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美术新课程认识的几大误区

2007-08-31 14:08:22 潘新伟

  误区一: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科的本体和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倡“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提倡“人文素养”。于是有些人便只顾把校内、校外,其他学科资源、人文知识统统拿来都放在美术课堂里来体现新课程理念,一味地搞知识的拓展性、延伸性,实际上是有悖于学科本质的体现。而恰恰有些人认为这样能体现课程标准,体现美术学科的文化特色,课堂内容丰富,迎合了学生的兴趣。这种贪大求博的苗头,看起来是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而实际上是唬弄了学生,偏离了美术的本体和价值的存在,使美术失去本学科应有的特点。  美术是一种技能和知识相互结合的文化形态,本身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因此作为美术本体部分的技能、美术语言、艺术特色、内在规律等也体现着一种人文性质。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必须基于本学科的特色,才能有发展。有人说,在新形势之下,美术的教育是面向全体提高人文审美素养的教育,而不是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特长生,就不需要技能、美术语言等知识的传授,只要多讲些人文知识,多利用课程资源就行了。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必然使美术变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尹少淳教授指出:“知识与技能是该学科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生发的基础,忽略学科本体,将使该学科教育不复存在,也使教育功能无从谈起。”我们不能脱离美术作品意义、形式及风格特征来着重讲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只有联系文化情境来着重讲述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弘扬民族文化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关系。学生光能说出几位中外画家的名字、作品,就作品能讲几段故事,而不能接触美术本质内涵,不能代表他真正懂得美术,充其量是知道常规性的文学常识罢了。《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作为培养审美感知力的美术教学,仅凭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孕育不出对美的感知能力的。一个有着丰富人文知识的人,也不能代表他真正懂得美术,也不意味着他就有很强的审美能力。  因此,立足美术学科本体、价值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利用校外、校内及其他学科的资源信息,上出美术特色的课来,使学生首先懂得美术是什么,才能理解文化的多元性,不能搞极端,顾此失彼。  误区二:教学过程中完全摒弃传统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美与术是不能分开的,连在一起它承载着是一种文化内涵,意识形态。有美无术或重美轻术,它必定是残缺的,传达出来肯定是一种畸形,不健全的文化意识形态,不能再称为美术,不能用美术这个词来定义这种畸形的文化意识形态。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感官触觉上体现更多的视觉,光凭文字是难以理解美术某些内隐的东西,“假如绘画能用文字来表达,绘画存在的权力就丧失了。”因此美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作为美术的课堂教学,最直观性教学莫过于通过老师的示范作画。通过示范,学生才能真实体会到线的轻重、粗细、徐疾所产生的韵律和节奏感,才能体会到“墨分五色”的意义,体会到墨与色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相互渗化、交融而产生的丰富变化,体会到笔、纸等材料不同的肌理效果,体会到构图、形体、结构、体积、空间等艺术语言构成画面的重要性。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都有深刻体会,与其看到大师的作品,不如看到大师是如何创作的。给学生示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零距离接触美术,随着老师娴熟的技法,激扬的情绪,在老师的笔下诞生了一幅优美的作品,更容易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调动内在审美情绪,体会美术的魅力。这比纯粹上美术的“文化课”,相信更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学生也觉得老师有真本事,信其师,授其道,佩服老师。  一个美术教师从不示范,从不讲技法、美术语言,作为他的学生,是一种悲哀。然而这样的美术教师似乎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1、确实不会画。擅长天南地北说说理论,逃避掩饰自身在美术方面的缺陷。刚好新课程来了,张口、闭口一个新课程,正好是个幌子。2、基本功已经退化。由于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一些人渐渐淡于画画,久而久之,就生疏了,基本功也退化了。因此怕一出手,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献丑,也就不敢示范、不讲技法了。3、能画的却怕麻烦。给学生示范要准备笔墨纸砚,画板画架,十分繁琐。现在恰逢提倡新课程,这些人就以此为借口,完全地扔掉了画笔,握紧了鼠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课程之下,美术课堂要既讲继往,也求开来。既讲知识,也不失技法的传授,本身技法也是一种文化,不能谈技法而色变,作为美术课堂直观性教学的示范作画更不能丢。只有全面理解新课程的思想,正确对待传统,美术才能健康发展。   误区三:教学过程中形式强于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使美术课的学习变的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然而有些教师偏面地理解此话的意思,认为教学方式越多样,材料越充足,知识拓展得越宽阔,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越是一节好课的标志,而谈及公开课,势必是多媒体、课件。 于是通过表演小品,表演话剧,分组讨论,唱歌,播放音乐、电影剪辑,图片欣赏等,大量的教学形式堆砌、充斥课堂,热热闹闹的,外行人乍一看,以为是在上戏剧、小品课呢。   现在美术课确实创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多样,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的确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在这方面如果做的过头,课的内容被形式强化了,就陷入形式主义,“为讨论而讨论,为游戏而游戏,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美术课成了游戏课,表演课了。  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单方面求新、求创意,这是对美术学科的极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因此盲目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新颖性,不重点体现出课的具体内容,美术教育如同无源之水,黯然失色,逐渐枯竭。上好美术课,我们只有把握好形式和内容的“度”,突出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选择恰当的形式,做到主次分明,注意“有的放矢”,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多样、新颖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的效率性。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