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街面展示和兑换
2007-06-22 12:59:57 野牛
自从生活创造了艺术,艺术在诸多因素协助下,与生活拉开距离,离亲叛俗,把自己高拔于大众之上,也荣耀,也冷清;也富贵,也贱贫。符合正道,则在学院和馆展有一席脸面,是为权威。 然则并非谁都是权威,大多数艺术家都不是权威。 现代主义的观念艺术向这种权威发起了攻击,它的非崇高、贫民化倾向试图将艺术反归于生活,弥平艺术和生活的鸿沟。这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艺术消解了传统艺术的徒有其表和不真实性,但是它的非审美的、反审美的主题和形式特征,只是强调了哲学的抽象性、思想的批判性和自我的绝对释放,虽然对艺术史构成了进步和成就,但它的局限性很强:只是几个艺术家的事情,一批艺术家的事情。仿佛只是将艺术从高位挪到了低位,概念性很强,单方面性很强。场地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很远。仍然是水和油的关系,不能见容于之中。虽然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已主导了一个时代,但是作为艺术它仍然自我隔膜。 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需不需要交流和兑换?在资本趋于强势的社会环境里艺术怎样选择生存? 如果承认艺术的这种交流和兑换的需求,那么兑换的条件是什么?谁购买(收藏)?为什么理由购买(收藏)?资本因素的强力介入会怎样改变这种前提?这种改变是否会改变现代艺术的本质?这是否又构成了艺术史的进步或回归?等等。 众所周知,非审美的、反审美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观念艺术,看重的是抽象的观念意义和自我释放,而不看重艺术的装饰性、审美和世俗情怀,甚至是唱反调而存在的。这使它们的大众传播和兑换(收藏)成为问题。谁会以收藏的意义(作为艺术商品,而不是作为学术象征或艺术史价值)购买杜桑命名为《喷泉》的尿壶并陈之于大厅呢?杜桑本人应该也不会把它供奉在自己的雅厅之中以乐人乐己! 因而,商业文化、市民文化对纯艺术是一种反作用,但反作用并非没有意义,反作用对正作用是一种刺激,反作用越大,正作用也同样更大。 但是它们对纯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行画,就降低了艺术的内在价值和艺术性。但这只是因为行画的简单复制、缺少创造性的低技术水准造成的,而不是商业因素、市民因素、资本因素介入和考量的必然结果。 “用”是一种尺度!世间凡物莫不如此,艺术也不能例外。如果艺术不能正视、适应资本环境的时代趋势,它必然不会有出路。相反,突破纯艺术、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已声名狼藉,早失却当年崭露头角时的革命意义和活力导向)的艺术家单方面性,需要一种更大的能耐,从某种意义上说,单方面的艺术家创作容易,将这种创作广泛地认同很难!难于上青天。能够如此者,是一种新的能耐,一种新的市场审美的能耐,构成艺术史语境的时代性再发展。 商业主义、高科技、后物质主义,不仅看重创作本身,更看重这种创作的交流和兑换,甚至交流和兑换上升为艺术的主导地位,艺术本身只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传播的目的:虚名和实惠。这正是商业主义艺术存在的价值观。是非曲直,潮流使然。 深圳创库当代艺术进社区系列展示活动,是一种艺术家和艺术平台的主动,一种良好的态度,但仅此是不够的,交流和兑换必须具有主题、情感、审美等语言和形式的多方面交互性,只有双向认同存在,互动需求存在,才会两厢情愿,两面讨好,互有热情。这不仅决定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也决定艺术家和艺术史的命运和发展。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