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产生的赢家
2007-01-25 11:44:27 潘欣信
“来路不明”的《雨花台颂》高调拍出说明了什么?
提要: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除美术馆、博物馆之外,如某些楼堂会所,以及画院、出版社,均曾收藏有大量的近现代名家作品。在这些收藏单位中,其账目、保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流失最为严重。近些年来在各拍卖会上相继出现的一些为国家单位收藏的书画作品,基本上反映了这种现状。这一形态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2001年以来,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一直不乏令人心跳的天价。每一个成交记录的出现,往往引起广泛的关注,价格当然是关注的首要因素。但在2006年创下单幅中国书画最高成交记录的傅抱石《雨花台颂》,其故事却颇有些戏剧性。 中国有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用在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2006的春拍上,实在是太恰当不过。2006年7月29日,傅抱石国画作品《雨花台颂》在各媒体的“狂轰滥炸”中,在短短5分钟时间内,以4620万元的成交价高调拍出,创下又一个新的单幅中国书画最高成交记录。在这次事件中,价格却只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噱头,它到底是不是流失出来的“赃画”才是舆论关注的核心所在。 故事要从头说起。 2006年6月初,作为北京嘉信拍卖公司的重头拍品,估价上千万元的傅抱石生前独立创作的最大画作——《雨花台颂》来到南京预展,引起了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对于画作来源的质疑:傅二石凭记忆认定这幅作品原藏处为江苏省国画院,并称该画曾流传到新疆、深圳各地,而他已经苦“追”近10年;江苏省国画院因还藏有另一幅尺寸较小的《雨花台颂》而否认拍卖的就是国画院的藏品,而嘉信拍卖公司的拍卖宣传材料上却又显示,拍卖的《雨花台颂》曾著录于《江苏省国画院画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60年出版);更奇怪的是,而画的右下角还有一方“大连图书馆藏”的收藏印章;并且,据记载,傅抱石当时共创作了5幅构图类似、尺寸不同的《雨花台颂》……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