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位母亲亲历的艺术高考

2007-04-09 10:50:56 柯进

  反反复复地调换报考专业,成千上万元地将辅导费从一个人的口袋送入另一个人的口袋,南来北往地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疲于四处赶考。这就是一位母亲陪孩子艺考的全部生活。和这位母亲一样,每年的这个时候,全国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高考”。即便如此,艺考不仅热度未减,而且还在持续“高烧”   决定   “只要能上大学,学什么都行”   女儿进入高二了,数学始终未能进入最佳状态,150分的总分她大多只能考出四五十分,以致于每次排名连“希望”之列都进不了——女儿的班主任非常负责,每次月考后,老师都用粗黑线将学生分为“北大、清华”、“一本”、“二本”和“希望”等几大类。而女儿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以致每次家长会,我和孩子她爸都羞愧不已。毕竟我俩好歹也是各自单位的小负责人。   自己受点委屈倒也罢了,但唯一的闺女高中毕业了还得继续深造啊。可她这种成绩又哪能考上大学?更要命的是,偏偏女儿又有股心高气傲的脾气——非本科不上。这可真是难煞我也。   其实,只要不谈成绩,女儿在我眼里已经非常优秀了:她善良有同情心,写文章也有灵气,课外书读得也不少,口齿伶俐,反应敏捷,六岁就开始学钢琴,初二就过了八级,形象也不错,个子高高的,眼睛特别灵动有神。但这些优点,上大学都是不管用的。   其实我早就想好了,女儿可以去考艺术,毕竟我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年,对教育信息比较敏感,我知道这两年有很多学习成绩不太好、但还算有灵气的孩子,都通过艺术考试这条“捷径”跨进了大学校园。   “你文章写得不错,其实可以试试考编导专业。”这天晚饭后,我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对女儿说——十五六岁的孩子浑身上下都长着“反骨”,弄不好她发起脾气,你的计划就会全盘落空。   “要考些什么?文化分要求高吗?”好在女儿一点都没有“反”的意思,倒是显出很有兴趣的样子。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一大堆资料给她。“文化成绩要求还是挺高的。”女儿认真阅读一番后说,她认为自己普通话说得不错,形象也可以,于是要求改学播音主持。   只得听她的,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此时,当妈的任务是为女儿寻找最优秀的辅导老师。左托右请,终于拐弯抹角地找到省广电厅的一名据说有多年辅导艺考生经验的老师。然而,一见面,我发现其人十分年轻,而且收费也不低,每课时200元。200就200吧,谁让女儿不好好读书呢?   可是刚上了两三次课,女儿改变主意了:“老师说我普通话说得并不标准,不是特别适合学播音主持,再说学这个专业也不一定好找工作。我还是学编导吧。”   情急之下,于是我默许了女儿的提议学编导。而这次编导老师是女儿自己通过同学找的,是省广播电视大学一位退休老师,考生必读的是省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艺术高考指导丛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他主编的。这个老师应该比较权威,而且其课时费不算太贵,两个课时才100元,当然,是几个学生一起辅导。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又只上了三四次课,女儿再次变卦。“听说我6岁就开始学音乐,编导老师建议我改考音乐,可以考录音。”   录音?尽管在教育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家就住在大学校园里,自认为是“高教通”,但我还真不知道高考还有考录音专业。既然老师说有,那就是有吧,何况女儿想学这个专业!多少年来,一家几口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民主氛围里。   一个小小的专业选择,女儿就反复折腾了三四个来回,未来一年多的路该怎么走?说实话,我心里真是没底。“你能怎么办?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钱而已。”女儿她爸倒是好心态:除了“车夫伙夫”两件事,其他的事情她爸基本不过问,因为“问也是白问”;而我,就负责决策、参谋外加掏钱好了。   【点评】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实现大学梦,倒也不是一种从众的“走捷径”行为。但问题是,现在许多孩子报考艺术专业,是一种无奈之举,甚至有点投机。“如果专业过了,三百多分甚至二百多分就能上大学,这可是我们的福气了。”采访中,许多家长和考生都这样表示。于是就有了一种怪现象: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发现文化课没有优势后,到了高三才匆匆改行:有考前一个月狂学画画的,有狂练一首歌或一首曲子的,有每个周末远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加专业课考试的。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说实话,如果没什么基本功,即使专业考试侥幸通过,进入大学后还是会学得非常吃力的。“女儿”选择考录音专业,倒是一种比较实事求是的选择。毕竟,她断断续续学了10年的钢琴。  备考   “花钱就像流水一样”   报考专业确定后,女儿和我都心安了,除了上文化课,她每周要去辅导老师那里学一次或两次专业———专业的主要内容是视唱、声乐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等。好在女儿六岁就开始学钢琴,音乐基础还不错。专业课辅导每次两个课时共150元学费。而让女儿和我身心疲惫的是,此前的编导课,女儿也没敢丢,说是要做两手准备。转眼到了2006年11月,女儿的专业课辅导学费至少花了3000元。   “我的同学都到北京和上海或者武汉学专业去了”,“文同学到××画室开始最后冲刺了”……每天放学回家,女儿都要带回一堆这样的信息。   突然,有一天女儿带回一个重大消息:从今年起,所有艺术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组织的专业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其他院校的艺考。这在往年是从未有过的。本省组织的专业考试?考什么?从省教育考试院到省教育厅高教处,再到一些相关院校,问遍了几乎所有的朋友,居然没有一个能说清楚,而省考试院反馈的信息居然是“不大可能”。   经多方求证无果,因此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耐心等待。   直到2006年12月12日,湖南的“关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考试工作的通知”才正式下发,而此时,距离艺考只有一个多月。不仅如此,原来一心打算报考录音专业的女儿也将遇到两个新问题:一是她要考的录音专业,“省联考”的合格证是拿“音乐”还是“影视节目制作”,因为两个专业都沾边;二是如果要拿“音乐”合格证,按规定她除了要考视唱练耳外,她还得考乐理、主专业和副专业。视唱练耳方面,虽然她有准备,但乐理可从未学过,主专业和副专业更不知选什么。以她目前的情况,只能选钢琴为主专业,唱歌为副专业———这可要了她的命,虽说从小就开始练钢琴,但我和她都从未想过要拿这个去敲开大学校门,而且与那些高中就上音乐学院附中或上艺术班的学生比,她的钢琴充其量也只是个小学水平。但不会其他乐器又没有声乐特长的女儿将何去何从?   面对此情此景,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有突击请老师辅导。因为,“省联考”将要考5门,总分300分,仅钢琴这门课总分就是180分,占60%,其余视唱练耳、乐理和副专业才各占10%。   幸好我在教育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通过托朋友、找同事,第二天,钢琴、声乐、乐理老师就找定了,而且还新换了个年轻的中央音乐学院专攻视唱练耳的硕士,担任女儿的视唱老师。考虑到时间不多,于是我又为女儿在岳麓山下找了个专门的视唱练耳辅导班,每天4节专业课、4节文化课,每月学费900元,最后4天“考前冲刺”,每天200元。   师资还算不错,老师也很负责,可价钱不低。如今我自己都记不清女儿艺考这几个月共花了多少钱,只记得女儿总是隔三岔五地就以千元为单位,向我要学费。粗略估算,三个多月,两万元就没了。如果加上此前买钢琴、琴谱等开支,女儿学艺术的各项开支早已超过十万元。   “学艺术真好。”这是女儿这几个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她的老师虽然个个都只有二十多岁,但个个都显得很富有,其中一个居然还开上了宝马跑车!一节课200元,每天只给两个学生上课,一个月就有一万多元的额外收入。她说这些老师的收入还不算高的,她同学在一个培训班学画画,看到画室老师收钱,是一只手拿验钞机,一只手拿笔,脚下放着编织袋,“一张张百元大钞往验钞机一过,就丢到脚下的编织袋里去了,老师看都不看,像装着一袋旧书报一样”。女儿形象地说着。有位细心的同学计算过,那只红蓝编织袋里装了33万元。   坦率地说,花钱能让孩子学有所获,倒也值得。今年2月1日至6日“省联考”,女儿的乐理居然得了满分,最担心的钢琴平均分也超过78分。然而,没想到的是,唱歌这科考试,女儿虽然吊了几个月嗓子,但最后居然只得了113分(若折合成百分制,就只有37分)!女儿气得要命,反复地说“不可能”。   生气归生气,考试结果谁都无法改变,如果是笔试,还可以申请复查试卷。唱民歌,怎么查?好在总分不错,平均下来也将近有80分。   【点评】猛然狂增的艺考生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难怪记者认识的一位美术老师似乎是一夜“发达”:这位老师在长沙的岳麓山下一口气买了四套房子,其中两套被改造成几间大教室,招收的六十多名美术生分成两个班,每天连轴转地上课。美术老师上课忙个不停,妻子停薪留职当上了“校长”兼小卖部主任———学生们有许多在他家的另两套房子里吃住,内弟一家也被请来当厨师和采购员,全家人上下忙得不亦乐乎。   没有人能说出岳麓山下的美术、音乐等培训班到底有多少,有的说是一百多家,也有的说是五百多家;至于全国,这个数字更是无法统计。教育部门虽然曾一再强调,凡是办班的老师一律不得担任专业考试的考官,可实际上据一位高校负责人说:“不让他们担任考官,全省几乎就找不出专业老师了。”从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反映来看,几乎所有省市的所有学校,专业课老师都或多或少地辅导过艺考生。“一节课500元,这样的高收入谁不想要?”一些家长在接受采访时反问道。显然,在当前情况下,规范办班,规范考前辅导,还真是个大问题。  赶考   “八千里路云和月”   “只要不考唱歌,我实力还是不错的。”“省联考”让女儿信心百倍,特别是视唱练耳和乐理,她感觉好像无人能敌,老师也认为她“天生长了副好耳朵,对音乐特别有感觉”。   女儿于是将目标定得很高,非“一本”不上,最好还能尝试着考考音乐学院。在我替她从网上收集的二百多页资料里,她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北京电影学院录音、浙江传媒学院录音和南京艺术学院的乐器修造等4所学校的4个专业,因为辅导她的周老师介绍,自己往年辅导的学生中,所有人的专业考试至少都能过“浙江传媒学院”的资格线,去年还有个学生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时,考了全国第十二名,只是因文化成绩偏低最终导致落榜。女儿说,“我一定要试试,一定要让自己的名字排在学校光荣榜的最前面。我要让某某老师看看,我也能考上好大学。”女儿咬牙切齿地说着。我看见,一向漫不经心的她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也心头一紧:“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对女儿伤害太大了,表面上并不在乎排名的女儿实际上对此耿耿于怀。   报考学校选定后,女儿除了学校正常上课外,课余就像赶场子似的四处上课。按理说,剩下的就靠女儿临场发挥了———我是太不了解艺考了,因为,我和女儿所做的只是“万里长征刚迈出了第一步”。   女儿的第一个目标是中国传媒大学,这个学校在全国设有6个考点,离湖南最近的考点是武汉,但武汉考试是在2月1日至6日,正是湖南“省联考”的时间。“省联考”得重点经营,不然,拿不到“联考”合格证,就会失去其他学校的报考资格,何况按规定至少省内一般院校还会认可“省联考”成绩,实在不行,还可凭“省联考”成绩去上一所地方性大学。另一个选择是去北京考试。正好,女儿想考的北京电影学院报名和考试时间比较接近(2月25日、26日报名,28日至3月1日考试)。跑一趟北京考两所学校,还比较划算。可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南京艺术学院在湖南的报名时间是2月25和26日,考试时间是27日。考完直飞北京吧,估计赶不上报名。幸好,北京的朋友自告奋勇地帮孩子报名。   报名问题解决了,考试怎么办?按惯例,“南艺”不可能一天完成初试和复试,就算推迟一天去北京,两天时间也不一定能考完。打招生咨询电话,连拨两三天,总算拨通,可人家的答复是“说不定,要视报名情况而定”。学校“说不定”,我这当妈的就为难了,28日还是正月十一,春运期间,票可不好买,提前订打折机票吧,时间不能确定,万一有变化,退票都不可能;订火车票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于是,只好托朋友预订了27日和28日两天的火车票。“到底要哪一天的票啊?大姐。”朋友也犯难了,不停地问我。我也不知道问谁去?两天都要!大不了作废一天的。   2月25日,我们一大早就去长沙的考点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天哪,人山人海,我这辈子还从未在同一地方见过这么多人。只见远处一排电脑“一”字形排开,至少有5000名学生和家长挤在这些电脑跟前,“南艺在哪报名?”“湖北美院呢?”“云南艺术学院是今天报名吗?”焦急的考生和家长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闯乱问,但没有一个人给予准确的答复。原来,那天是大年初八,几乎所有在湘招生的外省院校都在接受报名,湖南艺术生考试本来设有9个考点,可不知为什么,那天全集中到湖南师大来了。   机灵的女儿想溜进去插队,一分钟不到就被愤怒的家长揪出来了,“我早晨4点多钟就来排队,你一来就想插队?”旁边还有人说,他排了三个多小时了,队伍还纹丝不动,更要命的是,还不知排对了没有。“不管了,碰到哪个学校就报哪个,反正这一个多月孩子至少要考十来所学校。”   显然,上午报名无望。下午再来,还是如此,而且这次还得到一个准确的消息,“南艺”的复试至少要到3月1日———看来,要考“南艺”,北京的考试就得放弃。“放弃南艺。”尽管南艺的乐器修造专业是女儿所向往的,但只能忍痛割爱,女儿心痛也没辙。长沙没法考,就赶紧去北京吧。此时北京打来紧急电话,中国传媒大学的初试截止时间提前到28日上午。幸好放弃了“南艺”,不然北京和南京的学校一所都考不了。   一路疾行,28日清晨终于赶到北京,两个多小时后顺利到达中国传媒大学,顺利考完初试。   第二天是北京电影学院两个录音专业的初试,各笔试3个小时,女儿被考得晕头转向,因为她后来不太想考这个学校了。她说:“招生简章都不愿刊登,非得要学生邮购,这样的学校,不考也罢。”确实,为女儿上网查了近百所学校的资料,唯独北京电影学院将其招生简章藏着掖着,想知道,寄钱来!招生简章找不着,倒是各类考前辅导班、各种进修班的招生说明清清楚楚。女儿气得大骂,但你有什么办法,人家是“卖方市场”,想考的人多着呢!仅表演专业,报名的就有六千多人,而招生计划只有30人!   3月2日,中国传媒大学的复试结果出来了,女儿榜上有名。而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最折腾人。因为,该校并不在外省设考点。也就是说,如果想来读书,必须到北京参加考试,可考试的时间又拖得比较长,2月25和26日报名,3月10日(有的要到十几日)才结束。而且让人不解的是,每次的考试结果(有的专业要四试,如导演),学校都集中张贴在一处公告栏上,且不写名字只写考号,考生不仅得大老远地跑来查看,而且还得睁大眼睛,拿着自己的准考证去逐一核对那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女儿的专业倒还好说,考的人不算多,表演专业就惨了,六千多人报考,初试通过者是1519人。试想,六千多人都须在两小时内找到自己的那串阿拉伯数字,而且那天是3月5日,正赶上北京下大雪,气温骤降,六千多人聚集在风雪中,会是怎样的场景?难怪有报道说,学校那天请了20名警察来维持秩序。   3月3日下午两时至四时,是公布录音专业初试结果的时间。那天北京下着雨,我站在雨地里看榜,没想到基本没做准备的女儿报考的录音系两个专业初试都过了。“不可能吧?”女儿自己都表示怀疑,但结果确实如此。   5日上午再复试,复试结果9日公布。“可以网上查吗?”“不可以。”“电话询问呢?”“不行。”没有办法,我只好委托北京的朋友帮忙。“你还有朋友,我在北京都等了3天了,就为了看榜。”听我打电话,旁边一位考生母亲说,她也是来自长沙,儿子报考表演系,25日就来了,初试后,孩子因为还要到别处考试实在等不及了,做母亲的只好留下来。“都请假10天了。”母亲心急如焚,下午看榜,她上午就来了,万一儿子上榜了,还得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儿子坐当晚的飞机赶来。而如果有机会三试,她还得等到15日。仅仅是为了考这一所学校,就得苦苦等待20天,而即使三试通过,也不能保证最后录取,因为专业合格证是依据招生计划数1∶4的比例发放的。   我为女儿制订的是最省时的报考计划,但最终还是花了6天时间,考了两所学校。回来的第二天,女儿又报考了浙江传媒学院;上了两天课,又去广州报考澳门理工学院的音乐专业。   “如果能考上,我一定选择澳门。”3月11日,只花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初试和复试的女儿说。与内地学校相比,澳门的做法更具人性化,首先考试费大大低于内地学校,初试和复试加起来才50元,其他学校一般都是200元;其次是随报随考,报名填表后马上进行初试,当晚复试,复试合格者学校一一发短信通知;对招生录取政策如有疑问,报名老师都会耐心回答。更让我感动的是,在网上看到学校的招生简章,我询问了几个问题,两次发邮件,学校都是及时答复。而在此期间,同样的情况,内地没有一所学校给我回信。   到目前为止,女儿已考了7所学校,这并不算多,在这个“考季”里,有的学生报考了二十多所学校。   为了女儿的升学,一家人前后折腾了大半年,即便专业过了,最后能否录取,还不得而知。因为,高考还在后头。   路,还长着呢。内心的焦急和不知道结果的等待,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蔓延。   【点评】确实,艺考走到这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有许多家长和考生都以为艺考是捷径,看看这位母亲的叙述,就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眼下,艺考已进入最集中的时期,这位母亲谈到的考试时间扎堆、组考多有漏洞等诸多问题,尽管组考单位有一定的责任,但也与报考人数太多、时间太紧、政策出台较晚等种种客观原因有关。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组考单位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多的考生学“艺术”,教学质量能否保证?毕业后能否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如此巨额的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对此,家长和考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编辑手记   艺考,呼唤理性回归   “艺考再火也得去考,毕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在很多场合,我们经常会听到艺术考生和家长表达出这样的无奈。的确,由于艺术类院校对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导致近几年艺术考试持续升温,报考人数屡创新高,艺考也似乎“当之无愧”地成了许多差生上大学的一条“捷径”。   检讨当前愈演愈烈的“艺考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部分考生的“明星梦”在作怪,也有艺考背后庞大的经济利益驱动,还与一些学校错误的人才价值观取向有关。具体而言:一是一些学校盲目追求高考升学率,而一味地劝说那些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去报考艺术,这就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种误导:艺考就是差生上大学的捷径。二是由于艺术类院校文化成绩要求普遍较低,以及考生和家长的升学高期待,导致许多考生和家长将艺考作为跨入大学的“敲门砖”。三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一些艺术院校为了收取更多学费,不论其自身的办学基础如何,盲目地增设影视、动画等艺术专业,以扩大招生规模,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艺考热”。而这种大规模扩招,也催生了一个高收费的庞大艺术培训产业,这又给考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当然,扩招确实为部分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深造机会,但绝大多数考生的落榜,又反过来使考生家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就业压力。   从艺术学科自身的培养特点来看,艺术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专业门类,也是一种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既需要考生家庭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也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还需要考生具有包括文化在内的多种素质,而并非差生高考“曲线救国”的一剂良方。   然而,事实上,近几年来,艺术类考生中有相当部分是高三“临时转行”的“艺术插班生”,他们此前并未真正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大多只是在考前集训一两个月后,匆忙上阵应考。不可否认,这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确实帮助部分考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但很难说这些侥幸过关的考生,由于艺术功底的薄弱、文化和艺术素养的缺失,将来在专业上有所作为。   “治国齐家平天下”、“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社会传统读书人的核心价值观。当然,今天我们并不苛求每个读书人都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和素养。但是,与传统读书人的价值观相比,当前的“艺考热”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和社会需求的日益饱和,将来社会如何去“稀释”越来越多的艺术人才,这将是艺术院校和社会都无法绕过的一道现实难题。如果社会的“稀释”能力有限,那么,过度的“艺考热”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倘若如此,那将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才浪费。   古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在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未来的同时,应当理智地根据不同孩子的差异性特征和家庭经济条件,帮助他们长远考虑未来,而不能“病急乱投医”,将艺考作为差生升学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作为学校,也应当在理解考生求学愿望的同时,切实从学科、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从考生前途发展的角度出发,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科学组考,以正确引导考生的报考行为回归理性。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