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历史与社会问题构成的艺术史

2007-04-10 16:16:36 刘淳

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启示

  邵宏在他的《艺术史学方法批判》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他说“由于政治经济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显而易见的主导作用,使得有些艺术史家竟然简单地把一部艺术史写成是政治与经济史的附庸,把政治和经济的力量绝对地作为艺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所有这些都使得一部高度复杂、精神和物质共荣、绚丽壮观的艺术史变得极为单一。”吕澎在他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中明确告诉我们:“政治与经济的历史绝不能混淆于艺术的历史,并且,艺术的历史也绝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道德与伦理的发展史。”在邵宏和吕澎的精彩论述中,我们清楚地发现一个问题:艺术史家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重新建立各种艺术问题的历史情景,分析和描述情景的依据就是史学家的历史推测。所以,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一书中,吕澎对20世纪的艺术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重新判断,他的起点不是以往的文献,而是充满烟云和迷雾的问题。这是一个崭新的视野,也许,作者希望改变人们以往的历史观,为广大读者深刻了解20世纪的中国艺术建树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方向。  这是一部充满历史和社会问题的艺术史。  ——题记  应该说,改革开放至今,国中艺术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在研究与梳理上曾做出大量的工作,也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将20世纪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一个整体来看就会发现,过去的100年是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变特别重要的一个世纪;其中充满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甚至迷团重重。但是,我们以往所有的史学研究仅仅局限在一些断代、局部、地域、单科和个案的分析与清理上,甚至更多的是“绘画领域”中出现过的风格与样式等。并且,大多局限在审美的层面上;从方法上分析,还局限在从“史”到“史”这种一般意义的梳理和描述中,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单纯的“艺术史”,特别是在史学观和学术观上更是缺少建树,几乎都是在传统的方法和视野中循环,所有文章几乎缺少立场和观点,加之方法单一,给人感觉处处相似。尽管如此,但从史学角度说,这一切都是史学研究在分析和梳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说的是,除了我们在史学的方法、视野之局限、单一之外,我们始终没有一部完整描述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与变化的专著。追其究竟,问题复杂,原因诸多;比如资料的严重失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作品给人们以怎样的印象和影响等,中间迷雾重重,加之工程浩大,使许多胸有大志者望而止步。另外,在以往关于艺术史的种种出版物中,所有文章不同程度存在着角度和视野的局限,史学观、学术观的单一。因此导致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史这一复杂而庞大工程的建设上,几乎无人问津。我以为,这是一件憾事。  2006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学家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这是一部全面梳理和系统呈现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史学专著——中国过去100年的艺术发展史带着吕澎的心血和智慧浓缩在辞海一般的巨著中,图文并茂,终于填补了此项研究之空白。我相信,在未来的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毫无疑问,在以后的研究中,无论是谁都绕不开这部著作。  20世纪的中国艺术是一条只有时间而没有尽头的漫长之路。20世纪的中国艺术给了我们宏阔的视野,也给我们在这错综复杂中历史进程中展现无数迷团。  当我们走出20世纪,站在高处回望之时,我们似乎看到苍茫的暮色中100年的天空上烟云依然浓重,它迫使我们去反思中国社会在过去100年中的危机和动荡给艺术以怎样的影响。应该说,20世纪的中国艺术从一开始就诞生在社会深重的苦难之中,因此从一开始就拒绝了视觉愉悦而行走在崎岖艰难的路上,在沉重的现实中喘息与挣扎。由于近代以来接连不断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国有良知的艺术家心甘情愿以此为创作基点,无论是救亡还是启蒙,艺术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从来都是“有用”的,因此它有了沉重的负载,所以它的负担如此沉重。可以这样说,苦难和危机造就了中国现代艺术,与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锲入人生、社会,希望起到改造社会和国民的作用。这样的思想和观念使中国艺术成为社会人生的一面镜子,并且传达着中国社会与实际社会的欢乐与悲哀。到后来,直接演绎成艺术的标准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标准。特别是在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政治统治一切,中国艺术领域中的所有艺术形式必须为现实的政治和某种运动服务。使其变成急功近利的政治行为。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大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水般涌入,极大激活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热情,在中国艺坛上,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实际变革。20世纪末的中国应该说是一个“全球化”迅速推进的时代,特别是90年代的当代艺术更是如此,几乎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可以说,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不完全是一部以视觉的方式来认识和表达中国的历史,其中浸透着主义与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事件。它始终与政治、经济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吕澎将艺术史镶嵌在历史和社会问题之中,在通篇的叙述中,作者始终把握着“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或者一件作品的意义仅仅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关,”放弃了传统意义上对审美的叙述与追问。在写作方法上,他更关注那些“无法抹去的事件,名声不凡的人物以及给人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并影响着历史。”。并将艺术史的研究和梳理还原到20世纪的文化当中去重新认识艺术,使我们在了解20世纪的中国艺术时有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特殊的教科书,它能使读者对生命的意义不断回味,甚至,那些极为复杂的文化问题同样囊括于其中。因此,吕澎的这部艺术史专著所面对的是20世纪的中国社会艺术,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艺术史来阐述一个恒定的概念。正如作者在该书中所写:“在一个史学方法多元的时代,毫无疑问,我将冒没有新意的社会历史叙事的风险。”   如果说:艺术的历史是由被称之为“艺术品”的物品和观念构成的话,我想读者可以通过对艺术史的了解去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在过去100年的变迁。甚至,清晰地看出某个时期某种感觉的悄然出现与默默流逝。不同的是,吕澎在这部艺术史的撰写中没有从简单的风格主义出发,而是以较大的体例从那些历史问题入手,始终将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镶嵌在本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中去判断和思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既不能简单从纯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去判断和认识,更不能完全从自身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因此这部艺术史给今天依然困惑于“艺术”的人一个提示,他在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史的描述中告诉人们的不是艺术实际怎样,而是艺术应该怎样。我想,这个被悬置已久的“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在吕澎的笔下让读者有了新的认识。艺术史离不开作品,吕澎告诉我们,研究和认识不同时期的作品,更应该去关注“为什么”而放弃“是什么”。我以为,这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最核心的问题。  以往的各类艺术史专著,就角度、视野和方法而言,大都是就历史而叙述历史,尤其是简单的描述和方法单一,几乎都是从资料到资料的堆砌。从学术的层面上说,大多是通史性研究和梳理,包括那些庞大的宏篇巨著;把历史发展脉络梳理清晰,再将恰当的史料填充其中,或者将已有的史料堆砌在一个设计好的理论框架中……这样的结果根本谈不上什么体系,其实,资料仅仅是研究过程中的“证据”,仅靠资料而缺少方法、态度和立场,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结果。甚至,有些“史料”很难让我们把握它的准确性。吕澎的这部专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空间,他面对的不再是艺术史本身的来龙去脉,而是通过揭开历史的社会问题来把握艺术史。如果说,“艺术的历史也就是由艺术家极其作品构成的历史。”(邵宏语)那么,该书正是围绕着“一件作品的意义仅仅在于她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关。”(吕澎语)而展开。并且,已经探索到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中最本质性的问题,它不但是学术上的推进,也是一个史学深度的挖掘。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这一百年来的艺术历史就是一个脱离风格问题而在‘思想’、‘主义’、‘政治事件’、‘文件’、‘指示’或者‘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变化与发展的”。吕澎一开始就将20世纪中国的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政治与经济对艺术的影响往往是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还说:“我们相信艺术家个人灵魂的特殊性,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个人灵魂的生长过程。”这是吕澎的立场和态度,于是我猛然意识到,我们以往所固有的史学观,正在被吕澎所瓦解并击破。  吕澎以当代人的史学观和学术观重新认识和审视历史,从史学的研究方法上看,采用呈现问题的方式重新描述艺术史,我以为,这是一种还原的方法,吕澎力图通过艺术品以及当时的各种文献,凭借他的知识和想象力尽可能还原到当时的“原生态”中去,用他的话说:“特别是应该退回到文字原始表达以及作品的原子事实。”他希望在广大读者的内心中重新建立起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评价知识。描述历史需要建树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态度,研究历史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资料搜集固然重要,但完全依赖于资料和文字堆积不是史学研究,是规类、是考证。吕澎著作中对原始资料中每个词汇进行重新的分析与判断,他希望读者能够更清晰、更真实地理解历史,以及历史的真相。作为一部专业性的史学著作,它所具备的专业因素和呈现出的专业素养都清晰地展现在字里行间,毕竟,吕澎完成了一次20世纪中国艺术的全面旅行,同时也为后人勾画出清晰而完整的图标。另外,这部专著史料详实,书写生动,纹理清晰,绚丽多彩,充分展示出他的专业知识,也洋溢着他的激情与才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吕澎在该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从表面上看,这些照片与艺术史无关,但当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些早以逝去的历史情景似乎又回到我们面前,并且,成为我们判断历史不可缺少的依据。  《20世纪中国艺术史》紧紧镶嵌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之上,并且,伴随中国社会的动荡而变化,。它记载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影响并引起轰动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等。需要强调的是,我在这部书中看到了吕澎的“立场”、“倾向”和“态度”,他的起点不是我们通常使用的“文献”而是“问题”。仅此一点,就决定了该书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吕澎所希望的,是让有生命知觉的人在阅读之后获得艺术的知识并理解灵魂的过去。手捧吕澎大作,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合卷之际,顿生无限感慨。我一直在想,吕澎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和努力,以崭新的视野完成了这部官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史学专著,值得赞扬,更值得推荐。全书始终贯穿“一件作品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关”这一主题,呈现出艺术史的文化意义——它构成了艺术史极为复杂的背景。正是这个复杂的背景为艺术史的重新描述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也可能,在今后启发并导致多元的艺术史研究与梳理。我期望有更多的人像吕澎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艺术史的研究中去,那么,历史的本来面貌一定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  2007年3月29日凌晨4时 于太原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