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人造二维山水与三维山水的关系略论

2007-11-20 14:09:50 耿纪朋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关系

  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山水诗、中国山水散文、中国的盆景艺术都是反映以山水为主体景物的艺术。【1】几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各有侧重点。中国的盆景艺术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浓缩的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山水画虽然是在不同的空间展现了山水景观的面貌,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的着眼点便是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关系,即二维山水与三维山水的关系。先从二者的相互影响谈起,再逐步探讨二者的共性和特性。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可以推溯到史前时期。它的发展却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明朗化,直到五代以后中国山水画才走向成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经历可以简单概括为描摹山水、改造山水、创造山水的过程。早期中国园林艺术在其出现之初只是依附于大自然的山水,建造的主体主要的是附属建筑,只有到了五代后期,人在园林艺术中山水创造的主体性才凸显出来。就历史发展过程而言,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过程几乎是同步的,隋唐以后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关系才明朗化。  一、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的最初形态在原始艺术中已经出现,在原始彩陶中就有对山水的描摹。虽然对于自然描摹的传统始终没有停止,但是中国山水画逐渐步入以表现主体精神性为主的艺术轨道。  中国山水画论的滥觞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在隋唐时期才逐步稳定的。现存的大量山水画作多是五代以后的作品。  中国山水画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可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论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局势,所以士人阶层在思想上特别推崇玄学。自然作为思想的寄托对象,不仅在诗和画中是被歌颂的对象,在现实中也是士人们热衷于逃入其中的环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充分地展示了这种思想。这个时期形成的山水画论对以后的中国园林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山水画论以及后来的山水画论、山水作品、山水画家共同构建了这个影响系统。  1、中国山水画论的影响  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和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谈到对山水创作的思考,这一批早期的山水画论主要是从如何表现现实的自然景观出发来论述的。只是从一定的角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山水的热爱,反映了同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追求的母体的形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本身并未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一批画论对于山水形态的论述却不仅成为后来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后代园林艺术塑造中参照的重要理论依据。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2】极为形象的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的稚拙状态。与《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这一时期的名园洛阳华林园和张伦景阳山等可以相互参照。  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论而言,隋唐时期山水画论已经对于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总结和指导的双重作用。唐初的山水画还是“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3】中唐前后发生变化,“由是山水画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4】王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5】笔墨成为中国绘画美学中重要的形式意味的载体。虽然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有崇建筑、广凿池、少造山的特点。【6】但是太湖石的发现和运用使中国造园艺术以自然山水为创造主题的发展成为可能,也为中国山水画特别是山水画论对中国造园艺术的全面影响提供了可能。【7】  五代两宋时期画论已经和山水画创作结合的相当到位。画论本身就是绘画经验的整合。宋人郭若虚画论有“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如何?答曰:近代方(仿)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山水……则古不及今。”【8】山水画所追求的理念虽然来源于具体山水,但落脚点却不限于具体山水。季节和地域的程式化要求已经在画论中表现出来,并有了较好地解决方式。  这个时期的园林艺术最为典型的代表是北宋艮岳。【9】园林山水的创作理念已经很明显的受到中国山水画论的影响。金明池的建造和太湖石的运用证明了人造山水的重要性。艮岳所营造的景点是以季节的变化为依托的,这与郭熙《林泉高致》中谈到的“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10】是有相互的关系的。艮岳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中摹写式山水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也是开启园林艺术写意式山水创作的标志。  元代以后的画论不仅仅是体现了季节的程式化和地域的程式化。个人的风格化也已经形成,特别是以“语录”体出现的画论,对画家自我主体在创作中的感受极为看重。这点在园林艺术的构建上也充分的表现出来,特别是苏州园林在构建中追求与山水画同样的意境。在建造的形式上“大仿云林(倪瓒),小比子久(黄公望)”。【11】某种程度上讲,园林艺术是在依照画论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的。  2、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影响  相对于中国山水画论理论化、抽象化和概括化的特点来说,中国山水画作品就更为具体。中国山水画作品对于中国园林艺术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从中国现存的园林艺术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景点是依据某幅山水画作品来建造的,也有的是依据某幅山水画作品意境来营造的。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应诏主画的《康熙南巡图》不仅很好的结合了山水画与记功画,也为皇家园林提供了仿照江南山水的蓝本。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在造景上参照了《康熙南巡图》和《南巡盛典》的构图形式。特别是圆明园中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坦坦荡荡”等景点。  中国山水画作品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厅、堂等建筑物中悬挂的山水画作品之外。花窗、花墙等几乎到处都有木刻的、砖雕的、石雕的山水画作品。清初李渔创“尺幅牖”、“无心画”【12】更是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形式美感和山水画的意境。  清代画家郑板桥谈到“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杆,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13】这一段话可以佐证按画构境,境构如画,中国文人追求的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意境。  3、中国山水画家的影响  中国对于文人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仅要求它对于琴棋书画等各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精通,同时也要求他们对于建筑有所了解。中国的建筑艺术是具有深刻的哲学体现和伦理照应的。  中国园林艺术的创造也不能磨灭中国山水画家的功劳。中国山水画家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董源曾任南唐的北苑副使,主持北苑。艮岳的开凿虽然由梁师成、孟揆负责,具体的工匠也在建造中运用自己的理解,但是最主要的设计师是宋徽宗赵佶。赵佶也是出资者和建造者。  元明清几代的园林设计,最为著名的园林的修建和改造的主持者多为著名的山水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画家有元代的倪瓒,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等。【14】中国山水画家在涉及中国园林艺术时是把中国山水画的理念运用到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深深地受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者都不例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中国园林艺术受到中国山水画的极大的影响。  二、中国园林艺术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影响中国园林的同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不例外的受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作为宏观艺术形式的中国园林艺术对中国山水画而言是表现的对象,对于山水画家而言是居住和游玩的场所,所以中国园林艺术对中国山水画以及山水画家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中国园林艺术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反映  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内容是中国的山水,但是后期中国山水画表现的题材已经很少是具体的山水环境了。后期中国山水画程式化的表现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状况。  一些表现文人雅集的中国画虽然早期以人物为主,其对于山水环境的描绘都是十分真实的表现了当时的自然园林(在技法能够达到的范围内),顾恺之在《洛神赋图卷》中的表现形式“移步换景”明显是借用观赏山水园林的创造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形式在中国手卷式的山水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北宋李公麟著名的《西园雅集图》描绘的是驸马王诜(也是著名的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文人雅士集聚在王诜的府邸西园游玩的场景。表现宴集题材的园林山水画在五代两宋大量出现,这种题材的绘画一直延续到清,明代的仇英是一位集大成者。人物的形象在这类绘画中的比例是逐渐缩小的,后期就仅是点缀而已了。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园林式的山水画,这一时期的文人多不同与南宋以前的文人。他们多不出外写生,游历也较少,所以直接描写园林风景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山水画的小品中描写的山水除了临摹古人的山水程式之外就是表现人造的山水了。  2、中国园林艺术对中国山水画家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后期由文人主持修建的园林艺术,是文人思想的体现、审美要求的展示。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既定的艺术形式,为文人学士提供存身的场所时,对文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反作用。  中国山水画家喜爱寄居山林,特别是有经济能力的山水画家有自己的园林。每天生活在其中,不仅有上一节提到的把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山水形象作为描绘的对象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同时也把园林艺术长期对于画家本人的影响体现在画面中。  中国园林艺术的建造除了追求山水的仿真感觉以外还注重比附山水的道德情操。园林艺术往往是自然美景的浓缩,同时也是哲学意味与道德情操相结合的完美体现。我们从一些景点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倚虹亭、梧朱幽居,个园的清风池馆、鹤所,网师园的道古轩、集虚斋等等。【15】中国山水画家身处园林之中不仅追求的是视觉美感和生活的闲适,也在追求道德操守和哲学深度。这种影响不仅在山水画中表现了出来,也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出来。  三、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共性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都是要反映中国山水的面貌的,不仅有自然的面貌,也有人们对自然山水认识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山水画与与中国园林艺术之间的共性。  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二者之中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意义宽泛的、不具体的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结合体。无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在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影响两者较深的是道家的思想。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二者反映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哲学观,在后来的中国哲学体系被泛化,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所体现。在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艺术中也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存在。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艺术“形式”中体现的山水是被赋予人的思想认识的。人本身希望与自然取得沟通与对话,认为不仅通过自然的山水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并且通过人造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也能够达到这种沟通。  如果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6】的“比德” 【17】说是影响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的儒家美学思想,那么对中国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的空间意识的影响更深的美学则来自“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8】和“瞻彼阙者,虚室生白” 【19】。中国的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反映中国文人思想的重要艺术载体。  2、中国文学对二者的共同影响  文学的特点是线性的,并且是活跃的线。而无论山水画和园林艺术表现都是点,这些点或大或小,但只是一块点、一堆点,却始终不是线。这些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线的某个截面。  中国的文学可以把二者的特点描绘出来,保存了各个时期对两种艺术形态的记录。与中国山水画和园林艺术结合都很紧密的是中国的诗歌和散文。  诗歌与中国山水画有互补的特点,诗歌可以表达出山水画画面之外的意境。诗歌也把中国园林艺术点缀更为丰富。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为山水画的创作和园林景观的建造提供了导线。同时,二者又为诗歌提供了新的灵感。  散文对于中国山水画和园林艺术的艺术状态进行了明确地描述,所以才有画论和造园论。优美的文章还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山水画和园林艺术的美。典型的文学作品除了大量的诗歌、画论与造园论以外,还有描写性的如谢灵运的《山居赋》、白居易的《池上篇》和纪事性的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宋徽宗的《艮岳记》【20】等等。  中国文学不仅记录了各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使我们对于已经不存在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有所了解,对山水画和园林艺术的创作也有较深的影响。  3、风水的理论在二者之中的运用  “风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术语,虽然有或多或少的神秘成分,却是我们在谈及山水时不能不触及的一个概念。  “风水”的理论在中国形成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中国园林艺术从最早的兴建就与其他建筑艺术一样,紧紧地被“风水”理论所束缚。在不同时间段,“风水”与园林艺术的关系是不同的。前期的园林艺术多是依傍自然山水,寻求的是园林艺术与“风水”理论在现实中的契合。后期的园林艺术却是整体营造山水的“最佳风水”位置。  中国山水画对于“风水”理论的体现相对来讲却是比较晚,是宋代出现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一出现,便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也与后期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创造一样,注重整体的营造山水的最佳位置。最为典型的是元代黄公望和明代唐寅以及清初“四王”等人的作品。【21】  “风水”理论虽然在山水画和园林艺术中都有体现,但是山水画表现的“龙脉”更注重的是画面的气势和理论上的真实。这与园林艺术中运用“风水”追求园林的主人的顺利状态是不同的。  四、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特点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艺术虽然关系密切,又互相影响,但是却并不能掩饰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独特特点。  1、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特点  中国山水画相对于中国园林艺术而言,毕竟是在二维平面上体现三维的空间感。其营造山水的气势分别有“平远、高远、深远” 【22】三种特征,这种审美的愉悦性只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而达到的。尽管“三远”的画法与园林艺术仍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山水画的二维平面内全景式的表现方式却是独特的。  中国山水画通过画面展现的形象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有一种立体的视觉感觉,这种视觉感觉是通过一种凝神的过程达到的。视觉的快感在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体系中却并不是终结。观者只是通过画面反观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视觉的重要性和冥想的辅助作用,以求达到精神的自由境界。感悟既是画家本人的,也是观者的。  2、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特点  中国园林艺术创造的是一个实在的环境。“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23】的感觉不是通过视觉达到一种感悟,而是全身心的感觉。园林艺术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现实境况。  中国园林艺术的构建中,人是作为内在的一分子,并园林建造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的生活而服务的,满足的是精神与现实双重审美与感受的结合。中国山水画让人置身于外的感觉与中国园林艺术让人置身于内的感觉是两样的。  山水在园林艺术中是重要的载体。它们并不是如山水画一样只是审美的客体,画面上的表现只是通往精神高度的桥梁,或者就是画家精神的凝结。山水在园林艺术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某种程度上讲人在园林山水中仅是陪衬而已。   结 论  中国山水画是二维的山水,中国园林艺术创造的是三维的山水。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艺术相互影响,却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和创造中国山水。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等其他意识形态,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山水画和园林艺术两种艺术,影响着它们的发展。山水画和园林艺术利用了不同的艺术方式来传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二者最大的共性。  注 释:  【1】参见潘谷西:《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见《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3•园林建筑卷》,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7月第1版 ,第1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5月第1版,第16页;  【3】同上  【4】同上  【5】传[唐]王维:《山水诀》,见王森然标点注释《山水诀•山水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另参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 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69页;  【6】参见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57页;  【7】参见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61页;另参见[唐]白居易:《池上篇》,见《旧唐书•白居易传》,卷一百六十六;  【8】[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参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 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95页;  【9】艮岳始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建成于宣和四年(1122年)。据宋徽宗《艮岳记》记载:“以为山在国之艮(即在都城的东北),故曰艮岳”。参见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86页;  【10】[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参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 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11页;  【11】[明]计成:《园冶•山水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3页;参见杨光辉 编注:《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第38页;  【12】[清]李渔(1611—约1679)创造的学说,参见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3页;  【13】[清]郑燮《板桥集•竹石》,参见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48页;  【14】参见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13页;  【15】参见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08页—498页;  【16】[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17】见[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于山也。”参见[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山水颂》  【18】[春秋]老子:《老子•十一章》  【19】[战国]庄子:《庄子》  【20】宋徽宗的《艮岳记》史称《御制艮岳记》,此外还有《宋史•地理志•京城》万岁山艮岳注;宋•张 《艮岳记》;蜀僧祖秀《阳华宫记》;南宋袁桷《枫窗小牍》万寿艮岳条等等。  【21】参见[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见秦祖永辑《画学心印》卷七,第174页;另参见[美]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李维琨 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第165—166页;  【22】[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参见《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林木 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111页;  【23】同上  参考书目:  《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4年5月第1版  《中国园林艺术》 , 乔匀 主编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年9月第1版  《历代宅京记》 ,[清]顾炎武 著 ,中华书局 ,1984年2月第1版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3•园林建筑卷》 ,潘谷西 编 ,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7月第1版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私家园林卷》 ,陈薇 编 ,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中国历代艺术•绘画编•上卷》 ,陈允鹤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中国历代艺术•绘画编•下卷》 ,袁春荣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 ,李来源 、林木 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版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私家园林卷》 ,陈薇 编 ,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皇家园林卷》 ,周维权 、楼庄西 编 , 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中国建筑与哲学》 ,孙宗文 著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 ,邵忠 编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1年2月第1版  《中国城池史》 ,张驭寰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 主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美] 方闻 著 ,李维琨 译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漫游随录图记》 ,[清]王韬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中国造园艺术史》 , 张家骥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第四辑 ,杨光辉 编注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