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探索几多 偏见几多
2007-09-13 09:49:25 王悦阳
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的举办,是上海艺博会一次勇敢的探索,也是近年来上海最大规模的一次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艺术展览。 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于2007年9月6日盛大开幕。以强调艺术性与权威性为特色,该展览汇集了来自东西方25个国家130多个经过精心挑选的画廊,此外还有两个特别策划的展项:“杰出艺术家”和“惊喜的发现”,旨在介绍和宣传亚洲新一代艺术人才,同时推动亚洲现代艺术的发展。在当今国际艺术领域顶尖专家Lorenzo. Rudolf和Pierre Huber等人的强力打造下,国际当代艺术展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甚至全球当代艺术展会中的旗舰,同时也将为全球艺术市场带来一次特殊的机遇。 独特的亚洲当代艺术 出奇出新、争夺眼球是本次展览最鲜明的特征。尚未进入展厅,上海展览中心大门口堆放着多达数吨的红苹果与一台碾过的推土机便映入观众眼帘,这是来自北京的著名艺术家顾德新的作品,艺术家所运用的特殊材料使得作品既独具魅力,又令人隐隐感到排斥。成堆的即将被碾碎的苹果仿佛要尽情地表达难以自抑的、无限的想要生活下去的愿望,颇具震撼力。 步入高敞的大厅,迎面而来便是北京的艺术家卢昊创作的《花、鸟、虫、鱼》,水晶制作的上海展览馆模型上,随意插放着数十朵粉色玫瑰,鲜亮而奇特。这个来自“游戏”观念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娱乐精神”对现代都市的影响。旅居法国巴黎的中国艺术家王度带来几个巨大的印有文字的“纸团”铜雕作品,旁边则是一组透明的插满了古老的箭羽的都市高楼,似乎能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古今文化的激烈冲突。来自孟买的艺术家Jitish Kallat则用玻璃纤维部件模仿史前动物的骨头制作了一辆黄包车,反映了即将被清除出拥挤的大城市的一种传统的交通方式。这副有意而为的形象骨架,同时也暗指当代城市暴力的牺牲品,更是在博物馆里展示的灭绝物种的一种比喻。 相较于前者的夺人眼球,著名艺术家王小慧展出的作品则显得静谧深沉,温和华贵。这幅名为《吃、喝、男人、女人》的作品,作为《我过去100年》系列之一,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与中国传统古画《韩熙载夜宴图》相结合,巧妙而不落俗套。在这套名为“前世今生”的主题创作中,王小慧将更多的艺术眼光关注到传统文化中去,并将隐约留存于其中的历史沧桑之感表达得细腻真切,耐人寻味。 开发亚洲现代艺术市场 国际当代艺术展最大的不一般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定位:促进和开发亚洲现代艺术市场。 “我们可以把中国当代艺术看作是反映时代巨大变化的一面镜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只是被动地记录着社会或历史,今天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已经摆脱了常规的框架,为他们的艺术世界带来了全新原创的诠释。看到今天的中国艺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中国青年艺术家们的思想与感受,我觉得,这就是本届史无前例的展会所具有的真正宣传力量。”该展策划人,艺术总监瑞士人Pierre Huber先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艺术家面临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艺术革命。同时,本次展会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艺术品市场深入对话的开始。通过大规模的东西方艺术品、艺术市场的交流互动,全新的艺术视野与市场观念将会逐渐显现,从而揭开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新序幕。 除中国之外,亚洲其他国家的当代艺术也是此次展会的重要主题之一。近年来,亚洲诸多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与当代艺术的蓬勃兴起,产生了一个需要不断寻找发展和增长的新艺术品市场。“虽然亚洲艺术发展迅速,但当今艺术市场关注的热点仍然集中于欧美。”来自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的主席Umberto Vattani先生认为:“这一现状说明亚洲有全球化的当代艺术,但缺乏国际化的艺术市场,而现在,通过这次国际当代艺术展,我相信亚洲已经准备好了。” 通过这次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已在整个世界当代艺术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欧洲、美国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使用媒介非常广泛,从绘画到观念艺术,从设计到理念,逐渐展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艺术形象。因此,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乃至亚洲当代艺术的未来,会在全球当代艺术的层面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尝试“准入制”模式 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来自欧洲的新型办展模式——“准入制”。“准入制”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991年到1994年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当时,国际现代艺术正好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之前的很多艺博会,诸如芝加哥艺博会、法国巴黎的艺术博览会等,都仍旧处于原有的统一模式上,商业性大大高于艺术性。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则提出了全新的布展模式:博览会不仅要作为一个交易的平台,同时还要不断推出新人,推出新的画廊,并经过严格的审查,建立“准入制”。它的成功与确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时机成熟,二是当代艺术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型,第三则是因为当时世界的经济形势从低谷开始走向高潮,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博览会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立足点。而这三条成功的原因,恰好与亚洲当代艺术的现状极为吻合,因此,策展人对于上海的首展有着极大的信心,在他看来,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继意大利之后的“新艺术之都”。 策展人Pierre Huber先生谈起展览作品的选择,认为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质量,第二也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第一个质量指的是画廊的品质;第二个质量指的是艺术家的质量;第三个质量则是指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 “我们不仅是选择那些大牌的画廊,而且我们要跟这些画廊沟通,了解它们这次要带来一些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的艺术品。尽管有些是大牌的画廊,但是如果它们不能带来一些好的艺术家和新颖的作品,那我们还是不能允许它们参加这次的展会。”这样的双向选择模式不得不使参展的画廊和艺术家都要摒弃原先“以商业利益为主”的思想,从而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与独立性的作品。 如何衬托展品的魅力,是展览必须考虑的。上海展览中心底层,每个展区有60多平方米,足够的空间使得一些有趣的现代艺术装置作品得以完全舒展。同时,本次展览的展板也比以往的高,几乎都达到3.5米以上,这样便能够满足不同尺幅的艺术作品悬挂。 尽管这是上海艺博会一次勇敢的探索,运用国际新模式,办展新思路,但仍有一些专业人士指出,本次展览的商业气息依旧颇重。在参展作品布置上,基本以画廊安排为主,艺术风格上难免有些杂乱,没有较为清晰的区域划分。也有观点认为,该展选择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标准“带有西方的偏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