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献展,独辟蹊径的独到展览
2007-12-05 15:18:04 未知
前言: 在北京,如果你愿意,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当代艺术展览,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正在以自身不可逆转的“能量”渗透到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各种艺术机构诸如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数不清的展览场所隐藏在僻静的郊外或者挺立在繁华的市中心艺术区中,和散落在不同的据点的零星场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星罗棋布的艺术氛围。这些展览,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艺术博览会/艺术节,以及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它们是整个北京的当代艺术(或者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万籁齐鸣的繁荣景象。无怪乎,有西方人士说,中国可谓是当代艺术品投资的最后一块“麦加”,当然,我们也引以为豪的投身其中,与那些外来的“朝圣者”们一起,投入到这艺术滚滚洪流中去。是投资还是热爱?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总有同行感叹?一些艺术区正在越来越变成一个“市集”,媚俗的玩意摆着“艺术”的姿态骚首弄资或者义正词严,铺天盖地的展览却很难在其中找到更多惊喜。不断冒出来的所谓“新艺术家”在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商业趣味。“审美疲倦”的同时,我们还得日复一日去赴那些邀请,去参加那些千篇一律的开幕酒会,拿到同样的新闻稿,说得是学术/艺术/纯粹/——。谁让今天的中国是艺术盛世呢?谁让我们生逢其时呢? 2007年10月16日下午,并没有很多期待地来到今日美术馆,不可否认,之前我也参加了他们的新闻发布会,拿到了2000多字的非常详尽的新闻稿——当然是正面地阐述和肯定之词。在开幕前的时间里,我和另外一家杂志社的同行从二层展厅一直上到四层展厅,回到二层,他站在那个3600多个灯泡(朱金石装置作品《从有限到无限》)下,说:“今日美术馆够狠!” 记者说:今日美术馆够狠 积极而广泛地“田野调查” 历时一年多,总策人黄笃亲率得意门生走访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家工作室/观看作品/寻找思路/探索主题(请注意,今日美术馆新馆开馆也不过一年多,2006年10月,她不过刚刚策划了新馆的开馆大展——方力钧个展,在那时,馆方便已在寻求能代表美术馆“能量”和未来发展的展览方向,可谓“老谋深算”之极。) “独立策展人”制无限制级实施 黄笃说,他很感谢今日美术馆给了他充分的做展览的权利。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实施,权责分明,今日美术馆完全引进国际通行的“独立策展人”制度,这在国内,在组织这样的大型展览中,是依次极其大胆的尝试。“今日文献展采用国际流行的独立策展人制度,正是为了保证展览鲜明、鲜活、纯净的品质。”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强调,当代艺术就是在争议中发展和成长,而过去许多展览采用所谓“集体策展”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其学术定位。“几个策展人把各自的观点抹去一半组合成的展览,我们无法判断它究竟是一个学术的产物还是各种关系的平衡。” 从开幕当天的景象来看,这次尝试似乎是无庸置疑的成功,到底成功与否,还得那些权威来定,作为媒体只能说,当天的展览很令人惊喜,听到的赞赏很多。 三权分立,赞助有加 在展览开始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已经获悉,此次展览采用独立策展人/美术馆/评委会三权分立制,同时,知名珠宝商周大福还赞助设置了“”女性艺术特别奖”,最终奖项的确定则有评委会全权评出,无论是策展人,还是作为主办方的今日美术馆和民生艺术基金,以及赞助上周大福均无权干涉。而评委会成员则有来自中央美院的谭平副院长/来自北京大学艺术系的朱青生教授/来自韩国的致命策展人李圆一先生等组成,这些成员均与展览本身无直接联系,以达到公正公平的效果。 展览名称,欲与天公试比高? 无论是谁听到“首届今日文献展”,不免都会想到鼎鼎大名的卡塞尔文献展,继而联想到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等那些让世界为之心跳的老牌大展。当有记者因这样的联想而提问时,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如此回答:““今日文献展”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逐步建立规范性的国际当代艺术交流机制,与国内外重要的双年展、三年展并行发展,并以此为平台,起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作用。“今日文献展”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国际当代艺术的趋势,从理论和实践上思考如何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如何在艺术本体上不断创新,如何通过展览对公众起到美育作用,如何建立“今日文献展”与其他亚洲乃至世界双年展、三年展的对话与交流,如何使中国艺术成为国际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这些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来验证。作为中国第一个被国家承认的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它如何在现有艺术体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如何在当代艺术潮流中发出“今日”独特的声音?如何承担起美术馆的教育功能?这些都是今日美术馆自建馆以来一直思考并致力于实践的问题。“首届今日文献展”的举办,正是以这些“艺术个案”完成对社会各界的回答。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届今日文献展” 历时一年筹备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美术馆与中国当代艺术碰撞、互动继而实现能量转换的过程。” 而总策展人黄笃则从策展人的角度,阐述了“今日文献展”的名称内涵。: 与“卡塞尔文献展”不同,“今日文献展”从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出发,她不是以“卡塞尔文献展”(每五年举办一次展览)为模式,也不是采用“双年展”和“三年展”的固定方式,而只是把它们作为参照。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文献展”主要以新的艺术动向为视点——当新的艺术风格、新的艺术观念、新的艺术事件出现时,“今日文献展”则会顺时而起,及时抓住当代艺术新的美学变化,灵活而机智地举办“文献展”。这样,她就起到了把握文献的作用和意义——以新的艺术作品作为今日的文献,以明日的眼光作为对今日的界定。 以国际大展作为参照,以期建立与其对话交流的“平台”,看来这回真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了。 本届“能量”,如期“释放”? 现在,我们该综观一下首届展览的全貌了。 首届“今日文献”展以“能量”作为展览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媒介的五十多位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从不同视角、观念和方法诠释了“能量”这一主题的内涵。“今日文献展”试图给观众呈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前瞻性、实验性、创新性的艺术发展趋势。展场覆盖了今日美术馆所有展厅以及馆外可以有效利用的空间。五十余位艺术家利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手段从不同角度演绎自己对当代社会中“能量”的理解。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名单:岳敏君、 陈文波、李继开、韦 嘉、郭鸿蔚、陈杰、李广锌、隋建国、展 望、王晋、 向 京、 崔岫闻、史金凇 、朱金石 、王鲁炎 、夏小万、朱 加、施勇、汪建伟 、杨福东、邱志杰 、缪晓春/秦玉芬—— 今春在拍卖中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成交纪录的岳敏君,参展长达五米的新作《毛杏兰》,作为开幕式的背景作品,它可谓赚足了眼球和胶卷,画面描绘出迷宫般的场景,似乎反映了画家在现实世界中的迷失情绪。有记者说:岳敏君终于不画光头大咧嘴了,还别说,《毛杏兰》有点意思。 而杨福东带来的是他影像作品《竹林七贤》中的第五部,“七贤”回到城市,它拉近了作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强调了对人与社会间关系的思考。 上文已经提到的朱金石的装置作品《从有限到无限》吊在二层主展厅的天顶,3600多个灯泡组成的一个巨大灯泡,正在发出夺目的白炽亮,“回应了对物理能量的分析”,的确给人震撼。而王晋的《WANG》(用金属作成的巨型人脊椎骨)和史金凇作品——一堆烧焦的木炭的木炭的灰烬(名为《非理想状态》),则恰到好处地摆在了巨大的白炽灯家族下,白热化的灯光照射出一堆聚合又消逝的物理能量,很有趣的展场布置。 与之相呼应的,还有美术馆广场外陈文令的雕塑作品,“陈文令的猪竟然化了”,有人这样说。似乎也是一种“非理想状态”,却给人以新奇的感受。从前陈文令那些生气勃勃野心勃勃气壮如山河的猪,现在有一只躺在那里,半闭眼睛,一半身体不知所终,另外一半正在向上生长为一棵桃花树——这不是很令人惊讶的雕塑么? 崔岫闻也“天使之后”了,玻璃钢的雕塑——一个孕妇在泥潭中艰难跋涉,很能引起人的思考。 每一副作品都在诉说主题一般。 黄笃说:“能量”展实际是从精神、物质和身体三个方面来描述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能量既可以是无形和抽象的,也可以是有形和具体的,既可以构成正面积极意义的推动,也可以构成负面的破坏力。无论处在哪种环境的艺术家都将依照各自的参照,对能量及由能量导致的现实变化做出解读。 从流连展场的观众来看,这次展览的“能量”似乎正在如期释放,源源不断。 “未来之星”展现未来能量? 环顾展厅可以看到,除了那些知名艺术家的新作,“首届今日文献展”中不乏艺术界的新人新作,其中不少人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过大型展览。主办方,“选择他们,正是看到中国当代艺术潜在的能量汹涌,非常想展示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中观众尚未看到或注意到的东西,它们将是未来艺术的能量。” 谈到七零后甚至八零后艺术家创作呈现的特点,黄笃认为这些艺术家更个人化、更微观、更自我。“他们善于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体会,比如从个体出发感受到的孤独、痛苦等等,有别于上一代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反思。这些,恰恰成为时代的痕迹,同时也构成了今日的文献。” 在选择参展艺术家的标准上,策展人黄笃认为“平衡”是一个基本原则。“这并非是指名气上、年龄上或地域上的简单平衡,而是指策展人从不同领域、各个层面全方位地去考察和选择艺术家,这在当前国内艺术展中是不多见的。”据悉,此次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创作方式从传统绘画到新绘画,从雕塑到装置,从摄影到多媒体创作等各个方面,试图呈现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实验性、前瞻性的艺术态势。 当代艺术,“能量“何在? 说中国当代艺术如今“热潮”汹涌,不如说它的背后是“热钱”滚滚。艺术的“高烧”是否能证明它能量超强?在这样的商业氛围下策划这样一个有严肃学术定位的展览是否显得不合时宜?对此,策展人黄笃认为,“今日文献展”举办的同时也在向中国的艺术界提问――艺术热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人们判断艺术何以成为艺术的准则又是什么? “今日文献展”的主办方和策展人对“艺术热”保持了自己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文献展”主要以新的艺术动向为视点——当新的艺术风格、新的艺术观念、新的艺术事件出现时,“今日文献展”则会顺时而起,及时抓住当代艺术新的美学变化,灵活而机智地举办“文献展”。这样,它就起到了把握文献的作用和意义——以新的艺术作品作为今日的文献,以明日的眼光作为对今日的界定。另一方面,馆方和策展人一起试图借助对这些今日视觉艺术文献的梳理,而致力于构建真正属于今日的学术和今日的历史,完成向展览本质的回归。据悉,“今日文献展”以清晰的定位,在展览筹备阶段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民生银行“民生艺术基金”为展览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而周大福珠宝则设立了“周大福女性艺术奖”,奖励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女艺术家。 当然,我们不能不想到,每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上,那些获得赞誉的艺术家作品。必定会在来年的巴塞尔文献展上获得良好的市场定位。毕竟,当代艺术与市场,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吗?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所谓严肃,所谓学术,所谓艺术史书写——我想说的是,市场也是艺术“能量”的一部分。 张子康说:“今日文献展”是今日美术馆的文化策略 张子康 今日美术馆馆长 开幕式上,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依旧温文尔雅,虽然很多人已经看到温雅的背后由他主持的今日美术馆举办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大展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勇气以及魄力。 “独立策展人制度”催生首届今日文献展 在采访中,张馆长告诉记者,策展人(curator)和“独立策展人制度”对大多数国内观众而言还很陌生。今日美术馆率先引进“独立策展人制度”举办首届文献展,美术馆不仅做出了任何馆内部成员不得参与策展的规定,还把展览决策权放手交给独立策展人,张馆长说:“黄笃先生对展览的学术定位与我馆保持一致。我们尊重他的学术主张,希望展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具有丰富策展经验、曾策划过许多国内外大型当代艺术展事的黄笃则表示,举办“今日文献展”的意义不仅仅是展览本身,而是希望通过策展人制度等一系列规则的建立,“使美术馆建立独立的话语体系,并通过展览的平台传递这种话语,发出美术馆独立的声音,使美术馆在一个良性的机制中运行。” 今日文献展,缘何如此强势推出?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馆长道出个中原由:“第一今日美术馆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文化形象;第二点,他反映了今日美术馆的文化策略,比如说,惠特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等,都是建立在美术馆的组织基础上的展览;第三点是服务于城市文化,即首先文化的一个发展,建立一个普及、美丽的一个公共平台。 这次展览是由今日美术馆和民生艺术基金共同主办。是自建馆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展览。今日美术馆作为一个民营非体的公益性美术馆,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并希望通过这样具有较高学术性的展览来建立与亚洲及其其他国家乃至世界的双年展的对话与交流,为此我们还采取了策展人制。我们特别邀请的著名策展人---黄笃,作为首届文献展的总策展人。他曾经策划过:1999年第一届墨尔本国际双年展中国单元;2000年“后物质”展,2002年第二届汉城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2004年的第二十六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等;他还曾是去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几个月前,黄笃先生就为这次展览走访了全国各个重要的城市,走访了很多的艺术家。最后以“能量”作为展览主题,选取了50多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参加本次展览。这些作品也都是表达了“能量”这一主题的内涵。我相信这次展览的作品非常有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献展是一个长期策划的思路,是美术馆的文化策略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公益性的美术馆,我们的决策定位很重要。事实上自2002年建馆以后,我们就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美术馆策略的展览形象。今日文献展可说是长期策划后的一个思路。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文献展的大胆设想和具体实践是考验美术馆自身文化能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当代艺术从学术到商业,从商业到学术是一个互相关联的过程,在其中,美术馆扮演的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角色,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文献展恰是这种作用力的呈现。”张馆长着重强调。通过一个大型的展览或者很有规模学术性的展览,展示出美术馆在城市里面的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今日美术馆对此充满信心。 总策展人说:这是我做得最痛快的一次展览。 黄笃 首届今日文献展“能量” 总策展人 黄笃最近一定是忙坏了,单单今日美术馆,8月份他便策展了另外一个重要展览——年度大学生提名展。而文献展的工作几乎是与大学生提名展工作交叉同时进行的。然而繁忙的工作并不能泯灭他从中获得的充实与快乐。在文献展的现场,黄笃面对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说出了一句最痛快的话:这是我做得最痛快的一次展览。 “文献展”的确定参照国际惯例又独辟蹊径 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有幸采访了他,对于自己接手今日文献展的策展工作,黄笃如是说: “一个美术馆必须有它的策略,有它的形象,一定有它在这个城市中这种位置,在文化建设里面个人的位置。我想:今日美术馆实际上就是扮演了一个这样角色。那么我只是在这个角色里面起了一个推波助澜,或者说打工者的一个位置,在这个方面我想这个背景有一个大的环境,就是说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双年展”或者“三年展”或者“文献展”,这样的一个很多的发展,我想很多的记者比较了解,比如说在“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他是1895年开始建立了,现在也在持续着做双年展,这是一个老牌的双年展;我们可以看到巴西有他的“圣保罗双年展”,他也是一个比较久远的一个展。在像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他们都以城市为中心,像这些老牌的双年展,实际上在推动当代国际艺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20世纪90年底后期以来,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亚洲国家的崛起,很多亚洲的双年展开始出现,比如说像像韩国“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还有韩国的“釜山双年展”等等,都开始在形成他们独特的声音,我想在这个拉丁文里面“Biennia”双年展这个词,还有三年展Triennale这个词,实际上是什么?就是顾名思义就是两年做一次展览,或者三年做一次展览,就目前的双年展也成为一个文化或者艺术方面的检测,这种美学发展或者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当然他是从文化各自的角度或者立场来树立个人对文化的评判,我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今日美术馆要做一个“今日文献展”,请注意,这“今日文献展”并不是跟那个卡塞尔的文献展是一样的,因为我特意在文件里面做了一个说明,我们用的英文的说明是最明显的,比如说你仔细看那个英文,中文后面对了句英文,叫Today’s Documents,就是用了一个复数,所以这个和那个kasse Documenta,是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个是一个细微的区别。 实践出真知,展览朝向国际化努力 我们需要从一个比较严谨、比较学术的高度来去把握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所以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走过考察了重庆、杭州、上海北京等一些城市。走访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院校,以及一些做多媒体的高科技工作室等等,我们也跟艺术家讨论了具体的一些实施的方案,怎么来实施这些计划等。所以这些都是经过前期的一个比较谨慎、严谨的准备。 从策展的角度来谈的话,我们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一定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或者是从国家文化发展的整体出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做的第一部是一个中国的展览,我跟张馆长在讨论的时候,也许我们第二步的时候会做一个亚洲区域的展览,也许到第三步的时候,会推出的一个更加广泛的国际化展览,那么这是一个长远的一个项目,当然我们很高兴这个项目也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像民生银行和周大福,我们很特意设立了一个女性艺术特别奖,我们也希望这个奖能够变成一个长期的,像古根海姆设立的Hugo Boss一样,我来推动的意思,当然Boss也是推动他的形象。从各个方面来讲,中国当代艺术都显得非常有活力和创造力,那么怎么通过一个美术馆平台把这样的一个活力或者这种创造力能抓紧,或者能带到一个新的文化的景观里面?这个就是我们做展览的原因。 我要让这个展览纯粹但不远离观众 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整个世界的当代艺术似乎都在趋向娱乐化。有时候这种娱乐化的倾向使得当代艺术看起来越来越走向肤浅。我不希望文献展因为娱乐化而被冠以肤浅之名。但是美术馆是一个教育的场所,展览当然要吸引观众,所以文献展的初衷不会让观众远离展览。这样,我们也不能把展览做成一个概念的展览,为概念而概念,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让普通观众无法欣赏无法解读。所以我希望在学术和观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文献展通俗但不媚俗。让观众参与进来,同时又能保持展览本身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我本人并不反对娱乐,因为现在全民都在变得娱乐,整个社会都在娱乐化。但是倘若一个社会完全娱乐化通俗化,而没有一种深刻的东西体现出来,这个社会怎么办?简单而表面化永远都是社会的表象,是文化的表象,这其中比得又思想支撑才行。既然做的是“文献展”,从一个策展人的角度,我的初衷便是让展览真的具备文献性,历史性。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在通过这个展览里面把握住这种均衡,就是既有他的观众,观众代表感情,也能有他的深刻性,观众能传达一些信息。这次参展的作品,我不能说100%,起码98%或者99%的作品是没有展过的,没有露过面的,全部都是新的作品。这个是我选择作品的原则,就是说,如果展过了也可能有,但是很少、很少,除非是非好的作品,可以这么说,98%或者99%的作品全部是第一次露面的,所以这就是这个“新”。当然这个“新”我们还不能光理解为作品,还有一个想法的新,就是说怎么把握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这个状态,这是从新的角度整合艺术的现象或者发展的这种状态。 周大福刘璞女士专访:具有国际眼光的国内文献展 刘璞,周大福华北区域总经理。 文献展中处处有惊喜 “刚刚看了两个作品,我就觉得很震惊了,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品简洁、简单,而又能给人无限的想象思维空间”,谈到观看《2007年首届今日文献展》的感受,刘璞女士整个人兴奋起来,本来已经结束的采访由此又继续下去。 “其他的作品我还没来得及参观,我就已经知道这次展览会给我很火惊喜了”,刘女士笑着说。让刘璞女士感到震惊的两件作品是《余》《从有限到无限》,“照片里的东西都是我们日常所能看到的,但是艺术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当他用自己的作品展现出自己的视角的时候,会使我们的眼前一亮”。“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记者补充说。“对,就是这种感觉。其实艺术家也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对历史做一种记录,比如《》,作品本身是具有历史性意义在里面的。” 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刘璞女士是代表此次文献展的赞助商周大福来参加开幕式的,谈到周大福赞助今日文献展的初衷时。刘女士介绍说,周大福是做饰品的,其实也是艺术,甚至可以说与今日美术馆是大同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大笑)。因而周大福一直都关注艺术类的活动,希望能够推动艺术的发展,此前他们也曾赞助过“母性中国”活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创造美,饰品要做得好,有特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艺术,所以希望能够找到与艺术的最佳契合点,这就需要与专业的艺术组织,有前瞻性的艺术组织多联系,沟通。 与今日美术馆合作之前,他们也做了很多调查,观看过很多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发现今日美术馆在当代艺术方面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并且与中国和世界上的当代艺术家都有紧密的联系,这些恰恰是周大福所希望得到的资源。于是决定赞助此次纯学术性的文献展览。 当代艺术中存在传统的影子 刘璞女士本人也是艺术品的爱好者,经常参观一些展览,对于国内艺术有自己的见地。她认为现代很多中国艺术家都在寻找一种传统的影子。“比如徐悲鸿,虽然也有国外绘画的教育背景,但是在作品中总会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很多东西都会用中国的形式来表现。再比如陈逸飞,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会有中国传统的东西出现:小镇,桥等等。这些成名的艺术家,甚至一些年轻的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路径,一种能够很好的融合中国传统的路径。这是很好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确实沉积了很多的精华。” 女性永远是值得关注的群体 “周大福女性艺术奖”是此次文献展一个亮眼的奖项,奖金高达20万元。至于为什么特别关注女性艺术家,刘女士给了一个很直接的回答,“饰品”最主要面对的群体就是女性。不论在哪个行业,女性始终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女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女性从事艺术,必定会有不同于男性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必定是独特的,有意思的。在女性艺术家作品的背后会有更多的故事。所以希望通过这个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女性艺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