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化传承

2007-02-25 00:00:00 马路 

  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几个优势:一是,国没变。虽屡经改朝换代,但政权基本能统一,版图基本能保持。二是,人种未变。三是,语言文字未变,白话文是从白话来的,简化字还是方块字。所以思维方式有很强的延续性。四是,山川河流未变。

  劣势:生产方式,教育,信仰,居所,服饰。

  刘梦溪在《百年中国:文化的流失与重建》中说:

  研究思想文化,“三晚”是最重要的历史时刻。

  1,晚周,思想源头,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思想上(多元化)百家争鸣的时期。(可惜此时的造型艺术存留不多,三星堆在商周,最晚估计为汉)是学术经典时期。

  2,晚明,明清鼎革。文化冲突最惨烈,汉族的华夏文化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3,晚清,从传统作向现代的转折点,东西文化撞击交汇点。最重要。

  汉代-佛教入华,叫西天(还不够西),初为黄老方术的一种,终出现适应中国人心性的禅宗。宋代,融佛入儒,产生理学。然后是佛教的世俗化、民间化。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特点是,充实主体,融化客体,思想再生,铸造新文明。

  明代-天主教入华,叫西教。万历十年1582年利玛窦来华为标志,传教士带来了天文、历法、数学、火炮制作等科技,把中国文化反馈回欧洲,是早期的文化交流,但宗教传播上始终表现为冲突。因国力强。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指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是十七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但早在十六世纪末便开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纪,也仍可见其踪迹。

  十七世纪的欧洲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其艺术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教权争有很大关系。自十六世纪初,德国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后,一度受到冲击而大为失势的罗马教廷,在十七世纪又发起另一波‘反宗教改革’运动。在盛行新教的国家,以尊重自由及崇尚物质为主,致力新知发展;而在旧教的势力范围里,则以宫廷与教会为中心,鼓舞雄壮华丽的美术,一方面夸示强大世俗权力的宫廷趣味,他方面与狂热而庄严的旧教仪式相配合,于是产生了表现力量与富足的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

  表现华丽多彩且富变化的风格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在美洲的属地。这时期的画家倾向在画中使用弧线及对角线,画作中充满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画里的空间产生无限的错觉,藉以把观赏者的眼光带进画里。代表性画家有:义大利的卡拉瓦吉欧、贝尼尼、法国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等。

  除了画作外,巴洛克艺术也表现在建筑上。充满装饰的建物,大量采用弧线的整体造型,圆屋顶、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园、广场、喷泉、桂廊和雕刻,都是当时建筑物的特色。

  洛可可风格,源于法文“Rocaille”,原意为岩石,贝壳,盛 于18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风格, 源于中国的陶器以及园林艺术。中国陶瓷的精致细腻,镶金嵌银及用尽曲线之美的装饰风格, 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法国艺术风格。洛可可设计图案也多以花卉等自然型态为主。这一装饰风格,可遍布见于当时的绘画,服饰,家具,陶瓷与银器。

  晚清-西人大规模入华,叫西潮。国力衰弱。不是开门纳客,而是被坚船利炮打开的。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1860年9月9日火烧圆明园,国家主权遭到根本动摇。

  广义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狭义,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1历史悠久。

  2不间断、少变化,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色。

  3多元文化,黄河长江文化等,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包括多民族文化,儒释道三家多元互补。

  4包容性强,同化功能强,孔子说“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民族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不排外,讲和合,中和,不具攻击性和侵略性。

  5农耕社会,吃苦耐劳、生生不息。负面的:大国自给自足心理、缺少冒险精神、重农轻商。传统社会长期抑商,是一个大症结。晚清与外人打交道被动,国力不强是主要原因,缺少商品意识市场观念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早期欧洲人来华是为通商,但应对不得法。

  6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家不仅是生活单位,还是生产单位“父母在,不远游”。社会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靠契约来维系。只讲忠君,不讲爱国。但重视天下,江山社稷苍生。

  7儒家思想。政治结构、家庭网络主要靠儒家学说编织而成。三纲五伦,三纲六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说的是两个对立体彼此的关系,天的势力大,所以要“顺天”,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也有提升人的境界的意思,所以冯友兰讲“天地境界”。但要求太高,不易达到。

  9完整的文官制度,独有的科举考试。唐代以诗取士(诗人当官的后果可想而知)。文官制度的最高表现是宰辅制度,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分解作用。

  10信仰,对宗教态度比较马虎。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佛教变成禅宗后,宗教的味道大为降低,民间化世俗化的佛教,随意的成分也很强。道教是自然宗教,操作性强,信仰力不是很坚实。中国人对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但崇拜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天是至高无上,是最大的神。但对天是崇拜不是信仰。拜天祭祖是中国人的最高利益,近似宗教仪式,但绝不是宗教仪式。

  11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朝野、官府和民间界限分明。以儒为主,道佛主要在民间。因为有儒道释三家思想的互动互补,中国传统社会反而有较大的思想空间和精神空间。

  12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的艺术。诗学尤其发达。书法艺术很独特,中国文化的精神都可以在书法中找到。(以书法论绘画,绘画就成了书法的附庸)

  13 特异现象。阉官制度、妻妾制度,裹脚。

  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传统指世代相传,至少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现象中,但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能集中展示的就是传统的文化典范。(这些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可以更改吗?如不能传统如何发展?答案是能。那部分能?)遗存物自身不是传统,但蕴含着传统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对文化传统来说,崇拜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称为传统,就是由于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由推理而得出的需要学习传统,不如真心地佩服、崇拜传统,但对传统有批判有继承,往往会破坏了崇拜的心)。传统要具有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要人崇拜,才能传承,才是传统。中国传统社会对儒家思想起崇拜的程度大于信仰。对传统,把新的大家相信的增添到传统中是个好方式。传统因此而充实,不再是与现实无关的了,才有可能不留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的传统。但新增入的会遭到固守现存传统的人的反对,除非做到高度融合,彼此不分,传统就既是过去又是现在的。(想做到高度融合,就需要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其共性)。

  传统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所以再综合也没关系,只要保留其主旨,只要其主体强大、有自信和包容精神。这个主旨总是以人为本的。晚清时,就不想汉唐那样包容,因为自身太弱,与西方根本不在同一档次上,所以有激烈的文化冲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