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期:邃古来今 故宫博物院清宫仿古文物展
2006-05-15 15:00:49 张丽、徐巍等
古代工艺发展千年,至乾隆时期已形成了稳定的审美心理。复古的文化理想投射到工艺领域,不断引用古代工艺技术、器物型制,至乾隆时最终完成。“追慕古代”早就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之中,早在宋代,仿古就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乾隆时期则为集大成者。仿古在乾隆时期,不仅是继承的延续,也是整理、综合、演绎的过程。仿古实是创新,体现时代观念,绝大多数有“乾隆仿古”款的器物,既为模仿古代工艺的形式,又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这是其魅力的独特所在。 铜器:世间器称寿者铜 乾隆朝仿铜器最盛,这与清高宗博雅好古的性格与情怀有关。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不仅与我国历史、冶金、文字都有着重要的联系,还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始终贯穿着华夏文化的特征。历史上著名的《宣和博古图》就著录了宋代皇室所藏自商至唐的青铜器的精华,它对后世的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到了清代,宫廷造办处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以为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其中大部分的造型和纹饰依然源于商、周青铜器,虽也有诸多变化和创新,但仍有一种时空感,使远古到近古贯穿绵延下来。清代宫廷铸造铜器运用的是古代的失蜡法,在清代,这一铸造技艺已炉火纯青。装饰方法则多种多样,有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洒金等,在继承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在器物的皮色方面,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的就有石青斑、石绿斑、朱砂斑、猪肝色、铜绿色、茶叶末色、翡翠绿、蟹壳青及鳝鱼黄等。这些生动的色泽柔和温润,宝色内涵,珠光外显。此次展出的铜器数量虽少,但从中也可以领略清宫铜器的精美考究,以及古意盎然的韵味。(张丽) 珐琅:制以三秋不计锾 在乾隆朝制造的仿古或拟古珐琅器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商、周青铜器,它们既满足了清高宗的精神需求,又是中国文化的继承,更丰富了珐琅器的艺术魅力。 珐琅是用红铜作胎体,以珐琅作装饰的复合工艺。按其加工工艺可区分为两大类,即掐丝珐琅、画珐琅。 掐丝珐琅的做法,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金属丝焊出图案轮廓,用随类赋彩的方法,在丝的内外填饰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使其呈现出绚丽的图案,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其装饰效果犹如宝石镶嵌一般,富丽堂皇。该工艺在元代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由于它既适合宫廷殿阁环境的陈设,又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故而从技术引进伊始,便成为皇家工艺美术的重要一支,经明至清,制造不辍。乾隆朝珐琅器的制造达到鼎盛期,大到朝堂礼器、宫廷陈设,小到文房用品、生活用具,无所不包。由于清高宗好古,其中出现了较多的仿古或拟古作品,如炉、尊、壶、觥等造型,蕉叶、兽面等纹饰,均来源于青铜器。它们的特点是造型规范,色彩绚丽,花纹工整,镀金厚重,做工考究,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 画珐琅一般是以红铜、少数以金作胎体造型,器表先涂饰一层白釉,以掩盖铜胎的颜色,并使表面平滑明净,之后用多色的珐琅釉描绘图案,再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它具有胎体轻灵,色彩绚丽,装饰性强等特点。该工艺源于西方的法国,康熙朝被引进中国宫廷,康、雍、乾三朝为繁盛期。特别是乾隆朝,造型之丰富、色彩之鲜艳、装饰题材之广泛,前所未有,其中也有仿古之作,如觚、等。画珐琅虽是清代宫廷新兴的工艺品种,其发展历史不太久远,但却是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丽) 瓷器:世代愈降制愈精 乾隆瓷器仿工艺品的新品种有仿古铜器、仿红雕漆、仿朱漆、仿编、仿动植物的像生瓷等,还有仿木纹釉、仿珊瑚釉、仿玉石釉、仿松石绿釉、仿斑竹釉等等。这些瓷器仿品,与实物对比形态、色泽相同,质感真切,甚至有时凭肉眼无法辨别。 中国的制瓷业历经汉、唐、宋、元、明、清长久发展,无论是工艺技术的精巧、造型的创新、品种的多样、图案纹样的丰富、色彩的清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各朝各代,珍品迭出,甚至还向远达欧洲的世界诸国出口,享有国际盛誉。 明、清瓷器是我国四千年来的陶瓷艺术的一个总结。它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之全部的优秀成果,而且还把西汉以来发展的低温色釉充分地运用于制瓷的彩绘与烧制工艺之中。在宋、元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准。明代官窑器的型制,可以说是对于宋代的继承和演绎。清宫造办处制瓷技术精益求精,嗜古、仿古之风盛行,从商、周铜器、玉器以迄宋、明瓷器的摹仿,均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景德镇官窑瓷器,无论在釉色、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多已达到理想境界。尤其到了乾隆年间,仿古技术达到了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程度,所仿瓷器品种包罗万象,宋代五大名窑,明永乐、宣德青花、成化斗彩等。所仿各类工艺品及动植物,皆能准确地表达出所仿之物的色感和质感,堪称巧夺天工,这也形成了乾隆瓷器的一大特色。(徐巍) 玉器:土华水气久相融 清宫仿古玉器向来有“造化钟神秀”之誉,基本为宫中造办处制作。 宫廷玉器仿古始自两宋时期,是受礼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元、明两代基本继承了宋代仿古玉器的类别和形式。清代仿古玉器,器型种类和数量较前几代为多,风格也更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铜器或古玉为蓝本,进行完全仿古,这一部分占仿古器的大半;二是根据新意改作古玉;三是在风格上仿古,器型和纹饰多有增损,仿其神韵。 在整个清廷仿古玉器中,最具传统文化内涵的要算是大量的仿古彝器了。主要器型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壶、玉觥和玉炉等。所谓完全仿古,就不仅是在名称和器型上仿古,而且还在纹饰上加以表现,如兽面纹、夔纹、云雷纹、回纹、钩云纹和谷纹等。 另外,在雕工和玉质的选材上也颇多讲究,局部雕工好像不甚精致,但实际上是在模仿青铜纹饰的铸造效果,因而尤显技法的高超。选料也恰到好处,玉质上的黑、褐色杂斑,恰似青铜器上的锈迹,与雕刻内容浑然天成。这种取其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的精神,即根据物体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艺术创造中的形象之势。这是制作者充分运用截取之势的技巧,依石拟形,乘利而制的杰作,也是清廷仿古玉器的重要特点。 在玉器上模仿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并非为了表现青铜器的美学价值,而是要借这种价值创造出玉器文化的精神个性,以满足皇帝追求风雅的文人心态,这也是仿古玉器在宫中兴盛的原因所在。(赵桂玲)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