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初“四王”书画艺术及其市场行情

2007-01-04 16:13:26 彭晓东 何鸿

  绘画发展至明朝时,画家接宋元衣钵,在明朝四家(文征明、唐寅、沈周、仇英)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从整个中国绘画发展的情况来看,明朝四家,山水画也是一变。之后在清朝初期,“四王”的出现,复古之风盛行,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照搬式”的沿袭,但在重视笔墨与艺术“心象”上却打开了一个新的面貌。“四王”的绘画艺术历来受争议很大,即使如此,他们的山水画却也是一变——“泥古不变”。  “四王”指的是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的艺术指导思想主要推崇明朝大画家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香光居士)的艺术理念。在艺术的表现上以“摹古”为主要形式,传统功力都很深。即在师法古人与师法造化上,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对古人的继承,也就是董其昌“集其大成,自出机杼”艺术理念的实践应用。在艺术需要有新的样式还是继承古人绘画图式的探索中,他们选择了后者。在他们的绘画思想中,一切所要表达的事物是心迹抒发的代名词。与之宋朝绘画的“格物至致”相比,他们的绘画语言成为了一种纯抽象的语言形式来营造所谓的“心象”,成为了一种意义上的文人画样式。这样的一种绘画思想不仅是对董其昌的鼓吹,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清王朝的正统文化形态的体现。当时清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思想上的统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统治者在对待汉文化上是推崇备至的,但是清王朝在崇儒重道时,同样会钳制人们的思想,在当时一种所谓的“经世”之学转而变为“避世”之学。由于这样的一种文化心态,在艺术上就表现为对传统的膜拜。而作为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艺术思想的出现则刚好符合了这种心愿。就如王原祁的弟子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明董思白衍其法派,画之正传于焉未坠,我朝吴下三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继之。”比之清朝时绘画风格不相融者的“四僧”,他们又被称为“正统派”。  “四王”之首的王时敏(1592—1685),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由于在明朝崇祯年间做过太常寺卿,故又称为“王奉常”。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工诗善画,尤精于山水,在绘画上直接师承于董其昌,其艺术思想当然也不会逃出这样一个范围,“与古人同鼻孔出气”。他的绘画思想主要反映在《西庐画跋》之中。其基本观点即强调对古代绘画的死守,不仅是样式上相同,在思想上更要体现出与古人血脉相通。这样的一种绘画思想体现在其作品上就是笔笔要有出处,把古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创作的法则。“毋论蹊跷,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杂一他家,使非题笔,虽善鉴者不能辨。”这一做法影响其他几家,继其衣钵,“摹、仿、拟、法”成了他们程式化的题跋方式。  出身于世族大家的王时敏,对古书画收藏同样很重视,这给他学习古人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但在吸收古人精华时并不主张提出创新,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说是“泥古而不化”。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云:“家本富于收藏,及遇名迹在手,不惜多金购之……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瞠目不语,遇有常会,则饶床大叫,拊掌跳跃,不自知其酣狂也。尝择古迹法备气至者二十四幅为缩本,装成巨册,载在行笥,出入与俱,以时为楷模,故凡布置设施,勾勒斫拂,水墨晕章,悉有根柢。”可见其对古人是何等的崇拜。综观现在大部分的留存作品以及有关画史的记述看,黄公望是他主要的追摹对象。其在《题自画寄冒辟疆》跋上云:“追溯昔藏子久(黄公望,“元四家”之一)一二真迹,自壮岁以迄白首,日夕临摹,曾未仿佛毫发,盖子久丘壑位置,皆可学而能,唯笔墨之处,别有一种荒率苍莽之气,则不可学而至,故学者罕得其津涉也。”从这里可见其对于艺术的态度,以及对黄公望的推崇备至。也许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绘画思想,阻碍了他的艺术道路出现新面貌的可能。  以遍师古代大家的王时敏笔墨风格是比较突出的。秦祖永在《桐阴论画》评王时敏云:“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可见其在画法画理上所花的工夫是很深的。王时敏在对待后生同样要求之严格。在王原祁中上进士之后,王时敏嘱咐云:“汝幸成进士,宜专心画理,以继我学。”作为王时敏孙子的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其绘画是直接学源于王时敏,他在孩童时代即作过一张山水画贴于墙上,王时敏见到后惊呼:“是子必出我右。”之后也正如此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绘画的学习上王原祁是在王时敏的基础上借径于董氏,黄公望对他的影响也颇深远。在对待绘画传统上王原祁同样不亚于王时敏,但会有自己风格的明显体现。也正如他自己所云:“画在师古而又不在泥古,古人之画心花透露寄于毫端,一家有一家之妙。若执定法,铢两不失,则为刻舟求剑,生趣何在,分隔命题,区别宋元名迹,不过自杼己见也。”在师法传统上,王原祁吸收了传统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形式,对后世也影响深远。他提出了山水“龙脉”之说,起承转合,古代画家的图式在他的笔下是随意摆弄的棋子。他的用笔特别重视于“毛”,在对待气韵生动上归结于笔墨。张庚在《国朝画征录》称:“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方熏的《山静居画论》称:“干笔重墨,皴檫以博浑沦气象。”以上可以看出,王原祁被当下的研究者界定为“把半抽象化的文人山水画推向高峰的董其昌后第一人”,也不无道理。  与王时敏一起开创“娄东画派”的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在明朝末年官至廉州太守,故称“王廉州”。在他的一生当中前40年主要致力于仕途,后40年才得以专心于绘事。在艺术主张上他与王时敏一脉相承,主要的思想观点反映在《染香庵画跋》中,强调传统,强调正脉。又因他与王时敏是同乡,授业于董其昌,思想上的统一,在前朝画家的推崇上也主要以“南宗”画家为正宗。由于这些原因,王时敏与王鉴作品之间如果不仔细观察通常难以辨认。不同的是王鉴在对待古代画家的时候,是广而习之,从现在藏于各大博物馆的作品来看,王鉴摹古功力极深。如果说王时敏体现出来的整体风格是“浑成”,那么王鉴所传达的应该是“精诣”。近代山水大师黄宾虹在《古画微》中对王时敏与王鉴说道:“特圆照(王鉴)所画,运笔之锋较烟客(王时敏)实,烟客运笔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凭虚取神,苍韵之中,更能绕秀。圆照总多笔锋靠实,临摹神似,或留迹象,然皆古意盎然,为画品上乘无疑也。”这在他们两个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尤其在后期的作品上最是突出。王鉴对于青绿山水也很有研究,尤其对于浅绛山水认识很深。王鉴留存下来的作品比较少,大多藏在各个博物馆。在现在的市场上来看,截止到2006年8月,每平方尺41万元左右。  作为在“四王”中成就比较突出的后学之辈,在绘画技法上体现最全面的是王翚(1632—1720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他自幼喜绘画,被王鉴赏识,后来又得到王时敏的指教,临摹古画名迹甚多,40岁时在绘画技法上已很成熟。王时敏曾赞赏云:“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故能妙绝千古。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曲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在传统的绘画殿堂里练就了一身武艺,创作于绘画游刃有余。在师法造化上,比之王原祁又过之。恽寿平有记载云:“庚戌夏六月,同虞山王子石谷,从城携杖,循山形三四里,憩吾谷,乘兴遂登剑门。剑门,虞山最奇胜处也。余因与石谷高啸于剑门绝壁之下,各为图记之,写游时所见。”  王石谷作为一个职业性的画家,自然他的创作也较丰富,在当时已有很好的价位。“石谷山人笔墨价重一时,海内去趋之,如水赴沟壑,凡好事家悬金币购勿得。”他的画作在当下市面上流通较多,成交结果也很乐观,到2005年时超过百万的作品就有18幅之多,超过千万的亦有之。从整个市面上成交王翚作品情况分析来看,大多是王翚中后期(1688年后)的作品更受到市场的青睐。由于他的艺术成就的高超,在当时跟学者众多,形成了“虞山派”。也许是由于王翚成就太高,“虞山派”在他的光照下风流一时,最后也消失在了他的臂膀下。“虞山派”的随从者大多沿袭着他的绘画格式,笔墨上拘板细弱。这也是“虞山派”后来的症结之所在。  “四王”艺术成就不论现在人如何评价,但确实光耀了整个清王朝。对于“四王”的市场行情笔者作了一个简要的图表,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