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瓶红酒说起
2007-08-03 11:13:55 刘骁纯
2006年6月初,南溪请我去看刚装修好的画室,画室地处北湖渠酒厂新开发的国际艺术园区,宽敞而又漂亮。南溪拿给我一瓶红酒,包装上的一个红点使我的视感觉受到了猛烈撞击,将水渍、染渍的意味和内涵在点中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者,我以前没有见过。我凝神注目着,那是在生宣上渗渍而成的图形。一圈一圈,圈圈不同;圆而不圆,不圆而圆;色冲墨,墨又冲色;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艳中见雅,气象空灵;似大花,又似女性的“众妙之门”。虽“笔法全无”,却不仅可入画品而且可入上品。 南溪面露得意,说红酒包装是他设计的,红点是他作品的局部。酒,是为下旬在新画室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水墨性情”开幕酒会用的,那个展览与性有关,主持人贾方舟很满意这个设计。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这局部就是绝好的独幅作品。 南溪后来画了一些单点的作品,可能是因为点子大了不好控制,终未画过这一个。 在南溪的作品《马术系列№3》的下角,我找到了那个红点,颜色要重一些,不及酒瓶上的空灵——南溪在电脑中对图像的明度做了精心处理。 他的新作最突出的特色是用网点组成图像,例如红色波普图像,时尚流行图像,围棋残局图像,老虎图像,马术图像等。这种方案并不值得惊叹,用网点组成图像在西方早已出现了多个变种。当然,这些作品的图像本身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个人特色的,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以此来肯定南溪的作品,显然又离开了“网点组成图像”这一要点。我认为南溪最重要的意义在点的突破。酒瓶上的点是一种象征,又是一种标高,南溪正是用在这个点中反映出来的作画态度,像圣徒一样来对待那千千万万个点的。南溪攻点凡20年,到这时,“南氏晕点”才算点血成形了。 与点的突破同步,南溪的另一种可以称为“南氏笔路”的东西也在迈向新境。这种笔路可以追踪到他2002年一批丙烯画的色块处理——Photoshop软件提供的一种类似套色版画而又不同于套色版画的简约色块效果。同年,在水墨画《何处是我家》中虎头和楼房的局部,适应于这种色块的笔墨方式开始萌芽。2005年以后,这种局部语素在他的画中不断蔓延,一点点将那些芜杂的笔墨语言排挤出去,2006年以后逐渐走向了纯粹。同样是红色波普图像,时尚流行图像,围棋残局图像,老虎图像,马术图像等,有的他用网点,有的则采用这种特殊的色块和笔路。 色块处理是由电脑图像挪移来的,这一点比较简单,难点在如何转化为笔墨语言。它的基本方式是大量采用润笔,在生宣上,润笔于未干时交笔会出现相互分离的水线,南溪有时就借助这种水线,塑造形体并使笔路清晰。利用这种分离机制作画,是一种常用技法,并不专属于南溪,“南氏笔路”主要特指另一种润笔技法:他在前笔阴干或半干时运行后笔,当后笔向前笔的边缘渗入时,会积叠成重线,南溪便利用这种积线,让他自然而然地形成造型的分界线、转折线、过度线。其实,这是一种早就有的积墨法,积墨交笔会出现一种时断时续,如虫啮木,如屋漏痕,自然成纹的线,这在许多人的画中都可以见到。那么,南溪笔路有什么特点呢?一在它和南溪挪移来的色块处理融为一体;二在薄积,往往仅两层,多也不过三四层,笔路由此而显得清新透明,积线由此而得到突出展现;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他这种笔墨用了好几年,我之所以到2006年才愿意使用“南氏笔路”概念,是因为直到这时,其中的笔气墨韵、笔意墨境才达到了某种深度。创意在今天并不意味着发现新大陆,而是意味着旧元素的新组合。 南溪一向思维活跃,经常会搞出个新的作品系列让你去看,但在深度上我却一直不甚满足。这一次不同,我真的没有想到,大半年未见,他在忙着建画室的同时,艺术上也出现了突破。 从去年到今年,他又有了推进。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