往科技类出版社的蓝黄色——电子社刚刚完成自己的转型,正在向教材、经管、交通、通信等领域拓展,绿色无疑是一种充满生命张力的颜色。 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入WTO后书业竞争将加剧,机遇与挑战并存,因而在这次展会上,大家都在积极地向大众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特色,树立出版社的形象。这一方面说明参展单位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方面说明订货会的功能从单一订货向多元化发展。如果说北京图书订货会已纳入会展经济的行列,那么展位特装,无疑为书业会展经济带来生机。据了解,在订货会开始前的两个月,便不断有各种展览装饰公司与出版社联系,以致于做特装的参展单位多采用招标方式完成设计与搭建。 镜头十二:2002年(第15届)入世效应——“浪来了!” 面对加入WTO、国际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本届订货会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与未来提取了一个个鲜活标本。 受WTO影响最直接易见的,就是新书选题。主要有两大热点:WTO和英语。与WTO有关的图书在订货会上大行其道,而英语读物更是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几本,“英语经济”被不少出版人所看好。此外,与之相关的经济、金融、保险等实用类图书选题也颇具竞争力。 中国出版发行整合全面启动,各种改革探索由务虚转向务实,由设计转向实施。作为我国入世后的首次图书订货会,此次展会无论是规模,还是交易成果,都刷新了以往订货会的记录。据大会组委会统计,本次订货会上,订货码洋在1000万元以上的出版社有46家,而此前订货码洋在1000万元以上的还不到30家。整体上,个别出版社独领风骚的格局已被打破,各出版社订数呈现均衡态势。 本届订货会期间的各种“会前会”、“会中会”的数量近40个,可见订货会的信息平台功能在逐步增强。相比于出版的上游环节,作为中下游的发行环节将最先受到来自国际的挑战。因而有关我国发行体制改革的研讨成为本届订货会的重头戏之一。素有坐商传统的中间环节在本届订货会上忧虑心态和积极动作的改变,多有令人惊喜之处——广东、四川、上海等发行集团纷纷召开研讨会,主动就其经营模式与境内外出版社进行沟通,谋求合作。部分民营书业连锁机构也积极地在会场推广自己的连锁经营模式。 有媒体评价,在“入世”大背景中举办的本届订货会,对中国出版界是一次不是演练的演练,不是考验的考验。对于真正的弄潮儿来说,“入世”或许并不是“狼来了”,而是“浪来了”,有更多的“浪”,才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可限量的利润空间。 镜头十三:2003年(第16届)强大阵容 谁与争锋 本届订货会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届订货会,也是我国“入世”对外开放图书零售市场后的第一次订货会。有着出版界“超级航母”之称的中国出版集团正式亮相,首次以统一的形象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中国出版集团租用86个展位,整体设计通透、大气,一如既往的湛蓝色主色基调,点缀以鲜红的集团标识,使得中国出版集团在社科展区中格外抢眼。所属的14家出版社与发行机构在这一片湛蓝色“海洋”的包容中,整齐而不失个性,新华红、商务绿,中华的持重、现代的活泼……均得以充分张扬。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单位按四列布阵,每列前的廊柱上写有各参展单位的名称。整体看来,四个廊柱仿佛是两副对联,横批都是“中国出版集团”。 “书业无限好,品牌胜为王”。中国出版集团共展示图书12067种,其中新书1456种。向社会各界重点推荐了20余种精品新书,其中包括追踪时代发展、反映焦点人物的《十六大以后的中国》,“走进大师”系列丛书等社科类图书,“名著名译插图本”等一批工程浩大的经典文艺类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新华新词语词典》等一批满足读者新需求的工具类图书。这些图书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增添了图书订货会的分量,成为本届订货会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本届图书订货会首次租用两大展馆,预示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品牌将从2003年之后扩延,订货会不再是单纯的图书产品交易会,而已演进为多元功能的出版产业的全新展示、信息交流的大型商务活动。 镜头十四:2004年(第17届)海外华文书店首次参展 海外华文书店代表的面孔第一次出现在展会上,参与直接订货,这是北京图书订货会进一步推动华文书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届订货会邀请了南北美洲、欧洲、亚洲的60家书店、83名代表参加,在历次订货会上海外华文书店的参与尚属首次。另外订货会还策划了两个专题研讨会:一是邀请海外华文书店与国内出版社代表一起,对中国图书出口和华文图书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为中国图书出口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出路;二是举办出版改革创新研讨会,促进海内外华文出版业的相互了解。 2004年,中国政府承诺图书零售市场向世界全面开放,外商可以进入中国图书发行市场。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司长刘波认为,此举表明了中国出版界走向世界的决心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姿态。众所周知,国内图书到国外往往进入不了主流社会,除了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外,更多的可能是信息沟通的不畅。此次邀请海外华文书店赴会,意在搭建一个信息的平台,让国内出版界知道国外需要什么书,知道什么样的书能走出去,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出书,促使国内图书进一步走向世界。 镜头十五:2004年(第17届)异地分支机构赢得入场券 一两年前,业界还在讨论出版社异地分支机构的合法与否,2004年它们终于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与刚刚获得二级批发权的民营书店一道,正式获准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这是200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一次新的尝试。 组委会在本届订货会招展会上公布:全国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和相当经营规模的出版社分支机构和二级批发单位,经所在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以一次性特许经营,可以入会参加订货和货源调剂,但经营史上有不良记录者将被叫停。 过去以民营书店为主体的二渠道订货会,往往比北京图书订货会提前几天举办,对订货会冲击很大。从2004年起,允许二渠道中有二级批发权的书店参展,但因没有全部放开,批准参展的书店不过50余家,因而丰台等地的二渠道订货会照开,而获得参展权的实力较强的民营二级批发单位,对被批准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欣喜有加。 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司长刘波表示,允许出版社的分支机构和二级批发单位进入,是支持出版物的发行市场全面放开、支持依法规范经营的重要举措。 镜头十六:2004年(第17届)期刊成为“座上宾” 期刊在往届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直处于被湮没的状态。本届订货会上,期刊首次进入期刊展馆成为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座上宾”。 据订货会招展筹备组负责人介绍,首次设立期刊专区也是一种试点,主要是为了满足期刊发行体制转变的需要:以往期刊多为邮发合一,由邮局报刊征订系统每年进行一次统一征订,而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期刊社开展自办发行,书店也设有期刊销售专柜,可以说供销方都有扩大沟通交流的需要。 过去发行的概念就是发书,报纸、期刊只走邮局,这对打造“大市场、大发行、大流通”的高度发达的书刊流动市场是无益的。此次批准期刊社参会,是我国图书业打造出版物“大发行”概念迈出的有益一步。但由于期刊发行与图书发行的方式、渠道都不尽相同,还处于邮局征订主导的局面,加之会前宣传不够,刊社多不了解,对订货对象也心中无数,因而期刊社参展积极性不是很高。 镜头十七:2004年(第17届)“不落幕的订货会” 试办网站,开展网上订货,这是北京图书订货会主办方一直想要尝试的。2004年,由新华书店总店投资建立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网站”开通,标志着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始正式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利用电子商务工具举办订货会的新闻宣传和网上交易活动,是订货会为参展单位加强服务的又一项重要措施。这一网站具有多种功能:一是大会组织功能,主要用于订货会的组织、招商工作的说明,并随时发布组委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二是宣传功能,即对订货会、参展商及时进行宣传。网站设有大会新闻、展会指南、会场布局、参展商情况、网上订货、畅销书介绍及展会论坛等栏目。 同时,订货会还将网站设为常年的“网上订货会”,将供货单位的新品种在网上展示,供各订货单位随时浏览、订购。实体的订货会落幕后,www.bjtsdhh.com的网上交易将成为“不落幕的订货会”。通过网上订货服务,书店可将新书目录信息从网站直接下载到本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书目选取,填写订单,到订货会上直接交于出版社的展位。书店采购员还可在网上选好书目、形成订单,到订货会现场后在网站的现场服务处打印,再到展位上交单。这样,采购员可将网上订货节约的宝贵时间用于看样书和交流活动。 网站的建设,是北京图书订货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动作。 镜头十八:2005年(第18届)民营书业走向前台 自2004年开始邀请民营批发书店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进行货源调剂的试点工作后,本届订货会放宽了对二级批发单位的数量限制,正式邀请一批有影响、规模较大、讲诚信的民营批发单位参展。民营书业首次与国营书业享受平等待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条件下公平竞争。 2004年可以说是民营书业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年,包括山东世纪天鸿、文德广运、北京国铁传媒、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获得了总批发权。作为主要渠道的有益补充,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等其他优势,民营书业已在零售业中牢踞半壁江山,经营规模上亿元的也达近30家。随着有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民营书业将面临投资出版等更多的发展商机。 因此,众多民营代表在参会时少了些羞羞答答、欲说还休的架势,并有多家对其展位进行了特装,以期在展示实力、拓展业务上取得好成绩。为给民营书业代表提供更多方便,组委会特别在展场中设立民营专馆1号馆3层,并安排民营代表住在一起,便于代表的会上会下交流。民营书业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改选了组织机构,召开了国营、民营共同发展论坛等研讨会,并共商促销举措。 95家民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和6家出版社分支机构报名参会,205个展位的民营展馆的设立,成为中国发行行业历史化进程的标志。民营书业进入主会场,由幕后走向前台,将接受更多正规的约束,而订货会本身也将对民营书业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起到积极的作用。 镜头十九:2006年(第19届)搭建版贸平台 首届“全国书稿版权交易会”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主办,中华版权代理公司承办。目前著作权的使用还缺乏一个健全的交易机制;使用侵权现象也较为普遍,法律意识较差。举办“全国书稿版权交易会”的目的,就在于搭建作者与出版社等相关机构间版权贸易的平台,推动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促进出版业繁荣发展,加强著作权人与各类作品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使著作权的交易走上规范正常的轨道。 首届“全国书稿版权交易会”将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书稿版权交易模式。设立特定展区,由版权代理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设立展位,接受海内外著作权人的委托,代理书稿版权交易,邀请出版社和其他机构现场洽谈购买书稿的出版使用权复制发行权、影视改编权等多项版权权利。同时围绕“书稿交易”主题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交流(拍卖)活动。 报名参加首届“全国书稿版权交易会”并设立展位的单位可以是:版权代理机构、中介组织、文化公司、工作室以及拥有作品著作权的作者、著作权人、版权经纪人及其他法人和自然人。版权提供书稿形式包括:已编辑完成的书稿、译稿;书稿选题大纲;专有出版权已到期的作品、最新外版图书;用于影视、动漫创作改编的书稿等等。作者可将书稿以及规定的相关资料送承办单位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或本地区的版权代理管理机构。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将接受作者委托,统一编制书稿目录,并在展会期间向广大作品使用者推荐。图书出版社、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单位、影视、动漫制作发行机构、文化公司等作品使用机构可在稿版权交易会上直接进行交易。 首届“全国书稿版权交易会”期间还将举办“作者版权沙龙”,邀请作者、出版及版权代理 者推介作品进行现场交流。 镜头二十:2006年(第19届)中国出版“大团圆” 在连续两年邀请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海外华文书店参加的基础上,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将首次邀请我国台港澳出版机构参展,这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的第一次全国出版界的大聚会,为北京图书订货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华文图书盛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加拿大、法国、香港、澳门、台湾9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书店已报名参加。目前,台湾、香港、澳门的145家出版单位已预订了25个展台,展出图书7500种。 台湾地区的150多家参展出版机构,将成为本届订货会台港澳展馆的主角。参展出版社有联经、远流、大块、五楠、五南、高咏、青林、三思堂、阁林、常春藤、商周、天下等将近150余家,提供4100种图书参展。台湾展区最大特色除有关台湾研究、文史社科类图书外,台湾每年评选最高等级的金鼎奖得奖图书28种也设有专区陈列,如台湾研究丛刊、台湾研究资料汇编、台湾经济发展论文集等。另外,台湾政府机关出版品也有600种图书参展。 第一次参展北京图书订货会,台湾图书业者是兴奋的。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王承惠先生表示,台湾图书出版与发行业者无不希望藉由图书订货会的平台,能与大陆图书出版集团企业或民营书业多方交流,大陆书业的图书出版、版权交易、现货、市场讯息、政府机关相关规范等,都是台湾图书出版与发行业者有高度兴趣的议题。同样,台湾图书出版与发行业者将台湾图书出版品带到北京参展图书订货会,也是期盼通过北京图书订货会的渠道将台湾出版品介绍给大陆读者,透过文字的阅读将两岸书业与读者愈拉愈近,共同开创华文图书出版的版图。 订货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内地出版单位与台港澳出版机构、海外华文书店代表的座谈会,以共同探讨中国图书如何走向世界等事宜。组委会还将组织海外华文书店参观北京图书销售市场,开展多渠道的图书贸易,让海外书店代表有机会了解北京图书市场的总体情况。商务印书馆还将与海外华文书店代表针对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学汉语教材在海的发行业务进行座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