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网专访央美附中校长孙伟
2007-06-14 13:42:25 本网记者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在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和江丰同志亲自倡导和直接关怀下创办于1953年。1953年创办的美院附中经过54年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为本科输送优质美术生源。 在近几年艺术类、美术类专业考生剧增、美术招生市场火爆的现状下艺术教育出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本网记者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孙伟,与我们共同探讨美院附中在此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及办学的理念与方针。 主持人:近几年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上提倡“大美术”与“多元化”教学理念,在附中阶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哪些突出的专业呢? 孙伟: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保持良好的传统。 这个传统是几十年来大家积累下来的传统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品格,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好的学校,我相信我们中央美院附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 一个好的学校一定要有一个品格,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小艺术家是它的品格,我们说小艺术家都很牛(那个很厉害、那个气儿很对)这是我理解的好传统。 在“大美术”与“多元化”教学背景下确实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补充。 这些补充可能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几十年下来精英的选拔体制,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一年就招三、四十人。 现在扩招:我们每年招200名学生,都培养成精英是可能的。那么这个教学结构、课程设置、学科结构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使得它更加适应社会、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但是有一条我们不能变。刚才说的我们最优秀的传统和品质,不管你学造型、纯艺术、还是大的设计类型(大学科),你都要有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你那种艺术的理想和价值观。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随波逐流、不那么庸俗等等都是这个时候要做的。所以我们在学科设置上、课程设置建设上,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但是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这个很优良的人文传统不能变。 主持人:中央美院附中应该与国际上很多艺术学院有合作? 孙伟:我们文化的背景不同,合作也是同一级别的校际之间合作有一些,不是特别普及。从专业设置上双方国际间的学校相互之间设置也不太一样,有一些可以共融的学科我们可以做一些交流,像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和东洋美术学校有交流,与美国也有,但是好象我们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不太一样,教学模式也不太一样,因此我们只是在某一个局部的领域能够做比较实质性的交流。 主持人:像您刚才所讲得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主要是针对哪些? 孙伟:其实我理解我们的学校办学是培养模式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功利。我们没有办法,原来有些附中(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当时国家把有限的资源(人力、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它是一个精英教育的模式(早期)。 主持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办一个附中,最开始体现是音乐,之后是艺术类其他专业。 孙伟:这种条件下办出来的附中,这个附中我们是学前苏联的模式办下来的。在当时的社会整体发展的大条件下,应该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国家、大的文化系统培养了非常好的人才。 同时它也集中了很多最优秀的老师和资源,使它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主持人:附中其实有一个基础层面,专门为本科输送一些好的专业人才。 孙伟:其实真正的意义在于做这种中等美术教育或者中等艺术教育有些属于复科,有些需要很好的技术从小要培养比如说音乐、舞蹈,过了这个年龄段就培养不了没有办法了。美术相对于音乐、舞蹈比较例外,但是美术也要从小有没有感知力,从小培养起来的会比大到一定年龄再去接触要好得多,所以作为复科来讲需要一些基本技术来培养(人生的早期阶段)。 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这个从技术角度上刚才我讲了是可以这样的。反过来说这个对文化的感觉、对艺术很注重自己的感觉,你这个感觉从小培养的话要比临时抽出来短训班训练要好得多,成长的过程里面这段时间太重要了,所以它并不完全是培养后备生。还有另外一个责任就是培养中等美术的一个很重要输送人才,打一个很好的坚实基础这样的作用。 但是后期就变了,现在主要是跟着大社会背景一起发生变化,现在开始规模上要扩。现在大家也变了,中等人才市场没有了,不需要,大学生本科毕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很体面的工作)都很难,硕士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也很难,就业的压力大了。 所以现在的孩子们都已经开始变化了,中等美术教育或者中等美术人才国家因为体制是这样的,定位在那里以后你出去以后不能(马上教育的投入不能)得到马上的产出和回报就是这样。所以今天大家并不把中等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完成的阶段或者一个事实的目标已经不是那样了,一定是过渡性的,家长和社会都把它当做一个过渡性的教育阶段,中学培养,所以现在很多人就是给大学培养后备生定位在这里了,读了大学才能够完结。中专毕业还不行,目标也变了家长期待、学生期待、社会的期待都变化了。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了有很多高考培训班,类似速成的考前培训班和附中的关系? 孙伟:我觉得特别正常我特别能理解,因为这个社会运转速度(特别是中国)太快了,大家都要速成没有精力去投入到好好的一点点培养,一点点享受生活,大家都十分功利很快要见效,家长恨不得通过培养三个月我孩子就考上最高学府了,大家都是这样。因为培养孩子有一个成本的问题,大家需要降低成本是这样,在中央美院读四年是这样的。那我说有的地方我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培养四个月就可以考上就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有一些是为了考大学,因为现在好多艺术类学生是文化课分低一些才考艺术。 孙伟:我个人理解艺术几大块是那种自由,人的那种精神需求的东西。正是解决一个理想问题,精力解决物质问题,文化只能解决感情的问题。我扯得比较远了它是变化的,我们今天好多就把艺术作为一个职业、一个行当去对待它,怎么办我的孩子?艺术教育入学的门槛低,就是文化课要过硬线门槛低,要去清华、北大要多少分,要到最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也就是400多分。所以大家说学这个过这个坎儿可能好一点所以是这种状态,很多家长现在考前速成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文化课达不到自己所期待或者说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标准的时候就变化了,家长就说我孩子考不到600分入不了清华,怎么办?我退了二类的学校,我就从专业开始考虑。比较说高二的时候不行了就紧急转型,这个紧急转型确实中央美术学院就是这个坎儿不可能设太高,设太高确实有一些专业基础和技术很好的苗子进不来,所以门槛儿设的相对较高。但是还是阻挡了很多很好的有艺术功底的孩子,没办法门槛必须要设。 这个时候转型的孩子、家长就开始,当它瞄到越准的时候越晚,促成了专业速成班的蓬勃发展。初二读完了不行我的孩子看着就考不过去了就赶紧学艺术(看来还有点天分),可能很多广大的家长孩子都不愿意听,但是我觉得这个很多一部分人是这样一个状态,转了促使这样速成培训。 主持人:近3年艺考人数的火爆剧增,是不是与艺术市场发展的有很大的关系,有人形容2005年的艺术高考就像超女一样? 孙伟:我们把艺术院校涵盖面太大了,因为很多是设计来讲,纯艺术院校还是很少,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整体发展需要设计和艺术人才市场还是很大,其实我相信你们在座都是学艺术、学设计出来的。非常多的人去学其实它是有市场的,其实艺术在人生里面,在社会整体的结构里面占很重要的一块。你说我们目光所及的地方哪里没有设计、美学成分、艺术的东西在里头?艺术和设计都一样都得服务。 当然我们说服务就是看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主持人:就像在中国巨大的艺术产业里面,您觉得附中或者是这种中等美术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并且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孙伟:我们本身思考的话教育特别是中等艺术教育和初级美术教育挺多的问题,我们是在一个社会整体的转型期(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在一个转型期),教育体制也要转对教育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也要转型、有变化,原来大家的期待是不一样的。 你比如说对举个例子中央美院附中的话,家长现在送孩子们就是我能进到这个学校,这个学校很好,很好的师资力量、很好的历史、有很强大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有很好的架构能够通过四年的培养把孩子送进来达到一个很好的基础,很适合去读最好的艺术院校,能够进中央美术学院。 所以家长判断就是这么往里边送孩子,这是大人给孩子设计的一条路,然后社会我们提供了这么一种模式,造就孩子生产知识或者生产知识分子、或者生产艺术家的模式,这个环节就是造就胚胎。这个环节就是喂养,下一个环节就是慢慢成长开始学走步,下一步就是学跑步,再一步就是学跳高,明天你就可以翻越多高的高度。 我们社会职能就锁定在这里,我们的社会职能并不是我们作为真正的艺术教育者应该这样的,社会和家长还有体制等等把它放到这个位置上,还有社会变化放到那个位置,目前只能这样做。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很被动,其实真正孩子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里面(15岁—20岁这期间)非常重要,这个时候前面需要非常感性的东西,有这种天分和基础。然后在这段时间打一个比较牢固的、比较扎实的走一条正路,别太野路子,在这里面走点正路。中国一些技术训练,通过艺术的训练、情感的训练使他能够为了将来以后能够从事艺术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这是他应该做的。 但是我们现在没办法有很多门槛,很多的限制(家长的限制、体制的限制、孩子自身的限制、教师的限制、市场的限制),其实都是统统一句话就是在市场里面很难。 主持人:我们在中央美术学院,因为现在是毕业很多院校高效毕业生作品展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好多宣传作品展被商业化,在现场的时候被收藏家或者是画廊买掉,您觉得在这个时候学生如果没毕业就和市场合作怎么样这个您怎么看待? 孙伟:我觉得很好,说明两方面。 一、学生优秀,所以他的作品才能出去。起码他作品能够成样子可以出去,或者他关注的东西被社会认可了,被社会的某一方面的人认可了,要不人不会去买。 二、说明这个社会看来是有钱了,多少人都可以买需求量大了。但是为什么能卖掉?原来怎么卖不掉? 现在有市场了市场被培育起来了,是学生作品提高了?我想应该是。是市场的容量大了?我想应该是。但这里头有没有别的问题我就不知道了。 主持人:现在市场比较卖好的作品带有一个符号性的模式,有很多高校的学生甚至是高考的学生就去按照那种图像、图式去画画,如果应该是高考之前或者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应该是基础课比较重要的,但是有这样的模仿去创作您怎么看待? 孙伟:我觉得太正常不过了模仿就模仿,对教学上当然没有好处。你没有真正去体会艺术的价值,没有办法,我说做一辈子模仿就完了,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学术品质在哪儿?学术价值在哪儿?比如我们教学每一个科目的练习,每一个科目的作业、课程都有要求,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我感受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