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06年第06期:汉阳陵——中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

2006-05-24 10:23:26 未知

  编者按:2006年4月1日,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博物馆——汉阳陵博物苑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开放。为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具体情况,本刊主编、副主编及时同汉阳陵博物苑馆长和工程总指挥吴晓丛就汉阳陵博物苑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开辟此专栏,集中予以报道,使读者能够较为方便地了解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令世人震惊的地下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台前幕后。                 古遗址博物馆的楷模  ——高度的评价  在新一轮的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一个在一期工程投资9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真是不值得一惊一乍。但是,当你走近它,顺着迂回曲折的斜坡门道深入地下,乃至穿上塑料保护鞋套,小心翼翼地在一架悬空的玻璃廊桥上穿行,一条条已经发掘或正在发掘清理的从葬俑坑和坑内那些散发出历史幽光的文物就在你的眼前和脚下。此时,你不能不为它异乎寻常的遗址保护展示方式与手段而感到惊奇,甚至产生一种心灵深处的震颤,不仅是因为那些古代的武士俑群和成群结队的动物陶塑,更为人们为保护这些古迹所发挥出来的心智谋划。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我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的族群中完全属于一种另类别样的构思与风格。2005年10月20日,在它尚未完全竣工的时候,参加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的上千名中外专家学者已经先睹为快。他们对这个博物馆的最多的评价就是:“奇迹!”“真棒!”“壮观!”“漂亮!”“非常有趣!”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先生题词盛赞:“祝贺,这是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评价是:“设计科学,保护周到,祖国瑰宝,后辈永葆。”而著名文物保护专家、91岁高龄的郑孝燮老先生则在留言簿中写道:“国宝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一个尚未完全竣工的古迹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已经赢得了来自世界的一片喝彩之声!而在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开放典礼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称赞说:汉阳陵博物苑的这种做法“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成功典范”。  万岁脚下动土——大胆的选址  中国有句话叫做:“太岁头上动土。”将这句话稍作改动用来形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选址问题上的重大抉择,可谓是:“万岁脚下动土。”    众所周知,遗址类的博物馆和保护展示建筑的选址由于受到遗址本身不可移动属性的限制而往往少有余地。而对于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来说,依然面临着重大选择。考古勘探和发掘资料表明,汉阳陵陵园内有大小不等的外藏坑190余个,分布在帝陵陵园、后陵陵园、陵园南区、北区以及两座贵妃陪葬墓周围。而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主要是陵园南区和帝陵东侧的部分外藏坑。从出土文物判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在众多外藏坑中地位和等级最高,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机构。尤其是坑内出土的“宗正之印”“太官之印”“永巷丞印”等有文字的印章、封泥,足以证实这里代表当时的“宗正”和“太官”所在。这一重要发现对于西汉帝王陵寝制度以及西汉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与职掌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的暴露现状,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一个大胆的选址决定作出,即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这一次,人们真的要在“万岁脚下动土”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