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林天禄的“变量调整”

2007-10-11 11:40:40 夏可君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事物了,这些呆板的物件如同我们每天单调的情绪,压抑着我们的生活也压抑了我们对它们的经验。但是,这一次,这些物件第一次有了自己独自出场的机会,它们开始以自己的声音申诉、表达,仿佛在安静的黑夜中,它们开始显露自己的面目,哪怕是发着奇异之光的灰黑色面孔,在我们人类沉重的身体疲惫睡去之后,这些物件,沉重厚实的物件却持久地失眠了,也许,它们从来就没有安息过。  在黑夜中的黑夜,这些最为日常的物件,一直是失眠者,它们似乎还在工作,被反复使用过的这些物件似乎还存在于被使用的战栗和喘息之中,尽管它们一直显得庄重肃穆,啊,就如同卡夫卡《诉讼》中的那些黑头黑脸不可见的官僚机构中的人物们,现在,它们确实不再被使用了,只是作为摆设和装饰之物,只是作为无用之物,在艺术家手上,这一次,它们真正回到了它们自身:回到物的自身,暴露出它们内在的质地,它们的物性第一次呈露出来。  第一次让日常用具显露出物的纯然特性,第一次让我们看到物质灰色的面孔,第一次让我们倾听到物之沉静又喧嚣的能量爆发的声音,这是画家林天禄所发现的灰物质。如果不是画家把这些灰物质带到我们面前,我们就一直无法知道它们的存在,尽管这些物质一直在我们周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的色调已经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气息之中。  林天禄这次展览的作品弱化了色彩和笔墨,看起来消除了所有的诗意,只是以单纯的冷灰色来塑造物体,克制抒情,却回到了物本身的质性上,在物性全然暴露的时刻,一种来自事物内在的深沉理性,带着清晰和硬朗的表情,照亮了我们的凝视。  也暴露了事物内在的沉默:一直不可能被我们所倾听到的声音,这是只有艺术家进入黑夜中的黑夜,另一种黑夜,才可能发现事物的沉默之音,因而,画家坚持使用深灰的颜料,在纯粹的单色中,通过细微的变化呈现了事物的内在之音。  这些物品看上去那么真实,以至于在强光下,我们会以为它们就是制作很大的真实物品,甚至会去拎那个手提箱的提手,据说在拍摄这些作品时的一位摄影师,因为光线的缘故,竟然去抓提包,而且提了几次都没有抓起来,这个奇妙的错觉当然只是为了表明这些作品的写实性,它的体量感。但是,一旦我们发现它们是艺术品时,我们马上感觉到一种仿真的虚假,一种极端的不真实。或者说,在如此写实一般的直接呈现和看起来没有任何诗意的仿真中,艺术家首先要表现的是物性的质地,它们确实有着皮具的皮质质感,正是这质感欺骗也还原了我们的感觉。物之为物,首先是对物质质性的感觉。  但不仅仅是皮质感,那些在培恩灰的颜色中发着荧光的小斑点似乎还有着大理石一般的质感,在硕大的灰黑背景衬托下,物看起来如此厚重坚实,似乎这又并不是一般的日常之物所具备的,画家已经让物回到了更加深沉的物性之中,回到了物质本身原初涌出的时刻。当我们直接面对这些物,一方面如此具体,桌子是桌子,布袋是布袋,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贴近看,只是看作品的某个局部,我们其实看到的只是一些在暗黑色背景上跳跃闪烁的光点,正是这些白色的光点和黑色背景之间的强烈对比,画家让我们看到了物性的独特性。  一方面是日常的宏观观看——我们看到的是可以触感、如此具象写实的物件,有着各种质感,有人会说是大理石般的,如同前面说皮质的,等等,其实物的质感,在画家这里,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感觉并不是最初的,因为生命的感觉也是在流动变化的,并不定型,在不同的光线下显示的质地将有所不同,林天禄作品上的物并不是固定的物,因为那些跳动着的光点有着内在的生命活力,一直在不同角度的凝视中变化,因此,这是流动的物,这是物之物性的本来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从局部细节上看到的是一些光点和黑色,如同抽象的点在自身撞击,寻找可能的形式,一直是不确定的形式,艺术家打开了一个微观的世界,在那里,事物并不是它自身,它们一直在运动之中,似乎如同不可见的原子在内在爆破!一直还在爆破,这一次的观看过是一次记录而已,而画面却记录了所有的可能性!发现物质的内在能量,发现物性在运动变量之中的变化——如同这次展览的标题《变量调整》所暗示的!就是发现事物一种在变化之中的形态,似乎物质在原初的爆炸中散发出无数的微粒,这些微粒还在寻找相互的关系,那是所谓偏斜的时刻,也是带来偶发和自由的时刻,因而根本不可能建构起一个外在的具体的形态,而这就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感!  在如此的宏观写实与如此微观的抽象之间,如此的具象与无象之间,林天禄的作品发现了物性的秘密,这是绘画所带来的“物”,是绘画带来了二者不可结合的结合:他首先在刷成黑色的画布上喷射颜料,这个喷射的过程,如果记录下来,一定会让我们惊讶和欣喜不已,这可能看上去与整个画面完成后给人的感觉恰好相反,与异常冷静理性的艺术家的性格相反——了解林天禄的人都可以发现他性格中内向沉着的一面,但是,这个看似随意喷射的过程,却有着持久训练之后的手感,如同林天禄所喜爱的美国艺术家也是以滴洒作画的波洛克所认为的,他并不是任意滴洒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控制,有着持久绘画之后手腕婉转变形的内在灵巧。同样,在林天禄这里,这个喷射的过程,有着无尽的难以言喻的快乐,看着斑点层层的覆盖,看着它们浓淡轻重的变化,看着黑色之间内在明暗的变化,有时密度如此之大却层次丰富,艺术家自己一定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极乐。艺术还是最为彻底的感性!显然,这个过程带有极强的行为性,林天禄发扬了美国行动绘画的精髓,继承了其内在精神气质。有的时候如果这个喷射的过程即兴停顿下来,可能就是一幅极佳的抽象绘画,但是,严肃的艺术家没有轻省取巧地在过程当中停留,而是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方式,继续变形,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新观念。然后他以白色点燃或者罩染这些层层覆盖的深灰或冷灰的颜色,产生光点的撞击,塑造出事物的体积感和重量感,让材质本身散发出其自身的魅力与气息,大面积的保留了材质本身的特征,最后以最为间接清晰的线条描绘出事物的具体形态,带给我们一个实物的世界。  这个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把实物还原为原初发生生成的过程,为我们发现了事物幽暗深沉的内在性。  这些被着意安置的物质化空间,这个看似熟悉而实际上抽离的空间,也是一个内在的精神空间,因为那些还在爆破之中的光点,一直还在到来发生的“物”——它们其实还不是物,而是一个让物发生的内在场域,这个场域发出了生命的光,有着内在的心理深度,因为它一直还在发生,“物”还一直在到来之中,它可以一直生成变化,可以是桌子,可以是提箱,可以是音响,它可以变异为任何的“物”,因而,这个物并不沉睡,它一直在黑夜中失眠,一直保持觉醒,力求保持对于事物某种状态的异乎寻常的敏感,在满满的观看中,我们会感觉到这些灰物质在凝视我们,要淹没我们,它们在黑色或者黑夜中监视着黑夜——这里相契于画家本人内在最深的冷静和理性气质。  因而一方面需要我们冷静的直观,另一方面却又要承受那些光点涌动时的内在吸纳的魔力,它需要观众在极大的感性与理性之间保持平衡!这些看似冰冷的作品散发出让人困惑和隔膜的气氛,但是,那些闪烁的光点则带来一种让人迷醉的视觉快感,也许,艺术家本人也时常被这种意外的视觉效果所陶醉,借助冷漠的处理对外物进行纯精神性描述,艺术家巧妙做到了激发物的精神性来抵御我们这个欲望时代的漂浮与虚浮。  而且这个内在流动的精神空间以及外显的空间组合方式也对观看本身有所思考:画面本身假定了观众的存在和参与,这些被填得满满的画面,主要为了体现物性本身的硬朗和坚实,但是带给观众的却是一种压抑的感觉,画面本身并不压抑,而是在刻意服从物性本身的体积感时,在观看的视觉距离中,产生了压抑,这是艺术家成分考虑到了观看和阅读行为本身的效果。而那些跳动的光点,也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它不规定观众情感还原于何处,而是给予对方更大的理解空间。如同画家自己所认为的,这些极简的物象表现比安排的艺术情节具有更丰富的深刻内涵!  画家这次展览的作品围绕一个办公室展开也是画家自己过去生活的见证,同样是毕业于四川美院,但是我们看到了他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与艺术家自己在广州南方多年的办公室经验,对社会与人性的直接观察密切相关,摆脱了学院的技法和模仿习气,也超越了青春浪漫的抒情,面对了人性的内在精神。  而这还是由对物性的表现,来自于对物之为物的内在流动性的发现,以及对物之内在声音的倾听!倾听物的沉默之音,这是画家对深灰和冷灰色调子的倾听,林天禄的绘画有着内在沉思的品格,他建立的这个办公室空间其实并不是一个物化的空间,而是一个涌动着生命暗流的精神空间,它召唤我们的深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