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民艺符号

2007-10-26 15:18:03 叶瑞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仅物质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文化、人的精神等上层建筑也与其同步发展。技术越进步,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平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现代的艺术设计已经发展为“人性化”设计,追求感性和理性,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除表达其目的性以外,还要透过一些符号元素来传达设计的文化内涵,表现设计师的设计哲学,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当今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同时也是文化的竞争。一切文化的形式,均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人类实践经验的陈述、情感以及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延续,都要靠符号来得以实现。民艺符号的运用,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系统,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元素,使民族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产生内在的延续,展示着物质生产和美学艺术前进的脉络。  1 艺术符号的特点  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物。[1]人们在审美活动中 ,自然物并不是被看作含有多种认识或价值属性的实际存在物 ,而只是摄取其感性形式而赋予人的心灵旨趣 ,这里实际上暗含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康德指出:“若果说一个对象是美的 ,以此来证明我有鉴赏力 ,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 ,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2] 如果我们把现实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作为自然符号 ,那么可以说 ,艺术符号既以自然符号为前提或基础 ,又是对这类符号形式的提炼和改造,既具有形象性、非指称性和意旨无穷等特点 ,又具有超越性、中和性等内在的性质。[3]  2 中国民族的艺术符号的审美价值  中国民族的艺术符号是在民族历史中形成的可以指代、表示这一民族文化内涵、特征的所有符号(传达民族精神文化的媒介)的集合。它的审美价值就是来自生活,以情感为纽带,以生活为中心,蕴民族美学于设计艺术之中。可以说在设计中对民族艺术符号的把握,实际上就是通过某种简化的形式对民族自身情感和文化所进行的展示活动,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一个过程。  3 中国民族艺术符号运用浅析  3.1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其他文化艺术的开端,它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符号的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它所提炼出来的传统符号寄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4]如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上的抽象图形等等。这些符号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单纯摹写,也不是被动地表示某种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独立的精神力量。现代设计中借用这些具有象征符号语言来表达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者将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和推新,使其具有传统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蕴,进而体现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某个时代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在自由地选取设计主题的内容后,使它们在新的场合下获得理解上的同感。  国人曾以“天圆地方”来概括宇宙,太极图案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是一种从自然物象中提炼出的具有象征性的抽象符号,具有简洁、神秘的“动静观”和“时空观”,具有设计的典型意念。作为一种艺术符号而存在的中国象征图形,它有着艺术符号所共有的符号功能,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特征。如深圳主体公园“水上乐园”的标志就是以“太极图”为基础设计的,并在“太极图”框架里加入了上下翻卷、生生不息的水纹造型,体现出“水上乐园”中主题“水”的形态千变万化的特点,它在强调动感、和谐的形式美的同时,蕴涵着变化统一、收放自如的哲学理念。再如,(图一)是由太极图案符号直接拓扑变换出的造型产品——宜兴紫茶壶,图案的圆形特点正好满足了产品设计的使用要求。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所谓的“变则通”的观念,变是绝对的,变则生,不变则死,现代设计的符号语言中“分合、奇正、虚实”等概念本质上都是求“变”,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实际上具有相同的创作过程,这种形式与内涵之间的转化机制,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规律的把握,同时更是对艺术审美特征的最好体现。[5]而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并不是指对传统符号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理解这些传统符号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自然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是对传统符号的再创造。  3.2 中国民族传统工艺符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内容就是观念的衍生。中国民族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人类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纯化的方式,它是以一定的形式构成而反映出一定的观念。如从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的“人面彩陶鱼纹盆”到汉代栩栩如生的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造型简约的秦汉瓦当,这些分门别类的造型艺术, 都是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它们是与当时当地的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但是符号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却没有丝毫淡化。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同时也如实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如彩陶艺术中的彩陶纹饰富于形式美感,在装饰上具有更多自由和想像的空间,如庙底沟、半山-马厂类型彩陶以旋涡纹装饰为主,在排列组合中充分运用了黑白、大小、曲直、疏密、虚实等对比形式,力求体现节奏和韵律。[6]当造型和纹饰表现了先民们某种精神需求或观念性认识时,彩陶就不仅是一种器物,而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表征了。再如汉代漆器上的凤纹,甚至脱出了表现对象的原有造型,只提取了体现凤鸟特征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变化组合,使得纹样似凤似云,舒卷自如,着重体现一种浪漫飘逸的气质。  许多为世界认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都从传统工艺中获得了灵感。而民族传统工艺的主题特征,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7]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如图二),就是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谐、平衡、韵律、力度等形式法则,在此均有内在的体现。另外,(如图三)1980年为庆贺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地位,授权设计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纪念币图案,创作中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与雕塑技法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独创性,成功的表现了中国悠久的体育运动历史,塑造了中国古代足球、骑术、角力、射艺的形象。该币备受各国收藏家的推崇,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罕见、最独具风格的奥林匹克纪念币之一。”   透过传统民族工艺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造型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以抽象形态的出现来表达艺术家的一种意念、一种审美情趣,追求视觉语言的纯粹,醉心于点、线、面、色彩等的造型要素的纯形式构成,它是一种人的内部世界一一情感、情绪、感受、心理和潜意识的倾诉。因此,中国的现代设计当要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应该在理解传统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3.3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符号  在设计领域,建筑设计作为造型艺术之一,也传承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好的设计应该体现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交汇融合,代表某种含义,传达某种信息。建筑可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创造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巧妙地利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让人产生联想,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如几千年前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等等。我国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从而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而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中最突出的是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轴线的空间艺术、衬托性建筑和色彩的应用。如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曲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8]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处理。这些都可以作为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增加艺术作品的空灵之美,拓展艺术作品的心理空间和审美情趣。如(图四),以皮革及密镶水晶制成的吊坠,设计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建筑所用的窗框图案,如配上一身民族服饰,将是十分的抢眼。  因此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先辈们留下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还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4 结论  要使我国设计水平不断提升,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不单单是几个形式化的传统符号,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的永恒,更重要的是秉承隐藏在符号背后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来引导,以现代化国际化的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设计更具有广泛的文化性与社会性。  参考文献:  [1]赵英新.论设计中的符号学 [J].山东大学学报,2002, (6):276.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胡家祥.艺术符号的特点和功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01期)  [4]杨勤,王卫星.产品设计中的民艺符号[J].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何新.艺术现象的符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7]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8]萧默主.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