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06年09期:明代玉器工艺特征与鉴定

2006-08-25 10:11:00 王光青

  玉器以质地温润、光泽优美、雕刻精湛、品类繁多、造型典雅被视为珍宝。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或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或是物质财富的标志,到如今古代玉器不仅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质地,致使人们崇玉、尚玉、藏玉之风经久不衰。如何把握古玉器的时代特征和真伪,就成为收藏领域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  鉴玉辨玉首先应以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作为断代及鉴定依据,并结合古文献记载及传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图案的发展规律。每个时期的用料、雕琢工艺都有时代特征可寻,因此要把握住各个时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仿古作伪的基本方法。现将笔者总结的明代玉器工艺特征和仿古作伪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明代玉器工艺特征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泽的差异,找出破绽。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图1、图2 为明代云鹤联珠纹玉片,长7.7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主纹饰雕琢两只仙鹤上下翻飞,圆眼,眼周较毛糙。鹤身以刚劲有力的粗犷阴刻线表示结构,外饰联珠纹椭圆形边框。联珠纹珠面下陷,玻璃光强。整个器物镂空雕琢,层次感明显,具有明代琢玉的特征。  图3为明代白玉龙,高5.5 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白玉质地滋润。器形呈扁平状,厚薄均匀,龙呈蹲伏状,昂首鼓腹, 张口,吻上翘,一绺呈板刷状须弯曲外展,上刻整齐阴线,双眼外挑似蟹眼。此器具有明晚期的雕刻特征,角大,毛发长而弯卷,尾下卷至腹部,胸部画有间距相等的阴线,身上绶带飘逸,富动感,后腿上饰火焰纹。  图4为明代白玉梅花纹杯,长10.7厘米,宽8.25厘米,高3.75厘米,白玉有赭黄沁。杯呈圆形,阴刻花瓣纹,杯内底有凸出花蕊。周身绕以透雕梅花纹,花朵三两错缀,枝干疏朗圆润,弧圆中带方折。这种周身雕花卉的造型在明代流行,具有玲珑剔透,奇巧雅致的特殊韵味。  图5为 明代白玉龙纹桃形带,长5.1厘米,宽4.7厘米,厚0.8厘米。白玉桃形框内透雕一升龙,背面有三对象鼻眼。明代带跨除采用两层透雕的工艺外,还常用减地深挖的雕琢方法,其地子不平,雕工较粗,此件为减地深挖的雕琢工艺典型器。  图6 为明代白玉鱼龙樱桃纹带,长7厘米,宽5.2厘米,厚0.7厘米。器呈长方形,透雕鱼龙、云海,樱桃累累、缠枝过梗,下凹的枝叶透出玻璃光泽。鱼龙龙首,尾为分叉状,有飞翼,其形象似从摩竭鱼演化而来,也称“鱼龙化身”或“鱼龙变化”。此龙双目斜向排列,头发向上飘扬,为明代龙特征之一。  图7 为明代圆形梅花纹玉饰片,直径5.5厘米,厚0.4厘米。圆形中为一朵大梅花,周围五朵小梅花,以枝叶串联。镂空雕刻,每个梅花中心均有一个圆孔可能是镶嵌宝石用,构思巧妙,布局匀称和谐。  此梅花佩玉饰片质细温润,色白微闪青。镂雕技艺高超。主体深雕,花瓣枝叶交错掩映翻转交搭,再深入叶脉。明代由深凹渐渐变浅,“压地”“打凹”到中后期成了规格化手法。  二、新仿玉的作伪与鉴定  鉴定玉器首先应从玉器质地上辨别,新疆和田玉洁白无瑕,润泽有油脂感,特别是羊脂白玉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光泽含蓄,细腻滋润,柔美可爱,给人以刚中见柔的感受。现在新疆和田玉,数量少,价格高。新仿玉大多用的俄罗斯玉料,此料密度紧细,白的也很白,但在制作过程中,尤其做到细工时容易崩裂,技工称此玉“起性”,打磨水头很好,光亮滋润还可以,但与真正的新疆仔料相比,在滋润度上还是有距离。  青海料,此料大量采用是近几年的事,其白度与新疆和田玉接近,硬度比和田玉要软,但透明度高于和田玉。另外还有岫岩玉、独山玉、新疆山料等玉。  玉器制作工艺特征也是识别玉器真伪的十分重要的依据,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器制作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工本,不惜劳力,碾磨非常精细。而作伪者,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功夫,作伪时只是一味细心摹拟,功夫不深生怕走样,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细心观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势。过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动”,坐在木凳上用落后的钝器工具制玉,在玉器表面反复刻划,刀痕表面下凹,上宽下尖,剖面呈V字型。现代制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于现在玉雕行业广泛使用各种电动设备和各种人造金刚石刀具和钻头,最近又出现激光雕琢、打孔以及超声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机器设备,由于用这些设备制作,玉器出现了阴线宽窄若深若浅,线条不均深浅不一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痕迹等现象。老玉器打眼用两面对钻的穿孔法,两头各呈喇叭状,中间留有旋痕。但现代机械穿孔后,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缘,这样孔中间的一小部分依然笔直光滑。以上这些是使用现代机械化生产工具造成的现象。同时仿古玉制作由于作伪者腕力不足,刀势无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线条呆滞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鉴定古玉的重要参数之一。沁色是矿物质构成的玉器长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质的侵蚀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产生的颜色,习惯上称之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铜沁、血沁、水银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蚀剥落现象,可呈片状脱落。沁色在玉器里颜色自然。  现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几种:熏烤、烧、煮、炸、化学试剂蚀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无涯,每个时期的用料、琢磨工艺、风格、纹饰等等都有时代特征可寻,与当时的审美时尚及用途、工艺水平相联系,伪玉器多少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伪手段与鉴别能力都是在彼此较量中发展的,当拿到一件玉器鉴定真伪时要对器物本身进行仔细观察,多看多比较,多听多问,不被假象所迷惑,多找疑点。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玉器的认识把握。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