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精品
2007-12-03 14:57:40 吴若明
一、关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所在地的介绍 德国人对于东方文化的热爱,尤其是瓷器的热爱,颇具历史。比如享誉世界的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的陶瓷馆,就是奥古斯特斯大帝倾其所有,于17世纪到18世纪初所搜集的中国和日本陶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专门的东亚艺术博物馆,德国也有两个,一个在科隆,一个就在柏林的达勒姆博物馆内。 作为德国的首都,柏林也是个博物馆集中之地,共有167家大小博物馆。其中,以普鲁士文化财产基金会所属的17家国立博物馆最为著名,散落在柏林市中心的博物馆岛、蒂尔加藤区的文化中心和夏洛腾堡区及达勒姆区的博物馆中心。从地理位置来说,最为有名的、纳归世界文化遗产的柏林博物馆岛是在柏林的东北部。而达勒姆博物馆所在的达勒姆区,位于柏林的西南,是西柏林的文化中心。附近还有建于17世纪的植物园和植物博物馆,原是皇家种植花卉、药用植物等的花园。达勒姆博物馆实际上是一个博物馆区,里面包括了印度、大洋洲、非洲、北美及东亚等艺术博物馆。 二、柏林东亚博物馆中国藏品及其来历 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建立于1907年的“东亚艺术收藏”,是德意志帝国时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欧洲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是以东西柏林统一前各自的东亚文物收藏为基础整合而成的。藏品以中国、日本、朝鲜等国艺术品为主,分中国古代美术、工艺、12-20世纪中日绘画、朝鲜和日本古瓷器等多个专题陈列。藏品共计1.2万件,其中中国文物有2000件,基本涵盖中华文化的各个时期,以陶瓷器为主,兼有字画、奇石、青铜器等。 关于该馆的中国文物,其来历颇有故事。诚然,在德国的很多博物馆中,都有一些中国的文物,它们的来历主要是在17至18世纪欧洲盛行“中国热”的时候所购买,或者是战争中的一些战利品,或者是战后专门赴中国购买的,各种渠道参于中国的文物考古挖掘及接受的个人捐赠等。而柏林的东亚艺术博物馆不仅局限于此,还有他独特的来历。 据传,在1901年,醇亲王载沣奉旨赴柏林为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京被杀一事道歉。其一行人以慈禧皇太后、光绪帝以及自己的名义带去了几十件精美礼物(多为明清两朝工艺品),准备赠送德国皇帝。德皇威廉二世因为载沣此行目的的特殊,因而未接受礼物。醇亲王便想了一个折衷方案,将这批礼物转赠给德国博物馆。在德皇的吩咐下,载沣转送的礼物被分配给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以及斯图加特的各大博物馆。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便集中在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内。 另一个相关的记载是,1907年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成立一年后,第一任馆长库墨尔曾启程前往亚洲,收购东亚各国的文物。当时德国皇帝给驻中国和日本的德国使节发出命令,全力支持库墨尔的工作。库墨尔在中国停留了两年之久,走访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古董文物市场,搞到了大批中国文物。库墨尔回到德国不久就向公众展示了他东亚之行所收集的文物,其中包括唐、宋、明、清各朝代的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等,引起极大轰动。随后的继续收购活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终止,但这已经为原本就馆藏丰富的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带来更为丰富的中国文物。 三、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精品赏析 由于对中国古代文物一直以来的重视与保护,在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中,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品堪称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精品,现就其中几件作以赏析。 柏林东亚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在数量上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在品种上相对比较丰富,如图1就是一件中国商代的钺。作为商代礼器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商代的钺在国内很多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都有展出,但大多以兽面为纹饰题材。而这一件钺(图1),它的两面都是以人的面部作为装饰,人物造型生动,以镂空手法雕制出极其讲究对称的人物眼睛、耳朵、鼻子及嘴部。包括脸部的肌肉、嘴部的牙齿都细心表现出。虽然在钺的表面,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布有铜锈,但其制作的精细,特别是艺术处理上的对称美感、肌肉立体感等,无不证明了这是一件罕见的青铜器珍品。 该博物馆唐代瓷器的收藏相当丰富。展出的除了大量的唐三彩人物雕塑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内比较少见的唐瓷珍品,如图2就是一件唐代郏县黄道窑生产的黑釉洒斑壶,也称花釉瓷。花釉瓷是唐瓷中的一大创新。它是在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釉料如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有规律地排列,有的任意排列,有的又像波浪。郏县黄道窑除了烧制白釉、黄釉、黑釉瓷外,从唐代起,成功地掌握了两色釉技术,产品有黑釉蓝斑器,或在白釉上施青蓝斑彩,形成了此窑产品的独特风格。特别从晚唐开始,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和禹州赵家门窑,出现的“雨丝状”的窑变斑彩更为宋钧窑变工艺开创了先河,故有人称这种窑变斑为“唐钧”。而这件执壶,釉层凝厚,施以黑釉为底色,再施以蓝彩,蓝中带白,并有针状、放射状的光点在黑釉表面自由流淌,执柄、壶流都带有这种花釉色彩,其浓淡有致,浑然天成,整体感强,给人以一种流动的美感。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从北到南,六大窑系,窑厂举不胜举,可谓全面开花,品类丰富。其中福建的建窑,是黑瓷的著名产地之一,产品以兔毫盏和油滴盏最为珍贵。是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的产物。斗茶时,先把半发酵的茶膏碾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里,冲入初沸的开水,这时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沫多且持久者为胜。用黑盏来盛茶,适合宋人对其的观赏。油滴盏也称“鹧鸪斑”。关于鹧鸪斑,一些学者认为:“鹧鸪鸟的羽毛,通体不是呈现一种风貌,它的背羽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宋代文人心目中的‘鹧鸪斑’,不是指鹧鸪鸟的黑白相间条纹,而是指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见熊廖《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根据这种特点,进而有研究者提出,具有鹧鸪斑风貌的建窑黑盏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窑变品;二是白釉斑制品;三是黄褐斑制品。其中尤以第一种自然窑变品为最(见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宋元时河北的定窑、河南的鹤壁窑和山西的临汾窑都有仿烧,但均没有建窑的釉色黑亮纯正。此类产品盛烧于宋,明以后无论建窑还是北方窑口不再烧造此类瓷器。该馆所藏的这件正是极为稀罕的建窑自然窑变鹧鸪斑黑盏(图3)。其敞口束底,黑釉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形似油滴的小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如繁星点缀,自然天成,实属精品。而且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保存良好,实属不易。关于油滴盏的形成,其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当温度达到1200度时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并随着温度提高气泡不断产生,聚集到一定程度时,气泡爆裂,随后釉冷却收缩变平,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分出晶体,这些晶体就是我们见到的油滴圆状点(见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建窑油滴盏在国内罕有收藏,日本藏有两件,其中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的一件被定为日本国国宝。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在宋代时即已十分繁荣,《陶记》中记载:“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垠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该馆也藏有一件景德镇南宋青白釉印花瓷碗(图4)。该碗的烧造工艺采用南宋时期的覆烧工艺,碗口为芒口。口沿处回纹装饰,象征富贵不断。碗壁为印花分格装饰,每个分格内印有牡丹、荷花、芍药等六种不同花卉。或以盆栽,或以瓶养,相间而生,丰富而不重复。每盆(瓶)花都基本上以花茎为轴,两侧对称绘有两朵花。茎两边的叶子也是对称而生,但是在茎的中间,其叶又稍有变化。整个画法图案感颇强,但又不乏变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碗的碗心部分,绘有两只回首相应的凤凰,神情自若,生动传神。在景德镇南宋时期的青白瓷碗盘中,常见的是双鱼,而装饰凤凰的则较少见,更在淡雅之间显得富贵。同时,这件瓷碗的胎土洁白,釉面莹润,其青白色料表现得恰到好处,其“饶玉”之称也毫不愧当。 明清瓷器是该馆所藏中国文物的大宗。最值得介绍的是这件明永乐时期的青花葡萄纹盘(图5),这一时期所用昂贵的“苏麻离青”釉料的浓艳、沉稳与晕散效果在其葡萄等纹样的绘制中都表现得无微不至。葡萄的画法,为勾勒点染,墨浓处有铁锈斑,大叶五出,叶片之中填色,并在叶中留白勾有脉络。葡萄藤则呈弹簧状,永宣特征明显。叶茎粗细有致,藤则灵巧多变,顺盘形延展。盘沿处为海水纹,以斜线和弧线排列绘成波浪,波浪间间以轮齿状的浪花,蕴含汹涌气势。口沿处的海水纹和盘心的主体葡萄纹饰之间还有一圈辅助纹饰,以缠枝手法将牡丹、茶花、菊花等不同花卉连成一整体,依盘形而生,错落有致。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史上紧承元朝的第二次高峰,从清代直至今日都有仿造。 清代的瓷器,该馆收藏数量也很多,这件康熙五彩仕女纹盘(图6)为其中的一件精品。瓷盘上的绘画远有竹石,近有几案,中间以扶栏、草地间开。盘子的中心部分,绘有一女子倚在几案上,手托侧腮,双目微蹙,几案上还放有一把古琴,琴套未解,主人似乎全无弹琴之意,独处于相思之中。整个瓷盘的画面勾画细致,构图严谨,又不乏变化。最下面还于近处绘有绿石红花,和后面远处的竹石相映成趣。在釉料的选用上,其上衣、琴套和栏杆都用了红色,这是加入铅粉和牛皮胶的矾红,色彩鲜艳沉着,且富于层次变化。女子的发部黑彩不同于康熙早期用松香掺调青花料的黑彩,而选用了乳香油和珠明料,显得乌黑光亮。画面的釉料还选择了蓝彩。釉上蓝彩是康熙时期的首创,脱釉和发色不佳的情况很多,但这件瓷盘上不论是仕女的衣裙点缀,还是几案的边沿,特别是几案上的瓶子,每处蓝彩的运用都相当成功,色泽鲜明。整件作品,处处都显示着其为一件成功的康熙五彩佳器。 在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大门口竖立着一块太湖石(图7),高两米左右,下面配白色大理石须弥座。是一件中国明末清初的文物,据说是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花大价钱从英国买到的。关于中国古代太湖石,在德国的其他博物馆中出现的很少。而这座太湖石,较之展馆内的更显珍贵,它色泽偏青灰泛黄,这在以白色为主的太湖石中并不多见,形态上通灵剔透,太湖石所追求的“皱、漏、瘦、透”无一不显。洞有实有空,富于变化。其所内涵的自然天成、凝重深沉等与中国人所追求的艺术内涵相应相通,放置于东亚艺术馆门口恰到好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