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7期:徽墨清韵——徽墨中的文人自制墨
2006-06-19 10:28:11 倪清华
中国文房四宝中,徽州墨独领风骚,数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珍爱。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唐中叶至唐末,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至徽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手,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诏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圭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徽州的张遇、沈桂、潘谷、吴滋等都是著名的制墨家。张遇是油烟墨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沈桂得漆烟墨,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滋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亡,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明代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风气。特别是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120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且墨谱、墨模的雕刻也极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有清一代,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贡墨、集锦墨、文人自制墨、零锭墨各擅其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歙县志·食货志》记载,墨可以分为三种: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第一种就是文人自制墨。自制墨和贡墨被歙县墨商控制,集锦墨为休宁商人所掌握,零锭墨和百姓用墨由婺源墨商把握。歙县的曹素功、汪节庵,绩溪的汪近圣以及稍后崛起的休宁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由于胡开文的崛起,夺取了歙商制造贡墨和文人自制墨的领地。 早期文人自制墨的代表是南唐韩熙载制“麝香月”墨、宋苏轼制“雪堂义墨”。迨至清代,文人自制墨达到高潮。大批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社会名流纷纷将自己的情趣、爱好、追求,寄托于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中,自行设计墨的款式、造型、图案,再交由指定的墨店生产。文人自制墨一种是作为送人的礼品,有上款、官衔、职务等。如:某某清玩、清赏等。再一种为文人自用珍藏玩赏的墨。墨面不但有斋号室名,更有诗词佳句以及自己得意的书画作品、历史典故、风景名胜等题材。常署某某珍藏、家藏、藏烟、书画墨等。其形状不仅有长方形,还有古钱形、瓦当形、仿古器形、古琴形、银锭形等。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