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青花瓷器鉴定释要
2007-08-02 14:25:49 林尊源
青花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制作技术完全发展成熟。特别是在明代和清代的早、中期,青花瓷无论产量和质量均达到了鼎盛时期,真正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中白地青花瓷是流传最广、存量最多、最受欢迎的陶瓷品种,也是当时从宫廷到民间及在外销陶瓷中为最常见的陈设品和日用品。后来在白地青花瓷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与青花瓷有关的新品种,包括带青花的五彩、斗彩、三彩、粉彩、矾红彩、描金彩等彩瓷品种,还有各种色釉青花,如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黄釉青花、绿釉青花、酱釉青花和蓝釉描金、洒蓝釉以及青花釉里三彩、青花釉里红等,但最具代表性的仍首推白釉青花,并在元末明初,青花瓷生产技术和装饰艺术风格又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以及欧洲和中东部分地区。清代嘉、道以后,青花瓷生产才逐渐走向衰退。 明清两代遗留的器物数量很多。各地青花瓷的窑口良莠混杂,曾相互影响。早在明代中、晚期开始,就有仿制明早期宣德朝青花瓷器,到了明末清初,青花仿古瓷又有新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出现了大量仿古赝品。由于明清两朝距今时间较短,瓷器质地和造形及在器型方面变化区别不是很大,如光依靠科技测定方法是较难作出准确判断的,故目前还是要结合工作经验和以目测为主的办法来进行年代真伪鉴定。这里讲的鉴定常识主要是以景德镇明清时期青花瓷器为重点。仅是个人一些粗浅的学习体会和不成熟的看法,其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诸位行家读者多予指正。 青花瓷主要是属于一种釉下彩,是以含氧化钴的彩料在白胎上绘画纹饰后,在内外罩上透明釉,再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明清两代在各时期不同的胎釉、造型(器形)特征,不同的绘画风格(构图、用笔、题材)和装饰手法,使用不同青料的所呈现的发色效果以及不同的烧造方法和制作工艺等,所有这些,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些都是我们辨伪、断代的重要依据。必须牢牢记住其中要点、重点部份,即包括特有的、代表性的器物造形或能反映出较为典型的时代特征。而对于那些一般的或常见的、共有的器物特征可以不必详记。还要注意一点,由于年代的早晚、原料优劣,技术的高低,还有烧成温度等造成的差异,如由于不同的烧成气氛(氧化焰或还原焰)和不同的烧造方法以及不同的窑位和窑炉结构等,都会造成产品的差别。因此,即使是同时代的品种,所呈现出的面貌特征或许部分相同,但不可能都完全一致,不过,其中必然有着共同的时代气息。有的还会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比如,外销瓷在造型、用料、纹饰、装饰手法等方面,与同时代器物相比,往往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目前开始大量采用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通过碳十四、热释光等来检测古陶瓷胎釉中化学成分以及老化程度等,以此来确定器物的年代固然有一定科学依据,但这些方法对年代较近的器物或受过人为干扰的伪品还不太适用。因为如今仿古工艺水平非常高超,能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复原古瓷中有关数据和化学成分,而且几乎都能做到天衣无缝。甚至可使现代科学仪器测试失灵。有的高手所仿制的赝品几可乱真。因此,除了使用科学仪器检测外,结合实践经验对鉴定明清青花瓷还是十分重要的。 青花瓷器与其他类别瓷器鉴定大多有相通之处。主要也是从瓷器的造型、胎釉、纹饰、青料发色、制作工艺、款识等六个方面入手。什么样瓷器风格,出现在什么朝代,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以观察青花色料变化和纹饰画风(用笔、构图、题材内容等)以及制作工艺特点是鉴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东西要经过多方面综合观察,也有的则单从某一方面就可以一锤定音而确定真假,这主要是指在要害部位和关键特征方面。在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胎釉 要先从认识真品入手,首先对真品特征心中要有数 与真品相比,假的或新的仿品,其胎质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这是因为真品和伪品所用胎料、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过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由于仿品大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如新的仿制品多采用灌浆法、压模法,胎体过于规整,且在胎釉加工时,胎质有的显得过于疏松,有的则过于细腻,但仍不如真品坚硬掂手。仿品的胎质釉面往往过白,也有呈现过青或带青灰色的(与明清时期的亮青釉不同),如釉面未经做旧,大多显得浮燥、火光十足。且釉水或稀薄或厚薄不匀或呈疙瘩状,并带有现代瓷特征。经过人工做旧的仿制品,有一种干涩、或暗淡感,釉面毫无生气,没有古瓷那种因烧松柴而出现釉面莹亮、特有的自然泛青色(含有铁分)和因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宝光(包浆)内含温润感。还有古瓷(多见民窑)大多施釉肥润,多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不过现在的造假高手也都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信息来分析研究,并利用所掌握的真品胎釉成分配方或仿造古代窑炉、模拟出真品烧成气氛、并恢复当时各种生产工艺过程,如利用有经验的老画工绘图、手工拉坯和修胎、成品再经过松柴烧制、最后进行人为做旧,故所仿伪品几可乱真,应特别引起注意。 (二)看纹饰 纹饰内容和装饰风格往往决定文物的年代特征 高明的作伪者多是鉴定方面的行家里手,对真品的面貌、特征、用笔、用料方法都十分了解,而且其手上大都有古瓷样品,故所作仿品在纹饰题材、图案布局、绘画手法及造型变化方面都很逼真。不高明的作伪者的仿品大多是依照图录或照片模仿,依葫芦画瓢,主要是模仿真品的外型和纹饰概貌,有的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面面俱到,但由于过于仔细而适得其反。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只能模仿看得到部分或一些表面现象,其中隐蔽部分或难以发现的细微特征常被忽略,往往由此而露出马脚。还有的过分强调或有意突出真品的某些特点反而弄巧成拙。更有甚者,所仿的纹饰图案没有任何根据,只是凭空想象,胡拼滥造,结果搞得不伦不类,漏洞百出。(图1、2、3) (三)看“包浆” 仿古和作伪的器物表面多带有“火气(或为浮光)”,年代愈近火气愈强,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感觉,这与历代老的仿品也有所区别。虽经过人工做旧处理,如手磨、酸蚀、茶煮、烟熏、土埋等各种去光处理,但总会在某处或某点暴露出人为的做旧痕迹,如器物表面的光亮不自然,或在釉表出现酸咬现象,更没有真品那层柔和、光亮的“包浆”。大凡传世品或老旧的器物(包括瓷器、木器、铜器、玉石、纸绢等物品),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又经过长期用手抚摸、把玩、擦拭或在空气、灰尘、油渍作用下,在器物表面,特别是用手经常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形成一层由内而外很温润的光泽,行话就叫做“包浆”。产生的包浆有厚有薄,要看时间长短而定,包浆光泽多内敛含蓄,有无色或带色之分,根据器物的质地不同,如玉器、瓷器、竹木器、纸绢等物品产生的包浆各有不同。有的把“包浆”理解成是一种人为着色或是附在器物表面的皮层是不准确的。另外,传世品经过世代使用后,会产生自然陈旧、刮伤、碰撞、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即所谓自然形成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如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在地下,还会带有深入胎釉肌里的土锈和水浸痕迹。不过,如是出水的瓷器或没有使用过的古代器物(包括窖藏或库出器物)这种迹象就不明显。故要细致观察并记住出水器物所具有的特征,如看看胎釉有否受海水长期浸蚀后留下的痕迹,有的表面会呈失透或微光状态,或带有深入肌里的水锈泥污等,或附着有某种海水生物自然生长痕迹。但要注意有的是人为粘上一些贝壳之类,以冒充出水器物,不过其手法显得极为造作、粗劣、不自然。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然现象,什么是人工痕迹,如人工做出的“包浆”,多采用酸碱浸泡、再细砂纸打磨后擦油,或经人工染色以及在新仿品的底部和器表涂擦上一层黑灰、油垢等物质做旧,还有的是长期不断地用手抚摸后形成的光泽。但这种人为“包浆”显得浅薄、轻浮,其亮光外露,不够深厚和含蓄,且釉面颜色光泽都不自然。或表面(釉面)多带擦痕或有一种怪味。这些都要经过细致入微察看才会领会到的。(图4、5、6、7) (四)看画风 由于新仿品刻意模仿真品蓝本,只能依样画葫芦,故用笔就显得拘谨、迟缓、缺乏连贯性,其轮廓线条生硬呆板,软弱无力。构图亦多显松散或感觉累赘。不能像真品绘画那样用笔随心所欲、浑洒自如,其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且画面布局也比较紧凑、合理。有的绘画高手仿制纹饰也画得很像,但往往只是形似,不能神似,显得工细有余,生气不足,缺乏真品那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韵味。好比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习惯动作等(如同模仿明星脸一样),但其内在气质和神态,很难模仿到位,只能仿到局部或其中某一点。 (五)看做假(即人为做旧) 作伪手段近年常见的几种手段,一是老器复窑,即由于老瓷的青花呈色不好、或是生烧瓷(胎釉未烧结)、或是真品破损后再经局部修复,还有的是素面真品(即白釉器)新画花纹和素胎(无釉器)重新上釉等情况,但均经入窑复烧,这类瓷严格地讲,应为老瓷胎、新手段,或称半旧、半新瓷更为确切。因复窑后其釉面多带有火气,或釉面会出现小黑斑点现象。并且在新、老胎釉、青花和纹饰之间往往显得不太协调。故这些复烧瓷常被认作是新仿瓷,但从整体面貌、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观察,还是古瓷的成分更多些。二是新器做旧后,又改装老底。其底面新、旧胎交接处的接痕,多隐于足边釉内,并用胶水覆盖,不易察觉。可试用指甲或刀片刮除胶层,即可暴露出痕迹,另可于暗处对着强光,从器口往内底看,就能发现环状接底痕。三是将新仿品砸破后,重新粘合、拼接成残缺器,再沾上泥巴做成出土的样子,四是利用残缺古瓷(标本)的不同部位相粘接,拼凑成为另一个不同的完整器形。还有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即用化学胶水渗和石灰、黄泥、墓土等,做上假土锈,或用砂轮(或细砂纸)磨擦釉面,或破坏仿制品局部结构,如有意使得新仿品在口足耳腹等部位缺损、刮伤、裂痕、剥釉,造成使用痕迹假象等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样人为手段,其釉面、彩色、纹饰、造型以及在损伤部位都显得造作、生硬、不自然。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于地下,釉面常受到酸碱等化学物质浸蚀后产生局部(或全部)自然脱釉现象。与人工使用砂轮打磨或敲击形成的假脱釉有很大区别。 (六)看款识 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极具个性和时代风格特征的。仿品的款识往往显得软弱无力,体现不出书法的韵味。特别是要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和习惯性写法和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款体流行时间,以及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注意观察用以书写的青料(或彩料)深浅浮沉呈色变化。另外,如看到款识内容或字体写法与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不一致,就要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图8、9) 在鉴定中要注意到真、伪品各方面存在的差别,还要以真品为依据,将所见实物与考古出土的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款识等几方面作综合分析,看看整体面貌特征是否相符,相互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即表现出事物的时代共性。其青花图案、绘画艺术、装饰手法与同时代的艺术品风格能否互相融合。再看看实物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的出入情况,即器物有否出处和时代依据,如果找不到有力根据和确凿旁证,或觉得过于稀奇古怪,存在互相矛盾和不合情理地方,那就要对器物的可靠性打个问号。古瓷中各种时代特征不会同时发生在一件器物上,一般仅出现二三种(关键所在),如果显得样样俱全,或近乎完美无缺也是值得怀疑的。当然,没有见过的器物不等于就是假的或是新出现的,其中也有可能是真品。因为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从未见过的东西。有的是以前尚未被发现或未被证实的工艺和技术,如在器物的造型、图案、纹饰和工艺制作手法等方面,其中有的工艺技术可能在早期就已经失传,有的是在某个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还有的是属于少数民族的东西或国外的舶来品。 此外,每个时代(或朝代)自身特有的、典型的、代表性的器型、纹饰和工艺制作特点,这也是规律性东西,也可以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加以否定(反之也一样)。比如清代的特有的造型(器形)、纹饰画风、图案题材就不可能出现在明代的器物之上。所以,注意观察和了解器物的“时代气息”非常重要。在古代器物上,不同时代(朝代)、不同质地、不同地区、不同的窑口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往往会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面貌特征。我们在鉴定时只要细心观察、反复比较、认真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破绽,只要抓住一二点要害,做为突破口,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