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全球聚焦:2007艺博会

2008-01-02 09:31:02 李琼波 何金芳 王木木

  一年当中,全球的艺术博览会不下50个,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个博览会在进行,其火热的局面,无可否认地确定了博览会在艺术市场中应有的重要地位。博览会就像一个宽广的舞台,让画廊、艺术家和收藏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在上面自由交流、自由展示,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博览会经过十年的磨练,经历了由政府主办到学术机构主办再到公司承办的过程,实现了纯商业化运作的转变,确定了其商业性的发展趋势。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下称“画博会”)的成功举办,明确了艺术博览会是作为画廊一级市场的展示舞台,标志着中国艺术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今年金秋,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下称“上海当代”)以国际化的操作模式和全球化的视野登陆上海,更是开创了中国艺博会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的标志意义,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博年。“上海当代”首次登场就成为了国内艺术界最为鲜活和最具影响力的焦点事件,并与“画博会”和“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下称“艺术北京”),形成了艺博会竞争态势的热门话题。  本刊有感于今年博览会的喧嚣热闹,同时引发了对群雄逐鹿的艺博会局面的深度思考,遂对个中博览会进行点评,并对艺博会与城市性格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展现艺博会与城市文化、历史、画廊和收藏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让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能够更加冷静、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博览会。  博览会——城市性格的真实写照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博览会的个性,其实就是由参展商、艺术作品、收藏家、展场环境组成的总和,能够表现博览会的精神面貌及定位的东西,就是一个博览会的个性。其个性是否鲜明、突出,直接影响了参展商的参与,从而也影响了博览会的质量。艺博会不得不审慎地思考自己在狼烟四起的市场中的定位,而对于自身的定位也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断。定位的确定有诸多依据,包含了对艺术的态度、对画廊的态度、对艺术家的态度,同时还必须结合本土文化背景。其实,每个博览会又何尝不是所在城市性格的写照呢?通过举办城市的文化历史以及当地人们的审美习惯,足以看出博览会的特点乃至定位。  就拿上海来说吧。上海向来有“东方的纽约”之称,与纽约一样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交易中心之一、移民城市。多元而开放的海派文化使得上海比国内其他城市更具有国际气质,而这些气质与其所处的江南地区特有的婉约、文雅相结合,使得大多数市民追求经典艺术、精品文化,呈现出小资、优雅的文化氛围。也许,他们将苏州河艺术区简称为苏河——与纽约苏豪SOHO同一个发音,已经表现了上海对纽约艺术区的某种向往的心态。所以,上海所举办的博览会自然不可避免地带上追求档次和品位的倾向。  今年年初上海本土主办的春季艺术沙龙就一直以“典藏艺术,品位生活”作为自己的定位,上海艺博会今年也将口号更新为“收藏艺术,享受财富”,重视细节的安排,充分反应出海派文化重视艺术源于对精致生活品位的追求。而9月初首次由国外力量组办的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SHContemporary),则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气魄和魅力。两位经验丰富的艺博会推手洛朗佐•A•鲁道夫(Lorenzo A. Rudolf)和皮埃尔•胡伯(Pierre Huber)选择了上海而不是香港,也不是北京,正是考虑到了这三个城市的特点。上海国际化的金融和商业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中西交融的文化特点,与主要由国内外顶尖画廊参展的博览会定位是吻合的,所以他们选择了上海。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上海当代”的登场,打破了一贯以来由本土力量承办的传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参展的画廊来自全球各地的23个国家,海外画廊占了80%,博览会的独特性和高质量开创了国内艺博会的新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亚洲目前最高标准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给中国、亚洲乃至全球当代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东西方文化艺术链接的重要桥梁,更重要的是为画廊、收藏家和艺术家以及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彼此接触和了解的重要机会。上海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在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有100多家落户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大约80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雇用了15万左右的白领员工,成为强有力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当中自然包括艺术品投资。人均GDP7500美元,意味着上海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级达到10万元级(10-90万元)。在如此国际化的大卖场中,画廊表示“作品的买家大多数是国内年轻的收藏家”,而且在选择上,多数仅是购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中国藏家对外国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上海人精打细算的风格,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决不会贸然行动。  上海博览会与城市之间有如此多的关联,北京也是如此。作为首都,北京是祖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北京博大精深的人文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博物馆118家,高校76所,是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拍卖行、艺术媒介和艺术教育机构云集之地。北京人对历史、政治天生的敏感以及先知先觉的特性,成为很多新运动、新事物的发源地,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锐艺术。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开创了国内第一个艺术村,很多大腕艺术家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如王广义、方力钧等等;798文化创意区也是全国首创,聚集了众多画廊、艺术家资源,是艺术与商业的成功结合。北京拥有国内最多的画廊,不光本土的,还有很多外资画廊,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北京的798、环铁区、草场地和酒厂的画廊,就像一个个艺术进出口公司,集中了全国优秀的艺术家资源,每天都有艺术品交易在进行。  九月下旬在农展馆举办的2007“艺术北京”主动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和发展艺术使命,并以政治家的胸怀和眼光提出“展现年轻的动力”,关注中国艺术的未来,支持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参展画廊都很年轻的,有的甚至才成立几个月。主办方强调,他们关注的是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是否有活力和潜力。主题展“艺术突破”,就是中青年艺术家对于艺术未来的探索,带有更多的实验性、先锋性,体现了北京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包容。而别开生面的“艺术大巴”旅游活动,都显示出北京人在这方面的豪气。“艺术北京”像个发动机一样,把798、草场地、酒厂和宋庄等艺术区同时调动起来,在博览会期间同时举办艺术活动,使整个北京城成为艺术之都。北京拥有国内最多的重要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和专业人士,形成了另外一个学术优势,体现在“画博会”和“艺术北京”组织的“综合媒体论坛”和“艺术经济论坛”上。专业的学术论坛,赢得专业领域的好评。  国内北京、上海举办的几个艺博会,无疑都深深地带有城市的特点,与当地的文化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国外的博览会又是怎样呢?是否同样也是城市性格的写照呢?我们先来看看今年2月份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艺博会吧。纽约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交易中心,同时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中心。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历经了战争的蹂躏,许多艺术家纷纷从巴黎逃离,迁居到美国或其他地方,当代艺术的中心开始逐渐移向纽约。二战结束以后,纽约作为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位不断被确立,从纽约产生的种种探索的前卫艺术思潮随着快捷的现代传播媒体,不断波及巴黎、伦敦,乃至中国。据统计,目前纽约有10万注册的专职画家,有大大小小近200家剧场、近百家电影院;近200家公立私立图书馆;115个美术馆、博物馆;300多家当代艺术画廊。纽约多元的文化传统、发达的艺术市场和良好的收藏习惯,造就了军械库艺博会今日的辉煌。本届参观人数超过52000人,销售总额超过8500万美元,在开幕酒会上,吸引了众多重要的藏家参加。同样重视艺术新势力的军械库艺博会,就是为帮助画廊而创立,他们注重质量,只允许一级市场画商(代理健在的艺术家作品)参加,作品必须具备前卫性,还要求申请参展的画廊必须提供项目和计划书,并会在展会现场对画廊进行跟踪,根据其表现决定其来年的参展资格。本次博览会收到550家画廊的申请,但最终有幸入选的只有150家,淘汰率高达72%,可见主办方的严谨和慎密。寸土寸金的纽约,想要一块象迈阿密-巴塞尔博览会那样大的展馆是不可能的,组办方除了严格控制参展商数量之外,但还是留出更多的展示空间和走道。所以在人流如鲫的情况下,交通尚属顺畅,这对于一个资本运作的城市是难能可贵的。博览会上,纽约的藏家表现得冷静而务实,在作品面前抄抄写写,记下数字,深思熟虑以后再出手,完全沿习了华尔街上证券投资的职业习惯。纽约作为资本市场成功的楷模,一切都显得非常成熟、有条不紊、严密和慎思,无一不在博览会上反映出来。  从刚结束不久的斐列兹当代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身上,也会发现斐列兹与伦敦这座城市一样令人激动。伦敦——英国首都,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富活力和最具多样性的国际大都市,时尚而且传统。它是经典与现代的统一,有着极富地方特色的城市生活,并带有严肃气氛的多元文化的新鲜气息。博览会的后起之秀-弗里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在短短的5年时间,其发展势头令人咋眼,就当代艺术领域而言,其锋芒甚至超过了老牌的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并跻身于欧洲四大艺术博览会之列。20世纪90年代,英国年轻艺术家(YBA)的兴起以及萨奇对英国当代艺术的推波助澜,英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形势迅猛,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由最初的5家增加到50家,然而那时竟然没有一家专营当代艺术的博览会。英国著名艺术杂志《斐列兹》(Frieze)的创办者以他们媒体的敏感度,意识到又一个机会的到来,于2003年举办了首届博览会,明确定位在当代艺术的范畴,结果一炮打响,创下2000万英镑的成交记录。斐列兹每年10月在伦敦的丽晶公园(Regent’s Park)举行,而她每次的公众形象都要出现一幅风景画,和博览会形成有趣的对话。在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空间举办,本身就给公众一种新鲜的、好奇的感觉,如维他命空间的胡所言“英国特别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强调艺术和文化工业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公共的节日。实际上Frieze开展期间,也和英国的很多艺术机构,像Tate Modern(泰特现代美术馆)等的展览和活动有互动,将这些文化活动互相穿插起来。所以Frieze有点类似一个发动机,能够把各种不同的资源聚合起来,这是Frieze做得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由于博览会组织者特殊的身份,秉承了做杂志的严谨态度,注重展会的学术性,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研讨会、播放实验电影等节目。斐列兹塑造出新的博览会特色,特别是针对新中产与高收入的年轻族群,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信息,并让更多年轻艺术家寻找彼此之间的对话与认同,弥补了英国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空白,这也是斐列兹升得这么快的原因。个性鲜明的斐列兹,吸引着全世界优秀的画廊,成为当代顶级艺术家的盛会,其关注度甚至超过备受争议的特纳奖。在“斐列兹周”(Frieze Week)举办期间,战后和当代艺术品在伦敦交易超过2亿英镑(折合约4亿美元)价值。展会上,各大名牌收藏家频频出现,难怪斐列兹的合作主办人马太•斯洛特伍(Matthew Slotover)说“斐列兹除了促成艺术市场的买卖交易,还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YBA和斐列兹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伦敦一直以来追求创意,不断给本民族注入新鲜血液的必然结果。  收藏家缺失——国内艺术博览会发展的瓶颈  如果暂时撇开9月份的“上海当代”,目前国内声称不错的“中艺博画博会”和“艺术北京”,不论在硬件还是服务上都作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王一涵(“中艺博画博会”董事长)自己都说“只要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就行了”。的确,作为刚走过四个年头的中艺博画博会,今年整个阵容都整齐了很多,参展商的素质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品质也提高了,尤其是主题展的设置和综合媒体论坛的举办,更获得专业人士的好评,参观人数超过了去年的2万人次,而成交额略高于去年的2亿。而作为同城逐鹿的另一方“艺术北京”,她的掌舵人董梦阳又有什么构想呢?认为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上海当代”或巴塞尔,他的想法是把“艺术北京”做成针对亚洲艺术的“一站式购物”,如果藏家想购买西方当代作品就去巴塞尔,如果想购买亚洲作品就来“艺术北京”。并一直强调“大胆引进年轻画廊,发现新人,给年轻艺术家创造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参观人数略高于去年的2.5万人次,成交额不作统计,但据大多数画廊反映“收获并不是很大,有些出乎意料”。  很多人认为北京两大博览会的角逐,分散了有限的画廊资源,导致了今年普遍成交情况不理想。其实这只不过是表面的原因,而在博览会背后的原因大家都给忽视了:收藏家队伍的组建问题。在商业交易上,只有卖主而没有买主是产生不了交易的。只有供求关系相对一致的时候,交易的天平才能平衡。虽然当代艺术在迅速发展,但在欣赏和收藏群体的培养方面显然是滞后的,多数国人的审美习惯及对当代艺术不太乐意接受甚至是抗拒,导致国内当代艺术品藏家的力量被削弱,他们以高收入的年轻一代为主。而在这不多的藏家当中,更有相当部分并非真正欣赏和接受当代艺术,仅仅是将收藏当代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因此其收藏行为会受到很多外围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仅仅考虑艺术因素,因而其波动也就比较大。不少画廊反映成交业绩不理想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其继续参加艺博会的积极性。上海一家画廊的负责人说,参加完这次就不会再参加国内的展会了,国内藏家中懂得当代艺术的太少,看热闹的居多。他们画廊中那些已被巴塞尔-迈阿密邀请的作品,在“艺术北京”却甚少人问津。就算是“上海当代”,虽然引来国际上很多优秀画廊,主办方充分施展他们广阔的人脉关系,带来了很多收藏家,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事情,例如对于收藏家行程的安排,在预展的第二天就把他们拉到上海、北京其他艺术区去参观,减少了他们仔细品读作品的时间。米兰的报纸Il Sole 24 ORE就大胆指出“鲁道夫和胡伯愤怒了,因为意大利方赞助商好像对他们不够尊重,本来说好应该用在邀请国际收藏家和策展人的经费却莫名其妙地用于邀请一批事先已被淘汰的画廊经纪人”。一些外国画廊对国内藏家也颇有微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藏家对外国的著名艺术家鲜有了解,对其作品的价值也就相应缺乏认识;二是眼光相对较低,层次不高。一些欧美画廊带来的名贵画作,却缺乏具有经济实力的高级收藏家的问津而孤芳自赏,最后失望而归。  国内博览会供需发展的不协调直接造成了中外艺博会成交上的差距。从列表可以看到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最多,一共有300多家画廊,美国就占了73家,可能大家都会认为,巴塞尔拥有最顶级的画廊参展商、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交额大也是很正常的。巴塞尔去年的成交额是2亿美金,今年是3亿美金。巴塞尔最大的成功,就是通过VIP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展会的国际信誉,世界各地的藏家资源也因此抱着极大的信任汇聚在巴塞尔周围,从而巩固一种多方收益的经营模式。斐列兹也如此,在组织预展的VIP客户颇费心计,提前邀请200名重要的收藏家、美术馆馆长、社会名流和演艺圈明星亲临预展酒会,所以基本上是在预展酒会作品就销售了一半,可见其藏家的购买力。其执行总监阿曼达(Amanda Sharp) 也说过,如果一个展会能吸引全世界高水准的画廊参加,那么最好的收藏家就会紧随其后。最终,收益上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比现有的国内外艺博会的成交量,差距非常明显。在人潮的汹涌与交投的清淡下,我们看到的是国内对当代艺术不甚了解的收藏群体,也看到了组办方在发动藏家的工作上的缺失。  画廊心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艺博会  今年国内艺博会除了在组织力量上引进西方的专业人士之外,在参展商方面更趋向于与国际接轨,画廊为主要参展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如马德里ARCO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Lourdes Femandez所强调的:“博览会是画廊的博览会,艺术节也是画廊的艺术节,没有画廊,它们都将不存在。”画廊是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的纽带,而博览会是画廊与画廊、画廊与策展人、画廊与收藏家、画廊与大众互相交流的平台,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目前,“画博会”和“艺术北京”“上海当代”“春季沙龙”基本上是以画廊为主要参展商,但也有个别拍卖公司参加,显得很不协调,国外专业人士也极为不解,特别对于拍卖还兼任一级市场画廊和二级市场的角色。在“上海当代”由于拍卖行拥有与画廊同样的展位,引起很多画廊的不满,常青画廊和Primo Marella画廊老板认为“画廊是最大的受害者”。博览会的组办方还是要以画廊的利益为基本原则,切实为画廊考虑,画廊自然也就会成为博览会最忠实的拥护者。 画廊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博览会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画廊的需求呢?而画廊又需要怎样的博览会呢?不同的画廊参加艺博会有不同的心态和目标,因此,他们对艺博会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与看法。  北京空白空间田源认为:博览会应该有规范、专业的操作,具有国际化的、严肃收藏资源的画廊博览会。  上海田青画廊朱晓青:画廊需要有市场的博览会。  北京新时代画廊吕恒顺:我们在选择时会侧重博览会的特色、策展人、参展商、规模、影响力和往届的成交量和反馈,比如上海9月的艺术当代,北京的CIGE我们也会继续参加。 索卡艺术空间的萧富元:对我们画廊有利益的博览会我们都会考虑的。  维他命胡:博览会在艺术系统上是个特别重要的东西,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涉及到作品怎样循环的一个问题。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这个圈子的人进行交流、探讨作品和市场的关系,同时也是获得市场支持的一种方式。  不管怎么说,画廊作为一级市场,同时还是属于商业行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还是能否为画廊带来好处,能否引起美术馆、基金会的关注,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操作规范的画廊,每年至少参加2~3个国际艺博会,国内的参展费用每次10万元左右,国外的费用就更高了,来回支出不下于10万美元,确实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其实国内的画廊似乎都在憋着一股劲,除了国内几大当代艺术博览会,眼睛就盯着瑞士巴塞尔、迈阿密-巴塞尔、斐列兹等世界顶尖博览会,目标明确当然是一件好事情,可是由于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国际地位以及自身经营水平的多重限制,要进军世界级博览会还存在较大难度,不如退而求次之,寻找跟自己能力相当而又适合自己的博览会,或者譬如纽约Pulse、巴塞尔Lista等小型博览会,费用比军械库和巴塞尔低得多,但成交情况都非常鼓舞人心。另外,除了欧美的博览会,中国邻近的亚洲地区博览会,如新加坡、韩国博览会都是选项之一,毕竟这些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跟中国更有渊源,彼此更容易接受。  过去人们往往用规模、档次和成交来评价艺博会,但当市场逐渐趋向细化,艺博会也会逐渐转向细分,评价的标准也由单一趋于复杂。而作为整合画廊、艺术机构、艺术作品、艺术家、买家及其它艺术消费者的平台,艺博会比拼的是综合实力,比拼谁能请来更多收藏家,谁的作品能卖得更好,谁对艺术的发展影响更大,谁能够将各方资源进行最有效的整合,使画廊、收藏家的得到最大赢利和共同的良性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外博览会的差距,不妨借用古人圣贤说的话来勉励:“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当存高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务之急是明确自身定位、从细节着手,培养、组建收藏家队伍,切实为参展商的利益考虑。画廊需要有个性的博览会,更需要有成交额的博览会。具备这些条件以后,名声和受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艺术需要时间的验证,艺博会亦如此。  本文得到了纽约军械库博览会组委会、维他命空间胡、空白空间田源、索卡艺术空间萧富元、田青画廊朱晓青、新时代画廊吕恒顺、摄影师David Willems等机构和个人的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