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朋:招生与就业
2007-07-13 10:01:01 耿纪朋
从春节前后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美术类专业考试终于接近尾声。美术类和其他艺术类的高考生源有每年上升的趋势,这已经普遍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前几月在某报名现场一位学院教师高举“求求你们,别再考了”的牌子跪下的事情被当作行为艺术吵得沸沸扬扬,但是这件事情应该引起艺术教育者们的深思,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艺术家吗?中国应该加大普通艺术教育的力度,同时应该提高艺术专业艺术教育的质量。 笔者记得以前的专业考试不仅是包括现在普便存在的素描、速写、色彩(水粉),主要考试科目还包括图案、构成、设计小稿(设计类),书法、国画小品(国画、书法类),油画头像(油画类)等等更为深入的专业考试科目。早年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只有十几个名额,扩招之后却是几百个名额。以前许多人是考了许多年才考上专业的美术院校,基本功已经相当扎实,社会经历也相当丰富,所以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现在扩招了,入学门槛必然相应地放低,不仅专业考试科目减少至两或三门,素描、色彩(或加速写),对于技能水平的要求也相应降低了。使许多“投机分子”进入艺术的殿堂。 之所以称之为“投机分子”是因为艺术类的文化课考试一直很低,虽然现在有提高的趋势,却仍然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分数。许多学生文化课不好,或者是英语不好,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艺术之路,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喜欢艺术吗?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痛苦的。以前存在非艺术界人士转行从事艺术专业的情况,现在却又逆转,究其主要原因是扩招后考进来的许多艺术类考生并不喜欢艺术。 无论是艺术家(狭义)还是设计师的成长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都是身心融入艺术经受考验的过程。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从事艺术的人挣钱多,挣钱容易。诚然,由于近年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成为许多人投资的方向之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设计行业的兴盛。但是艺术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有不同的层次,艺术界人士在底层生活的并不是少数。特别是现在艺术类人才大量涌向社会之后,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事传统的纯艺术专业学习的学生,即国、油、版、雕等专业的学生面临普遍的危机,因为艺术市场虽然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消费的对象,但是对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很难跻身到一个高度,大多数人面临转专业,从而从事设计等行业。设计类的学生面临其他艺术专业和计算机等专业融入本行业的问题时已经感觉到有人员过剩的危机。笔者年前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招聘会上得到设计类人才已经过剩的消息,昭示着设计人才已经趋于饱和。各综合院校普遍开设设计专业,招聘教师已从本科生要求升至硕士研究生以上,所以在这个信号的号召下,许多学生已知“明智”的选择考研究生,但是在研究生扩招大潮中,三年以后出来的研究生就能顺利的找到合式的工作吗?一个字“难”。就业的压力并不是艺术类独有的现象,其他专业也同样存在。但是艺术类的情况有没有特殊,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高考中艺术类招生名额首先应该缩招,具体名额的确定应该是相关部门结合社会调查而得出合适的参考数字。考试科目应该结合专业要求进行,虽然素描、色彩、速写作为基础训练不可忽视,但是对于中国画专业而言对笔墨的运用更为重要。这样实行的前提是高中以前的教育应该加强普通美术教育的力度。高考的文化课分数应该适当提高,一个好的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设计师更是如此。加强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中艺术系科的审核。审核并非停留在表面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未必比本科生学历的教师好,甚至不如,应该从教学能力上去审核教师资格。图书馆藏书数量多不如质量精。系科的构建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是否到位?等等。各方面可以制定硬性标准的当然是按硬性标准审核,但是要重视弹性尺度的设置。 艺术高等院校教学应该始终强调人性化和技术、艺术双重的标准,考生入学考试应该一律经过面试,当然可以在复试时进行。但是复试应该在文化课考试前进行,这也是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应该让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充满艺术化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同时不能忽视其社会性的要求,所以艺术院校的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而不是学院体制的牺牲品。 2007年4月于虎溪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