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述

2007-08-23 11:26:04 张钦若

  我的童年是在北方多山的小镇度过的,那里四面环山,溪水潺潺,充满生机,这样的经历注定了我一生对大自然的依恋!多年以后对大自然的吟咏已是我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
  人生有许多偶然,在这偶然中我找到了油画艺术作为表现手段,这实为人生幸事!家贫不幸不能进入大学学习,却有幸师从吴作人先生;命运不幸发配我到北大荒不能画画,却有幸重新面对自然,面对故乡的山水。正是自然造化的千姿万态滋养了我的身心。
  虽习油画,早年也画了大量“苏派”风景写生,但总不满足,身为中国人懂得“变有法为无法”“常中有变”的道理,思变成为我艺术道路的必由之路。自知是激情多于理性的人,写意、表意成为我艺术追求的方向。抛开再现的思维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技法,我寻找着能表现我的内心视角的方法。于是,中国画家的空间观念,民间艺人的造型和色彩观念首先进入我的潜意识,变固定视点的三维空间为空灵的多视点平面空间,变空间色彩为主观意念的大色域……由此我的画面发生了变化,这变化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促使我一发而不可收。摆脱了固定视角的束缚,视野更加开阔,色彩、造型方式愈加自由,画面的空间感觉忽远忽近、虚虚实实。
  有人曾问我,“您曾经画过中国画吧?”,我没有画过中国画,但八大、黄宾虹的绘画观念和风格对我的画风有潜移默化的大影响。虽不曾深入钻研过中国哲学、美学,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国学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哪有不受影响之理?我欣赏超脱情怀寄意林泉的中国画,并在我的画面上抒发表现“超然物外、萧散简远、高风绝尘”之想。随着年岁的增长,在我的画面上写生因素渐渐弱化,,也不很强调地域性,代之以天地混茫、云气飘渺、似真似幻的“心中之象”,想象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多,并强调与直觉感悟相伴而来的色彩随机性。
  近二十年,我们有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看到世界各国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了解更多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了中国的绘画艺术。我个人很关注西方现代艺术,一些艺术家的观点与东方艺术很接近,对我有很多启示,我很欣赏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以及新表现主义画家的绘画,这是因为艺术对于他们更多是站在个人反叛的立场上,反对环绕他们周围的物质主义;而我表现山川大地正是抒发对宇宙天地的崇尚之情,也是出于对物质主义的激愤。有人说“你的画越来越抽象了”,“抽象”意味着什么?我赞同毕加索的观点“抽象艺术是没有的,由于它的起始总得有所凭依,然后才能抛开现实的外表;因为对象的概念已经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个痕迹激励着艺术家,鼓舞他的思想,诱发他的感情……这些痕迹再也不能在画面里消失;即使它们的存在已是不可辨认了,它们仍然是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样,在我的艺术里不存在绝对的抽象意念,总是依托山川大地,因为我对它们有真情,因为人们不可能违拗自然,它们比最坚强的人更强!
  艺术自身不变,变的是人的思想、表现风格,变的是观察自然、观察世界的方法,社会向前发展,时代思想、观念在变迁,我今后要做的仍然是把我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表现在新时代的我内心的感受、追求和真实。

2006.12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