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志阳:批评家的批评法
2007-06-18 17:29:55 原志阳
最近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批评方法论的问题,一时间批评方法论成为了热门的“公众话题”,笔者这一段时间也在对段君和吴味进行关注,发现他们的问题恰恰都出在自我认识到的和自我进行时的“相反化批评”,进一步说就是“说得都对,一做都错”,在评论当代艺术批评时他们都认识到当代艺术批评存在着严重的“文学化”、“散文化”倾向,缺乏自身的科学性,这是他们说话正确的一面,可是当他们面对着具体“文本”时他们就“情感化”起来。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他们自身批评系统的老化上,当代批评已不再是以联想和感叹“具优”的文学批评话语和诗学批评方式来说话,不再是古典时期的“文学叙事”与现代艺术时期的“诗学想象”。它要求批评文章与随笔、小说等方式的文体给以严格区分。 吴味和段君之所以会发生这场“相互猜忌性的争论”,主要原因就是王小箭先生的话语过于“概括性”的原因,这种说话方式似乎很容易让不能产生即时反应的人产生“宏大叙事的怀疑”与 “胡乱叙事的想象”。当然,这里边也不乏“中国汉字系统”的表述功能低于英语系统表述功能的原因,如果要举一个在这种汉字系统里将表述功能做的比较好的批评家的话,那么王南溟先生应该算一个,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那些被别人“称为胡乱造词”的批评文章里看得出来。说到这里我们最终就把问题的根本追踪到当代艺术批评写作的问题上来,也就是“当代艺术批评如何写作的问题”,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首先要有一种文化批判意识,要具有一种文化现代性,要对不好的社会现象给以批判和对当代社会消费等特征给以警告和提醒,而非是自我的呼吁与感叹,或者更甚者的一种“新现实反映论”或“自我感觉良好论”。(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成为王南溟先生所说的“大头小妖怪”和“改革开放”现实主义艺术。) 具体到吴味的文章《 批评不是“连蒙带猜”》,我可以公正且毫不犹豫地说出吴味犯了一个和段君同样的错误,即将批评“感觉化和猜想化”。从而造成了“一种相互猜忌的局面”。 吴味在他的《 批评不是“连蒙带猜”》一文中在论述了批评不是“感觉化”之后自己又无意识的陷入了“感觉化”和“猜想化”的批评惯习之中。 吴味先是引用了段君的《酸腐的批评》(《美术观察》2007年第5期,《美术同盟网》2007年5月29日“特别搞搞震”栏。)一文中的几点“感觉化”的批评语句给段君以批评。如下所示: 段君说:“除了贾方舟和杨卫多年来不时独立策展,其他人都不在当代艺术的风口浪尖,尤其是王小箭当场坚决表示他决不策展,理由是他有自己的公司,他可以轻视、可以不向金钱屈服。王小箭的强硬姿态,看上去冠冕堂皇,实际上绵里裹针,话里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1、自己有了钱,不向金钱屈服,才可以做批评家;2、策展就是为了钱。王小箭不无嫉妒地说:听说冯博一一年办多少多少个展,全世界都是冯博一的展览。我们姑且把王小箭之流的批评家叫做‘酸腐批评家’,看到策展人操作展览,红透半边天,身边有一大群艺术家跟着转,成为在各类媒体上频频露面的公众人物,而自己又不肯身体力行,同时还想维持所谓批评的脸面和自尊,实在迂腐,而且我们也没有看到王小箭这些年来,有几篇带有批评性的文章出来”;又说“可惜,在各种场合都听批评家说话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批评家们也心知肚明,转而往回寻找另一种发言方式,即在比较专业、权威的媒体上撰文说话,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可王小箭酸不溜秋地在研讨会中多次重提他曾参加过《美术》杂志的工作,这种抛售老家当的做法,就酸腐可笑至极了,仿佛是在威胁艺术家,你不让我坐在体系中间,我就将你拿出美术史。所以当在场的杨卫说到‘其实很多艺术家对批评家还是很看中的,而且很期待的’,正襟危坐的批评家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感觉化”批评表述,如下所示, “段君如此批评王小箭,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因为段君的批评不要说“客观证据”,就是在“逻辑”上也讲不通。“王小箭的强硬姿态”难道就是段君所说的意思,难道就一定不是只针对自己的批评立场和策展的商业化问题而言?王小箭多次重提自己曾参加过《美术》杂志的工作,难道就一定是“酸不溜秋地”地“抛售老家当”?难道就是在“威胁”艺术家?难道就不能说是在批评艺术创作的功利化和强调媒体的学术性?或者强调批评家、媒体和艺术家之间的有效互动?( 《批评不是“连蒙带猜》” ) 值得为吴味高兴的是他意识到了批评不应该“感觉化和猜想化”,但是在运用时却犯了自己已经意识到了的错误。由此可以看出吴味对新的批评方法还没有掌握,这就必然导致自己的“自反自”的尴尬局面。但是吴味在批评语气上却是达到了一个可以被夸奖的地步,他特意运用了多个“难道”来增强自己的反问语气和反问效果,从而证明给大家看他的“小学语文功底还算深厚”的道理,同时也证明给大家看他的联想功能绝对不弱于段君。 之后吴味又大做一番论述,似乎在与他人争抢着要做王小箭先生的“话语代言人”。吴味写到: “我在《艺术批评的规范》一文中还写到:“针对文本自身而不是文本之外是现代学术批评的要义,即我们应该倡导:文本之外无批评。当文本本身明确牵涉到学术动机、人情世故、人事关系、人品道德等等非学术因素,艺术批评当然也可以针对这些非学术因素进行适当的论述(注意“适当”,我宁可提倡尽量避免非学术因素批评,因为它对于学术来说不会有太大价值……),但当文本本身没有明确关涉到这些非学术因素,那么针对那些非学术因素的艺术批评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还因为批评指向的本末倒置而降低以至完全丧失艺术批评的学术价值,甚至扰乱学术争鸣的风气”,所以,对王小箭那些话,完全没有必要扯到他的动机和人品,而应该讨论他的话牵涉到的策展和艺术创作的拜金主义问题(这些问题是明摆着的)。” 针对吴味的话语代言,我这里要反问一下吴味先生,“王小箭先生是没有说话的能力而通过“心灵感应法”来给你传达出他的话语表达原意呢?还是你自己的自作多情式的话语想象能力的极限发挥?”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