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的媚俗建筑

2007-04-05 10:54:38 王南溟

  随着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竣工开馆以后,我们又可以看到这样一句套话: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手法的结合。这是对贝聿铭建筑设计的赞美,而实际上,如果某个建筑能够被这句套话概括,那一定是媚俗建筑。  与贝聿铭最具争议的设计巴黎罗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引起轩然大波完全不同,他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从设计方案开始就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建设仅用三年,新馆竣工后又被称为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将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上的里程碑等等。  同一个建筑师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建筑然后受到的社会反应也迥然不同,它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什么是创新建筑什么是媚俗建筑的案例,苏州博物馆新馆用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而且要有意区别于现代建筑,而罗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是镶入巴黎传统建筑中的现代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贝聿铭完全用了双重策略来做他的建筑设计,在西方打现代牌,而让他挤身世界著名建筑师的行列,而在中国打传统牌,可以说是中西融合。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问,贝聿铭在中国打传统牌对中国的建筑专业的影响到底会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假如我们说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为了与周边传统园林和民居浑然一体,那么贝聿铭在罗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现在看来难道不也是与其它建筑浑然一体吗?本来建筑浑然一体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一个风格截然相反的建筑也有可能构成与老建筑的浑然一体,这在现代建筑史中也是有不少的范例。而到了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这种建筑上的浑然一体已经被框定在仿古建筑的范围内。贝聿铭也不是首例,现在中国凡在传统建筑群中建新建筑时都有仿古倾向。  不管人们怎么承认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但他为苏州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实就是一个仿古建筑,只不过这种仿古建筑有一个美称叫:后现代建筑。但这种后现代建筑早已经抽掉了“否定性”这一核心概念而让后现代变成了假后现代,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旧的整体中夹杂点新的东西,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这样,屋顶设计来源于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只不过加上了现代感的玻璃屋顶,然后传统园林设计中的各种符号,如廊道,窗外庭院,空间上的九宫格,木质边框加现代钢结构等等能用的全部用上,就是本质上一定是传统园林,而现代设计只能是作为一种贴面,除了现代材料外就是传统建筑样式的几何化,这就是中国媚俗建筑的表现手法。  在后现代建筑中,“否定性”这个概念才是摆脱媚俗建筑的思想起点,由于传统与当代之间有了“否定性”这一联结点,那么后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恰恰是一种剥离的关系,而不是修饰的关系,就像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只是对苏州建筑传统的某种修饰。剥离关系才使后现代建筑不至于简单符号化地搬用传统建筑,或者说它与传统的关系只是某一方向的背景或者说是某种历史的暗示,而其形式是转换的,甚至转换得面目全非。  我们说后现代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整体性就是从这一点而言的,很片断,很异样。尽管苏州博物馆新馆从开始就遭到很多的争议,但这种争议是在新馆的选址上而不是贝聿铭建筑设计,请贝聿铭来设计这个新馆到这个新馆的设计方案,在当地并没有什么质疑,甚至于得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的赞同,但对一个如此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和如此单一文化的苏州以及根本没有前沿性建筑评论的中国专业界,贝聿铭所受到的欢迎其实也等于在说他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非但没有一点点挑战性,而且完全进入了这个单一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中,并与这种思维模式构成了真正的浑然一体的关系,这又完全不同于贝聿铭设计罗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而如果一定要说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有什么新意的话,那也是北京“大盖帽”建筑设计的一个后续,只不过相比较而言,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得更花哨一点而贝聿铭本人更有光环效果而已。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