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的传奇----杜泳樵先生
2007-08-02 14:27:21 何多苓
1977年,我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在校四年,有一位老师从未正式教过我们,但关于他的故事及偶尔一见的作品一直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一个传奇。他就是杜泳樵先生。 那时,除了从印刷极差的画册上看到西方油画的印刷品外,所能见到的原作就是老师们的作品。有一次,经重庆同学引见,得以拜访杜先生的画室。记得首先看到的是几幅相当大的花卉写生。从学油画开始,我就迷恋上了它的微妙、丰富的色彩,流动、凝重的笔触。而这些特征我都从杜老师的画上看到了,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杜先生本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轮廓分明的面孔,浓厚的头发和浓眉,使他显得极有个性。他言语不多,却非常清晰,使我获益匪浅。 毕业后回到成都工作,几年后,杜泳樵先生退休后也定居成都,于是不时见面,也见到他更多的旧作与新作。惊叹之余,也使我很感慨;以先生的功力和作品质量之高、数量之丰,完全应该享有一代大家之名,而实际上他历经坎坷,为人低调,据说多年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难怪在学校院里很少见到他,更少见到他的那些佳作。凭直觉,我想,如果我早生十多年,处于杜先生的时代,我的境遇比他好不到哪去。也许是惺惺相惜吧,我对先生另有一种亲近感,而他也对我挺看重。 在先生回顾展即将举办之际,蒙先生的好意,下面妄评一下杜泳樵先生的作品。 从杜先生5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扎实深厚的学院派技法底子。尽管他起步于俄罗斯学派,但从一开始他就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而是将自己身上特有的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加以错综有序的融汇,力图从中发展出一种富于感染力的个人语言和历史风格。由于时代变迁的特殊原因,杜先生那一代画家在艺术创造生涯中的种种心灵追求与技法探索,从中国油画史的角度看,既体现了某种历史性的成长与前行,也反映了与时代形成对应关系的局限性。除了让人们感叹于前辈艺术家的艰辛外,我个人认为,这种局限性恰恰是珍贵的,感人至深的,它使杜先生绘画中那种根深蒂固、符合他个人本性的绘画性得以留存。在杜先生近期作品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新时代所带来的某些变化:那些更为清疏节制的笔触,更为随心所欲,又更为精致考究。这种源于深厚修养的语言节奏,以及一如既往的敏感色彩,所有这些元素的贯穿也许正是所谓局限性带来的,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和老一辈中国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自豪感。这些财富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以上文字,谨以为杜泳樵先生知遇之情的感谢。 何多苓 2007年5月18日凌晨于成都
(责任编辑:李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