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1期:海派工艺美术家
2006-10-17 16:05:59 瞿启蒙
近百年的上海,以开放的意识,接纳各种先进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都市。近代和现代的上海工艺美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广泛吸纳各地技艺精华,逐渐培育出有“海派”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同时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工艺家。这一批工艺家,是我们的国宝,是上海工艺美术行业的标志性人物。 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开办工艺院,教授西洋艺术的技艺技法,许多本地人入内学艺,接触西方艺术。现代木雕工艺家徐宝庆先生(1921年~)(图1)少年时在此度过他的艺术学徒生涯。清苦的生活、较好的学艺环境,促使他刻苦好学,先后接受了绘画基础、铜匠、木器家具制作、人体解剖等多方面的训练,最终转入雕刻工作室学习。出师后徐先生开始独立创作,几十年创作作品不计其数。其作品构思奇,用料巧,内容新,讲究结构准确、神态自然,刀法干脆利落。徐先生的创作,一是将西洋雕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二是突破传统历史题材的束缚,作品大多表现现实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富有中国民俗情趣的场景,创立了“海派”黄杨木雕风格。其代表作“撑骆驼”,刻画的是上海儿童的弄堂游戏,人物神形兼备,动静结合,虚实有致(图2)。另一件作品“丰收”,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活力,满地饱满的稻谷刻得细致入微;两位为收获而喜悦的农民,身体健硕,热情激扬,感染着每一位观者。 上海竹刻起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时“嘉定竹刻”的名家都精通书画金石,因而作品无不生动精雅,尤以留青浅刻技术堪称一绝,是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海竹刻的代表人物、现代竹刻工艺家支慈庵(1904~1974年)(图3),原籍苏州,青年时来上海,在碑帖店当学徒,后专攻篆刻、竹刻。与竹刻前辈一样,支慈庵对中国书画有深入研究。他曾拜吴湖帆等著名书画大家为师,得到指点。在竹刻技艺技法方面,他博采众长,观摩著名收藏家李祖韩收藏的精品竹刻,专业技艺大有长进。支慈庵的竹刻作品品种多样,有臂搁、插屏、烟盒等;题材涵盖花鸟、山水、人物及仿古金文、青铜器、钱币等范围。在刻制中,他善用竹之皮青,表现画面花色的阴阳及层次关系。由于擅长各种艺术手法,精篆刻,通书画,能雕善刻,因此他的作品非同一般,十分耐看。支慈庵的竹刻“和平颂”中“留青”技法的运用,体现了“海派”竹刻的一大特色(图4)。在极薄的竹青(即竹皮)上, 作者运用各种刀法,将中国画的笔法、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对图中各种景象的刻划无微不至,整幅画面中,花、鸟、树、石、水汇集一堂,层次清晰,质感强烈,深切表现出作者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对中国绘画的深刻理解。支慈庵的留青竹刻技艺,在当代已成为一个高峰,著名工艺美术鉴赏收藏家王世襄在《竹刻艺术》中对他的评价是:“已达到前人在此种刻法的最高水平”。支慈庵的竹刻作品,已成为千金难求的国宝,上海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均有收藏。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