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 跨越三代的双城记
2007-12-04 16:29:53 未知
新加坡,一个特殊的国家,华侨华人一直是她的第一大民族。她是新加坡的包装,却是一幅华人的面貌。一部关于中国与新加坡三代人之间千丝万缕情感的演出,凯德置地•《漂移》让人在多媒体、音乐的交叠中,感受此种情感的错落与归依。 中国人旅居新加坡可溯至公元10世纪左右,而大量移居新加坡则始于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开发。华侨华人从1830年以后,一直是新加坡的第一大民族。新加坡独立后,绝大部分华侨自愿选择了新加坡国籍,成为新加坡公民。 新加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国,人口仅300多万,其中76%为华人。新加坡的特点就在于地方虽小,却是海纳百川,各种文化水乳交融,除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族类人汇集在这里,形成了特殊的生活、工作氛围。 走在新加坡,我们不难发现她与中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大街上都是熟悉的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甚至那些建筑也与国内沿海城市相似。走在滨海湾畔,又与上海外滩相近。所以从形式上新加坡就与中国有着无限的相似处,《漂移》正是要表现得这种形式上的相似与情感上的依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历来有寻根意识。 《漂移》的故事创意就是为了更直接、更深动的表现这种民族意识。通过中国与新加坡三代人的沧桑变化、人事变迁,不仅表现了新旧三代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那种对于“漂移”情感上的差异。 凯德置地•《漂移》讲述了新加坡几代华人与中国之间割舍不断的渊源,是青年编剧喻荣军继中日合作话剧《双城冬季》之后又一部由两国演员同台演绎的力作,导演为戏剧盒艺术总监郭庆亮。该剧由中新两国演员共同出演,中方演员为实力派的周野芒、青年演员秦旋;新方演员为林继修、郭沛珊和卓依龄。其他方面,从灯光设计到舞台设计、从服装设计到形体设计、从影像设计到音乐设计,无不力求完美和贴近故事本身。 中国新加坡五名演员演绎了中新两国三代人共十几个角色,故事分别发生在2006年、1966年和1942年。讲述的是侨居新加坡的华人及其后代,关注的是他们在精神上的漂移状态、一种难以割舍的“寻根”情怀。同时也讲述当代中国人在国际潮流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否定,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一种对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状态的思考,这是一出具有思辫色彩的作品,虚实相生,剧情在魔幻与现实之间流动,站在历史的沉淀之中对自我发出诘问。该剧通过三代人讲述了两个国家在历史、情感上的纠葛,在剧中出现了例如移民、等待、陪读妈妈等关键词,描述了角色从身体、情感,思想、意识状态上的漂移状态。 为了能让两国演员更深入地理解《漂移》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制作者特意将排练地点安排在两个城市,第一个月在狮城,第二个月在上海,两国演员都将有一个月的异国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感受着进行磨合和创作,而成效是显著的。舞台上,角色间的转换犹如电影镜头般的流畅,不禁让人联想到《柏林苍穹下》般的诗意纪录。伸向观众席的悬空平台,整场都立在半空中的“景观人”,从头至尾,都带给观众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如此也正合了主人公“漂移”的主题。多媒体、音乐的交叠出现,瞬间便把观众带入到另一种情境。 该剧的最大特色是打破了一般以叙事为主要形式的话剧形式,其表达方式是很写意的,观众需要很用心的去看去体会。剧中特别设置安排的“景观人”角色,他是剧中所有角色的集合体,是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角色,令人深思。 本次世界首演的凯德置地•《漂移》,是一部跨越三代的双城记。在急骤变速的现代化中,文化与记忆经历了无比的考验。浮尘众生,就靠着对生命的渴望,寻找自己的归依。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