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
2007-12-14 09:48:35 赵力
当房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之初,人们都没有表示出太多的忧虑。事实是近年来的景气与繁荣,使得整个市场沉浸在过于乐观和自信的氛围之中。然而事情的后期发展则出乎人们的意料,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与房次贷危机直接相关的金融投资机构,美国投行中的明星企业高盛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称它亏损了1.8亿美元,占其自身价值的1/3,美国的贝尔斯登公司同样因为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对外寻求合作,而中国中信银行已于10月22日与之达成交叉持股计划,资金总额涉及20亿美元。接下来的“倒霉蛋”则是银行系统,房次贷让美国最大的信贷银行考特怀德(Countywide)损失巨大,其股票评级急剧下降,分析师们已经将其定性为必须抛售的股票之列。而由此衍生的银行信用危机正在逐步蔓延为社会性的危机,9月英国第五大按揭银行北石(Northern Rock)爆发了挤兑危机,数以千计的储户对该银行发起可怕的攻击,这一事件成为社会公众对目前经济已经失去信心的明确信号。 虽然美国与英国的中央银行以及相关决策机构以最快的反应去应对市场的混乱,譬如美联储的降息、英国央行对相关银行的大量注资等等,但是进入10月以来市场人士对于事情的后续发展已经变得神经紧张,因为8月、9月这两个月对于大多数的西方金融市场来说无疑是糟糕透了,而在分析家看来危机还没有完全度过,“就像最近在英国发生的北石挤兑事件,如果人们失去了信心,市场只有衰退一条路可走”,对后市看淡的分析家们如是说。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市场都会面对相同的危机。那么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近期的金融危机会对艺术品市场产生如何的影响,以及受到这种影响的程度会有多大? 要对宏观经济与专业市场间的关系做出某种明确的回答绝非易事。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投资市场的即时波动与艺术品市场行情之间的关系仍具有某种非必然的联系,因为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高端市场,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拿闲钱来投入其中,这一特性有效地维持着艺术品市场的稳定性,此外这一观点还认为当经济总体出现即时波动之时,其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会具有某种“后置性”,也就是说当经济总体出现向下滑坡的时候,艺术品市场的行情仍会在一段时间内呈现惯性的增长,即所谓的“翘尾巴”的效应。 然而与之相反的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在自2002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新一波行情中,从参与者的广泛性到操作层面的复杂性等各个方面已经使得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与早先的情况大相径庭,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型市场,这种属性的根本性变化,也决定了其与经济总体尤其是投资市场间的关联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英国《Financial Times》的相关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艺术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度指数只有0.1,而截至到2007年7月的过去五年内,这个指数已经上升到0.48。” 在这篇文章中,FT的观察家们也敏感地看到了一个事实:“在本周,奢侈品股票价格已大幅降低,比如蒂芙尼的股票价格便下跌了10%”。由此他们认为“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对当下艺术市场保持谨慎”,因为大量的投资者已经进入到了艺术品市场,而一旦我们放松警惕,那么“如同1990年日本买家所做的那样,其所引起了80年代末艺术市场的过度繁荣,也将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泡沫破灭,以至于最终出现一溃千里的局面。” 事实是当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这一波行情愈演愈烈的时候,当艺术品的价格像乘着火箭不断窜升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从艺术价值或者市场内在的角度去找寻任何的恰当答案,对于投资者而言趋势投资也已经取代了价值投资,只要后市还有上涨的空间,那么现在就是入市的根据。正如梁小民概括的那样,“把艺术品作为收藏和作为投资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作为收藏时考虑的是个人爱好和艺术及历史价值,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为投资时考虑的大多不是自己的爱好,而是别人的爱好,不是它的历史或是其他的价值,而是未来的市场价值,买别人喜欢的东西。” 作为经典案例的就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一生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品的投资,他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投资于预期有人会以更高的价格买走的艺术品。另一位经济学家马尔基尔把这个原则概括为“后来者理论”(Theory of Great Fool),因此艺术投资的成功关键是有没有你的“后来者”,而不是这件艺术品本身的历史价值和现有价格。 那么“后来者”还有吗?这一点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后市发展或许就显得更为至关重要了。 英国《ArtTactic》的一份调研报告或许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2007年5月《ArtTactic》关于艺术市场信心度的调查已经显示出人们的态度正在发生着某种显见的变化:尽管信心度仍然很高,但25%的被调查者态度已经从2006年11月的“积极”转变为2007年5月的“中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市场中的高价感到不安;而另一个发生变化的迹象是,人们对于“风险压力”与“投资压力”的认识指数已经上升了20%和15%,“这表明艺术市场中的‘赌博’气氛正变得越来越浓重”。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存在着“后来者”,但是他们的入市信心已经正在动摇,而“风险压力”和“投资压力”的增加会让他们的投资行为变得更加得谨慎小心。 如果“后来者”变得谨慎小心,那么已经入场的投资人能不能维持艺术品的高价运行呢?由Hannahgrove网站提供的《The New Jet Set》报告中的数据表明,在拥有私人飞机的全球富豪中,每年平均用以艺术品收藏的支出已经达到了174.6万美元,远远超过他们在其他奢侈性消费列项中的平均数额。 而2006年11月的《纽约时报》针对294位平均身价在600万美元的华尔街精英的个人消费所作出的《Prince & Associates》调查报告,也揭示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在购买艺术品上的平均花费高达399万美元,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消费的十倍乃至几十倍,而仅仅他们这些人,每年在艺术品上的消费累计则已经达到了11亿美元。全球著名拍卖公司苏富比、佳士得以及菲利普的资深专家也披露出同样的信息:“全球的超级富豪已经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常客,他们正和金融界的新贵一起不断推高了艺术品的当今价格。”来自伦敦的市场专家也认为目前市场所形成的高价,就是“老钱”(Old Money)与“新钱”(New Money)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是当房次贷所引发的大量对冲基金与金融机构受损变成事实之后,当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精英们的钱包今年注定要急剧缩水之后,情况又将如何?或许事态的发展将会变得更糟,来自伦敦金融城的消息称规模性的裁员现象已经出现并且变得不可挽回,而一旦金融危机开始辐射,伦敦地区的投资银行将会裁掉10%-15%的员工。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对艺术品的疯狂购买?对冲基金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力有多大?现在还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2007年的秋冬之际全球艺术品市场将会面对真正的考验。 (本文写作得到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丁书哲的帮助)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