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昂贵的艺术之路能走多远

2007-03-21 15:44:43 未知

  昂贵的艺术之路能走多远?  每年,在全国各地高校艺术类招生考场内外都是人潮涌动。一些从外地陪孩子来的家长可谓是不计代价,一位家长说:“我们都成了‘三陪’家长了———陪住、陪读、陪考。”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近,出租房大部分都被前来考试的学生和家长租下,随之而来一些小旅店的价钱也水涨船高,就连大通铺都20元一宿了。  考生忙奔波花钱如流水  参加全国普通高考艺术类考试,光报名就要跑六七个城市。考试同样如此,机票就得花上万元,上辅导班花的钱更是如流水。这都不算什么,由于各校单考时间的冲突而被迫放弃机会,是他们最心痛的。而这,并非个别现象。采访中,一些艺术类考生和家长向记者感叹:“想考艺术院校可真难!”  报名难,一个月转战6城市。准备报考美术类专业的小月大年初三就从家里出发了,她先是到北京报名,次日转战大连,然后再回北京确认报名资格……按照小月精心编排的行程表,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要跑6个城市,光是机票就要近万元。小月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几乎人人如此,因为一部分高校是独立组织本科专业考试,而各个高校的报名时间、地点并不相同。  考试难,时间表排得很紧密。考试,也要在多个城市间奔波。一位考生的时间表:3月5日广州美院、3月7日浙江美院、3月9日中央美院、4月6日湖北美院……一位老师说,这种情况很常见,全国有20多家美术院校组织单考,虽然有些院校在多个城市设有报名点,但对大多数考生而言,报不同的院校仍要跑多个城市。  选择难,各高校考试时间常撞车。令考生最感为难的,其实远非奔波劳累。由于美术类专业考试时间由各高校自主决定,不同高校之间难免多有冲突,如大连的一名考生反映,中央美院和广东省艺术统考就在同一天举行,他现在只能被迫放弃一个。组织单考的院校多是名校,对考生的吸引力颇大,但单考成绩只对本校录取有用,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此被迫放弃了一些学校。  辅导难,3个月花费近万元。考前辅导同样令他们不堪重负。由于各校考试要求不同,考前辅导班就显得特别重要。沈阳某中学艺术类考生小何春节前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北京参加辅导,3个月下来每人花费近万元,普通家庭很难承担。  昂贵的艺术之路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孩子大多都是背负着明星梦加入这样的艺考大军的,很多孩子求艺多年,已耗费十多万元。  “说句心里话,考艺术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了,我们实在是承受不起了。”看着孩子不在身边,来自锦州的卢女士悄悄地对记者说。  之所以“悄悄地”,卢女士说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愿意和孩子说,怕孩子心理有压力。她还一个劲儿地表示,孩子特别懂事儿,不该花的钱从来不花。  卢女士今年45岁,结婚差不多有20年了,她说,“家里没有一点儿存款”,“我和我爱人在当地收入都不算低了,这些钱都给孩子投在艺术上了。”  卢女士的女儿玲玲从小身材高挑、相貌出众。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也很早就推荐她到当地的少年宫学习跳舞。“你长得这么漂亮,长大后如果不去拍电影就太可惜啦!”这样的话听多了,玲玲也一门心思地想学表演。初中毕业之后,玲玲上了当地的艺术中专,学模特表演,学费1万元1年。除了学习、住宿,动不动的培训、服装,也让卢女士花费不少。“你说说,每次参加比赛,就必须要交培训费,有的能上千元。说是自愿参加,可别人都参加了,也不能让我孩子吃亏呀。给孩子买衣服不能省着吧,他们学校说总有导演去,万一因为外形不好错过了什么机会多可惜。孩子一年光买衣服就得近万元。现在家里没有一点儿存款。怎么办呢,孩子想干这个,做父母的总不能拖孩子的后腿吧。”成星率十万分之三针对目前的“艺考热”现象,有教育专家在网上提出疑问:艺考真的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吗?答案是否定的,艺考热绝不是良性社会现象。学校的推波助澜和家长、考生的盲从,不但使很多应届毕业生陷入了“艺考的泥潭”,还随之滋生出诸多不良社会问题。比如,艺考培训市场的严重不规范、不透明等。而且,即使进了艺术院校,结果真的能像人们梦想的名利双收吗?  “事实上,很多艺术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但没有出名成星,反而不如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大学毕业生。说不定只能在某些三流影视剧里演个‘匪兵甲’、‘匪兵乙’,或者搬道具打杂。”沈阳市共青团实验中学的庄志校长说,“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2006年的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6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概率为0.003‰。”  阜新的李凯2005年从沈阳音乐学院本科毕业,4年的专业学习使他成为一名很多人都羡慕的“音乐人”,无论是写歌、谱曲、演唱以及各种乐器弹奏样样皆通。然而毕业近两年了,他依旧只能在沈阳的某些酒吧里挣小费。“还有很多像我这样不愿放下‘艺人’架子的,但是在现实面前又不得不低头,我只能继续等待机会,也许,不久以后我将会去北京闯一闯,成为在北京寻求发展的‘北漂’一族中的一员。”李凯在电话里颇感无奈地说。   艺考热是社会浮躁的反映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艺考热”并不是始于今日。“艺考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作为社会浮躁氛围的产物和反映,“艺考热”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或高速发展期时,通常容易滋生浮躁情绪。这种情绪会浸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艺考热”首先反映出的是人才培养观念的问题。随着近年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的门槛降低使众多家长不再只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学上,而且希望上学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因此寻找一条相对快捷的成功通道便成为很多人的目标。一些艺术专业的门槛不需要太高,而且在文化科目上相对要求较低,只要自认有一定的艺术细胞就可以参与角逐。谁不希望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本来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考试就被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  另外,演艺圈本来应该担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职责,充分发挥艺术的教化作用,以道德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但这个圈子同样充斥着急功近利的色彩。当孩子们看到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迅速蹿红,也就不免产生浮躁的心理。这样不断推波助澜,当然只会产生“喧嚣与躁动”的效果。  可是,社会需要这么多的艺术人才吗?这么多人涌向艺术的独木桥,他们真的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吗?一旦艺术演变为一种便捷的成功方式时,艺术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工具的代名词。  追求成功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需要摆正心态,切忌浮躁。如果只是一味跟风,盲目地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下的社会热潮融在一起,当热潮变冷,当难获成功之时,只有懊悔不已了。  “艺考热”背后的隐忧  招生专家指出,近几年的“艺考热”给高校艺术专业输送了不少没有专业基础、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已经暴露出来,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困惑。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秦老师介绍,像他们这样的师资力量比较好的高校因艺术计划招生人数少、学校牌子硬,招的学生质量较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都较好,因此在培养上还没有问题,但一些普通高校、民办高校及艺术类专科学校,招生计划较大,有的一招就是几百人,招进了不少花数月时间突击出艺术能力的学生。有的学生虽然进校了,但真正学起美术、音乐却并没有兴趣,不思学习,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用到其他方面;有的学生因根本没有艺术基础,进校后跟不上学习安排。秦老师还向记者透露,因缺乏兴趣,在有的艺术院校中,出现了少数学生不得不退学的情况。有的学生因后劲不足,走上岗位后难有作为。  沈阳市共青团实验中学的校长庄志告诉记者,艺考在许多家长、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成了人生成功的捷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和家长不应只片面看到明星的光彩就想当然地以为进入艺术学校就能一片坦途。“庞大的考艺大军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就业风险”,一些学校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只有20%左右,远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水平。遗憾的是,报名热情高涨的考生甚至是家长,对于是否能考上、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及是否能真正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等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庄志还告诉记者,辽宁省去年大学录取比例,文理科考试录取率是不到2个取1个,而艺术考试基本是10个取1个。而且,艺术专业需要扎实的功底,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一蹴而就的做法不仅造成我国艺术人才质量的下降,而且助长了一些考生的“投机”心理,对他们的人生之路没有好处。庄志认为,想从事艺术,首先得有天赋,其次要有兴趣、爱好,还得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学苦练,如果其他成绩不行,想在艺术这方面出头,也是出不了头的。就拿艺术类专业中报考人数最多的美术来说吧,画家的成才期是很长的,急于求成不行。他奉劝对艺术没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要慎考艺术专业。考生还是应该根据个性、兴趣来选择高校专业。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