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8期:收藏大家张宗宪
2006-07-10 14:24:47 赵榆
张宗宪先生,人们亦称他罗伯特张,是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享誉极高的大家。京、沪、港、台,以及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的好古博雅之士,莫不闻“云海阁”主张宗宪之隆名。他现为苏州市政协常委,身兼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朵云轩等诸家著名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在对文博事业和艺术品拍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又谱写了传奇性的精彩人生。 家 传 张宗宪,江苏苏州人。张氏为苏州望族,其祖父张揖如,号西桥,籍江苏武进,为近世竹刻巨擘,尤擅扇骨微刻,缩写金石,每以阳文刻至数百字,字小如胡麻,鬼斧神工,称誉一时。其艺深获吴昌硕、褚德彝等称赞。其父张仲英,为上海滩古董界之翘楚,在五马路开设有著名的“聚珍斋”古玩、珠宝行,经营项目以明清官窑为主,兼营古玩、金石、书画。张仲英18岁当掌柜,鉴别文物眼力极佳,远近驰名,大古玩商仇焱之经常到“聚珍斋”购货。有一次仇焱之带着英国大卫德爵士到“聚珍斋”,一下就买走3万银圆货物。当时著名古玩商戴润斋赴美国做生意,也是得到张仲英的支持,提供了一批铜器货源,才使其打下根基,发达起来。 张宗宪天资聪慧,加上家学渊源,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显露出识别古物的才华,十几岁开始到北平古玩市场进货。每次到北平,都吃住在东四牌楼的“敦华斋”。当时“敦华斋”是驰名全国的古玩店铺,老板是鉴定瓷器的泰斗孙瀛洲先生,张宗宪与在这里学艺的耿宝昌成了莫逆之交。其兴趣先从事陶瓷珠宝,取得成就,渐次改为书画艺术,皆为其父、其祖家传之始然。 不 羁 张宗宪生性风流倜傥,浪荡不羁。父亲虽严加管教,促其攻读诗书,成就学业,但他身处上海滩十里洋场,真是棒打难矩。再加上他那仪表人才,生就的一副美人坯子,新异着装,招惹得小姐阔太神魂颠倒,每天沉溺于歌厅舞场,通宵达旦。父亲对这个“败家子”束手无策,只得迁就,在他16岁那年,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让他回家乡苏州开了一家百货公司,拟定三个店名:飞达、荣华、光明。他不选飞黄腾达,不要富贵荣华,而以光明命名。结果是这个漂亮的小开老板,把一个开张不久的百货公司,以“送光、花光、吃光、当光”而告终。他曾当演员拍电影、卖服装、开剧院,结果都是半途而废。1948年内战连连,20岁的张宗宪离开上海,只身去了香港,从此踏上了他的奋斗之路。 创 业 张宗宪离开上海时,张仲英叮嘱儿子,此次香港远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到香港,这个浪荡公子才知道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难。他笑谈当时的情形:刚到香港,人家是四大皆空,我来香港时是六大皆空,“没有钱,不会讲广东话,不会说英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老婆”。香港的古玩市场摩罗街那时还是所谓的“猫街”,意思是只卖偷来的小东西。张宗宪想拿身边的鼻烟壶换钱,商家只给8毛钱,见他嫌少,建议拿到九龙试试看。结果,他花了1毛钱搭船过海,对方才估7毛钱,真是得不偿失! 初到香港,张宗宪并未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到1951年才开设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 “永元行”起初开在坚道,后来搬到云咸街,再搬到九龙汉口道(金石行)。后来陆续在旧海运大厦开了两个首饰店、一个古董店,买卖越做越大。 创业是艰难的。20世纪40年代末,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纷纷避居香港,香港顿时成了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20岁出头的张宗宪幸运地赶上这波浪头。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钱,可他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当时北方来了一个梁雪庄(三爷),对他颇为赏识,见张宗宪开口调钱,向来不借钱给人的梁三爷,借给了张宗宪十两金子,当时约合2700元港币。孤注一掷的张宗宪立刻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港币3000元,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一批旧工艺品。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八成,收款1万港元,还清了梁三爷的借款。这就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时来运转的开始。 成 功 张宗宪在香港商场上给人的印象总是油光贴亮的发型,讲究入时的穿着,透着年轻玩家的气质。他的行事作风如形象般鲜明,长袖善舞,潇洒霸气,数十年在文物圈打滚,难免树敌,招人批评。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满不在乎。他说:“我不求人,不怕人,赚钱是我的本事!我经手过全世界最好的文物,多少重要名品,数也数不清。”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