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画市场态势看收藏价值的选择
2007-06-19 08:49:18 佚名
中国画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复苏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经过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的“井喷式”行情后,目前已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期。从2006年元旦至今,中国画市场由疲软到进入冰点的状况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当前中国画市场的状况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画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当前我们面临的市场状况是淡季,还是一个相对长的调整期?如何来甄别中国画的收藏价值?对中国画的收藏价值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选择视角?对于这几个问题,择其要点作一个简述。 中国画发展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日益加强,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长远的趋势。 中国画市场在发展中经历了“走穴”推广、拍卖、画廊营销三种市场形态后,目前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人们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谁,以及什么样的作品值得关注。中国画廊联盟认为,中国画市场已经越来越凸现以下几大趋势:第一,在受市场追捧的所谓经典名家、大家的作品的市场价格迅速见顶的同时,藏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现了中国画市场的巨大风险,藏界和画廊在茫然问寻找着新的生长点。可以说,只要有明确的艺术定位和市场定位,中国画家不分年老年少都有可能成为藏界关注的“黑马”。问题的关键是谁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第二,中国画市场在容量迅速放大的同时,面临着中国画作品数量的泛滥。不可回避的是,中国画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即同一个画家的作品,那些用心之作、精品将会受到市场的追捧,而那些应酬、应景之作,将会降入垃圾作品行列,无人问津。第三,中国画市场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过去,可以进入市场、取得成就的画家可能有几百名,大家都生活得很好。但随着市场关注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会发现,也许只有二三十人生活得很好,过去很多风光的画家,盛景难再了。市场是无情的,只有认真地面对市场,才有可能被市场所关注。第四,在中国画市场的格局中,画廊(包括网上营销的网上画廊)将成为中国画市场的核心力量。画家会越来越多地发现,他们的市场阵地是画廊,画廊才是他们进入市场的最为可靠的通道和合作伙伴。在这个问题上,谁认识得深、认识得早,谁将在市场拓展中占有先机。 发展永远都是波浪式的,但愿我们都有慧眼,不断跨越低谷,站在波浪的峰值上。 目前中国画市场怎么了 面对众多投机者,当代中国画作品买卖双方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当运作、炒作盛行的时候,当形形色色的评论家都面对真相集体失语的时候,人们有理由对中国画市场发问、反思!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绘画已进入一个初步的调整期。在这个时期中,画家会出现结构性的市场状态:那些学术定位明确、市场定位清晰的名家,其价格会继续上涨;那些虚火太旺、已将5年内的潜力充分释放的名家,将面临市场的滑坡或大滑坡。据初步估计,2007年下半年会逐渐进入理性反弹的阶段。市场是无情的。谁不注重市场规律、不尊重收藏家的利益、不认真对待艺术及作品,谁的作品就会在这个调整期中被扫入收藏垃圾的行列中。淘汰的大浪不分老少、不分地位高低,也不看名分轻重。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生老病死,谁也阻挡不了,只有艺术之树常青。现在,大家要扪心自问:我们作好准备了吗? 如何看待收藏价值选择 面对市场的迅速分化,广大藏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收藏谁的作品?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能完全阐述清楚的,但我们可以从当代花鸟画收藏的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 百年以来的中国画坛,花鸟画高峰迭起,大师不断涌现,但中国的传统花鸟画只是到了清末的吴昌硕之后,才开始了现代形态的进程。此后的齐白石、潘天寿,以及李苦禅、郭味蕖、崔子范等,都是在这一线索上各自发展并且形成和树立了自己的流派和高峰。当代的花鸟画呈现出更加多元、多样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美术之后,近20年来许多中青年画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途径。现在,我们尝试从有影响的写意花鸟画家中拣选若干位,通过对他们的艺术点点评和比较,讨论一些有关问题。我认为,评价一位画家的艺术作品,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看他是否成功地研究和发扬了中国画传统;二是看他在传统的延续中是否有所创新,他的艺术是否具有原创的价值;三是看他的成就是否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在大写意花鸟画家中,张立辰成名较早。他在20世纪80年代即成为大写意花鸟画的重要画家。他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大写意画的传统作了精神上的把握。例如他1990年前后画的竹子,多为风竹、雨竹,总之是强调竹子的生动性和人格化的生命意义,而不是像许多画家通常画的剪影般的竹子、静止的竹子、技法中的竹子等。张立辰的画讲究“气”,如石涛所说“先以气胜”。“气胜”是张立辰花鸟画艺术的成功之处和显著特点,同时也成为他的误区和局限。后期张立辰的作品由于过分强调“气”,而缺乏具体生动的内涵,往往盛气凌人、大而无当、空洞无物。张立辰早期作品的成功是因为贴近了大写意画的生命在技法上,当今少有人能比。郭石夫的画强调笔墨的老辣厚重,讲究线条的运转变化,整体画面散发出传统写意画的意韵和美感。郭石夫花鸟画的优点及弱点都源于传统,而传统是一把双刃剑。当传统到了几乎没有什么不传统的地步,也就说明了郭石夫作品中传统精神的力量。同时,也要知道,如若这般,因为有了吴昌硕和齐白石,还需要你郭石夫作更深入的传承与出新吗?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传承和个性绝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中国画传统的传承使命,说到底是画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出新的使命。因为,如果没有代代的出新,传统便会停滞和消亡;而只有不断线——“意”。对于中国画,无论大写、小写还是工写,其实都是为了写出“意”来。无“意”的工写只能成为花鸟的标本,无“意”的小写无异于技法的卖弄,无“意”的人写就好比常人的说大话,都是要不得的。现在,张立辰的大写意作品往往“大写”多了些,“意”却少了些。 郭石夫是当今传统写意画派的重要画家。他的最大成就是忠实地传承了清末以来吴昌硕、齐白石一脉的写意画传统,尤其地创新,传统才可得以继承和发扬。以此而论,郭石夫现在的大写意画的艺术价值更多的在于源于传统。一位已到耳顺之年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个人风格还在不断成熟,出新意识还能如此持续,实在是大家风范的表现。 郭怡孮 是位锐意创新的画家。他还非常注重理论思考和研究,所以,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突破传统、创立新意的强烈愿望。郭怡琮对传统花鸟画的批判态度是明确的。在他的作品中装饰风格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借鉴,几乎掩盖了中国画的审美意蕴,这使得他的一些作品新则新矣,但却失去了中国画本来独有的审美风采。这种以牺牲中国画审美特征和底蕴为前提的创新,值得商榷。郭怡综花鸟画的闪光点其实仍在于那些已经保留得很少的承继家学的部分。其父郭味蕖先生那种以学者的眼光和文人的作风描绘平民意味和寻常风物的成功探索,其实是花鸟画面对新时代的一种睿智选择。郭味蕖先生从题材到技法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为什么连郭怡孮 也没有认真地去研究和传承这些了不起的经验并且发扬光大呢?这使我们感到遗憾和费解。郭怡孮 的创新之路似乎走得太匆忙了些。 何水法曾经受过良好的中国画传统教育,他对中国传统花鸟画有过深入的研究。何水法的作品至今仍然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韵为基调。他自诩搬掉了传统花鸟画中石头的所谓功劳,不过是反映了他对传统花鸟画构图改革的努力,而于中国花鸟画的创新并无实质性意义。反映在其作品中,他经常采用平面构成的形式处理画面,这其实也是许多画家经常采用的。我们觉得何水法始终在寻求自己独特的线条和笔法,并以此带动着水墨和色彩的运用,这种追求和实验倒是很有意义的。此外,他在色彩方面追求现代感的努力也值得称赞。何水法的花鸟画虽然搬掉了传统花鸟画中的石头,却还脱离不开传统花鸟画折枝花卉的形式范畴,所以,他的画无论篇幅大小,都给人以折枝花卉小品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在意境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何水法作品中透露出的不拘小节的名士派风格,也显得有意味。真正的大师是难有各种习气的。 在写意花鸟画界,张士增是新的一家,他最近几年异军突起,受到广泛关注。他的作品总的面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方面,他的画在底蕴里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又明确地显露出开放和求新的当代品格。他的画似乎直接来源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极端:一个是地道的中国画传统,一个是西方美术的写生观念,张士增能把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恰如其分、不动声色地融汇到自己的创作中。其对理念思考、技法运用、分寸把握所取得的进展,值得当今画家思考。张士增长期以来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经验以及在书法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都支持和滋养了他的绘画。张士增曾受过相当好的西画功底训练,特别是在色彩方面,这也成为他相比其他画家而言的优势。在他的作品中,新颖的、强烈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色彩感,丰富和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面貌。这种新的色彩风格已成为张士增花鸟画的主要特征。继承传统的写意性和创造新的色彩感,组合成了张士增重彩写意花鸟画的内涵,也成为他的花鸟画的独特风格。张士增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和完善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古典主义的守望者中,有一位是霍春阳。霍春阳的作品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古典主义气息和孤芳自赏的唯美主义精神,这也正是其花鸟画的人文价值所在。要知道,在当今纷繁的社会中,能恪守这样一种精神并不容易。由于霍春阳的恪守,我们更加理解了古典主义在当代的价值以及由这种精神所生发的更深的意义。在艺术上,他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小写意风格,并且试着使其更纯粹化。霍春阳还是一位技法上的完美主义者,看得出他在技法上相当较劲、相当谨慎。技法的苛求和表现有时多少会伤及整体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艺术表现力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我们更想看到的是,霍春阳如何从现代的意义出发去阐释古典主义精神,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当代的价值。 以上只是以当代花鸟画创作为例,论证中国书画收藏的价值取向问题。绘画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永远的得失、永远的点评,其实皆为历史的一瞬,最终还要交付更长的历史去判断。所以,现在说对说错都不太重要,还是实话实说的好。对于收藏的价值选择,在作出分析判断后,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毕竟,价值不同于价格。我们要跨越历史地看待中国画市场,看待画家及其作品。我们最起码要从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去考察一个画家及其作品,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及选择。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