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 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
2007-12-03 10:43:35 李军
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模式的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注重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训练。高等艺术院校所创造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提供的是一个个性张扬、自我塑造的平台。学分制下工作室教学群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独特个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 ——题记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普及化的特点,全国各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原来本科教育中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越发明显。
问题之一:学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过去我们的艺术院校招生人数少,学生基本功比较扎实,许多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较高的造型能力,在入学后相对容易转入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从目前“艺考热”的情况来看,各大美术院校招生数量增大,综合性院校的设计专业扩大规模,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院校抢夺生源。扩招的结果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基本功薄弱,在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难以适应专业课程学习,原有教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
问题之二:各个教学单元连接不够紧密,教学目的难以贯彻始终。
艺术设计教学多采取单元授课的形式,不同单元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几个单元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也不容易达到科学性和条理性。学生一段课程下来,刚刚有所体会,课程已经结束。进入下一个单元后,相当数量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内容,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问题之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扩招后,许多院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教师年龄层偏低,教学经验不足,很多教师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做到对课程的熟练和精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学生自主性普遍缺失,迫切需要学业导师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师生比例的加大却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教师无法担负起这一责任。
面对以上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将何以应对?建立学分制下的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是探索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环节等上述问题的一条可行办法。
“工作室”这名词由来已久,它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艺术教学思想中第一次将美术教育与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将工艺手段提升到较高层面,某种意义上说,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所培养的应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理论修养,同时掌握工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以工艺种类、工艺技法划分的“工艺作坊”式教学模式较之其他类别的学院教育模式显然更为合适,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形式。
“包豪斯”工作室教育自由民主,学生与导师共同来完成设计课题。工作室指导教师分为“形式大师”和“作坊大师”(相当于今天的工作室导师和实验员)。“形式大师”主要由社会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画家、设计师担当(如:保罗•克利、蒙德里安、伊顿),“作坊大师”由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人从事。这种新式的师徒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给今天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工作室教学群模式,借鉴德国“包豪斯”工作室教学的成功之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工作室(如:玻璃艺术工作室、陶瓷艺术工作室、漆艺工作室等),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教学群,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知识平台。各工作室以个案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
1.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有利于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选课机制。
学分制是众多院校采取的形式,工作室教学群模式可以与学分制很好地结合。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一个班级的学生执行同一张课程表,按照相同的模式完成课程,即使兴趣不大也要完成该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工作室教学群则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2.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有利于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现有的艺术教学体系,传统的艺术招生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入学前先要确定专业方向,入学后专业方向的调整是不可能的。由于学生入学前很难准确了解该方向市场前景和培养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一些学生在入学后在比较各专业方向的特点后,无法调整选择,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工作室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由过去填鸭式地“教”变为学生自主地“学”,从根本上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性特点。学生在入学后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一至二年级先入基础工作室,学习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基本理论和电脑辅助课程,三至四年级进入各专业工作室,达不到基础学分的学生则重修基础课,修满后方可选择专业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以选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学生。
3.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高尚的品德、广博的才识、崇高的人格魅力会感召学生。工作室导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精熟本专业方向课程,具有把握和驾驭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具有前瞻性。导师要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向,在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工作室教学群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利益、专业、责任及荣誉结为一体,提供塑造自我的环境,使学术、科研价值得以催生,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导师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三方面的压力:一是学生对导师的选择,这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尺;二是竞争意识的加强,必然会造成工作室“冷”“热”不均的局面,迫使每位导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增强竞争力,争取学生的欢迎;三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导师必须将科研提升到一定高度,广泛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
4.工作室教学群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深化。
工作室打破了班与班的建制,行政班级变得模糊,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分属不同工作室上课,在同一工作室中会有多个年级的同学修课。这是学分制下学生课程形式的最大特点,工作室允许学生选择方向的同时在个人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第二方向,即在达到一定的学分成绩点后,可以选择一门辅修方向,这有利于专业方向的拓宽。
5.工作室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
工作室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不是仅靠课本的传授,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基础。
结语
工作室教学群模式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操作平台。它的建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求和尝试。
(责任编辑:刘晓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